今日侯王腊正巧遇到戊日该怎么办?
最近小编在后台收到很多消息,都问侯王腊之辰遇到戊日怎么办?
这里大家可以看一看其他宫观仙山的曾经做法,据说一座仙山因为戊日连道教盛典罗天大醮都要避开,我们来看一看吧。
道教盛典戊戌年青城山罗天大醮,已在2018年10月13日(阳历)当时在成都青城山举行,历时九天。但是,在那次罗天大醮的安排表上,我们可以发现有一天是没有任何道教法事活动的,也就是10月13日(阳历)那天。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天是戊寅日,也就是戊日。
什么是戊日?
我国传统的纪年法,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两两相配组合。
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个组合,周期循环,称六十甲子。以此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我国明确的有史料可查的最早干支记日是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至今已有2700多年了,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长的纪日法。
在每六十天为一轮甲子的“纪日”中,其中凡是逢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这六天就叫戊日,也称“六戊”。
道教禁忌——“戊不朝真”
“戊不朝真”为道教的禁忌,道院逢戊,一般于前一日公示,书“戊不朝真”告牌,列于殿门前。
凡是戊日(又叫“戊禁”),皆不朝真,不焚香、不诵经、不朝拜,不建斋设醮等法事活动。戊日当天,清静为主。若三元五腊、四时八节、仙真祖师圣诞或庙会期间逢戊,则公示,或提前一天、或延后举行庆贺、祝寿等科仪。
一般斋醮道场若超过三天以上,遇到戊日也必须停止活动,因戊日禁忌道家最重,无法禳解之故。法事过程中逢戊,则戊日当天休息一天,戊日一过,继续举行。
若某些经卷需要在某些日子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念诵数日,而期间又恰好逢戊,则高功需要在丁日亥时行“破戊科仪”,但很少用。到万不得已要用时,也须慎之又慎之。
戊日的禁忌——“戊不动土”
戊日不可浇灌肥粪,触秽地灵。
戊日不动土
春犯六戊,则令人促寿绝嗣,动土,则犯帝星。夏犯六戊,则令人眼目失明,飞灾横祸相侵,动土,则犯土府星辰。秋犯六戊,则令人遭瘟瘪时病,动土,则犯五岳四读。冬犯六戊,则令人官非口舌,耗散财物,动土,则犯后稷皇社。
“世人能畏天地,不犯六戊禁忌,即得时和岁稔,衣食自然。”
戊禁的由来
为什么定这个禁忌呢?。戊,字的流变。
戊字,(战斧)( 干戈)造字本义:戈、斧组合的威猛长柄武器。有的甲骨文将战斧简化了。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战斧变形了。戈、戊、戌形义相近,大戈为“戊”,超大的戈为“戌”。
我们理解:武器者宜静不宜动,动辄杀伐伤亡者也。《说文解字》:“戊,中宫也。象六甲五龙相拘絞也。戊承丁,象人脅。凡戊之屬皆从戊。”
“戊”为天干序列的第五位,属性为阳。戊己中央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据河图洛书中宫,数为五为十。 六戊日组合皆为天干阳配地支阳。
《拾遗记》记载,黄帝出生在戊日。《滴天髓》:戊土固重,既中且正。静翕动辟,万物司命。
《抱朴子》云:“六戊者,是戊子、戊戌、戊午、戊申、戊寅、戊辰是也。此六日乃天地造化之期,独道家之忌辰,天地逢戊则迁,出军逢戊则伤,蛇逢戊不进,燕逢戊不衔泥”。
《抱朴子内篇·至理》中说:“鹤知夜半,燕知戊己,而未达于它事也。”《太平广记·禽鸟·千岁燕》中也记载:“齐鲁之间,谓燕为乙,作巢避戊己。”戊己为土,土为中央。燕子都知道在戊己日不衔土筑巢,以免犯土。
水鸟在半夜的时候能感知水位,体味到自然界的生气后便会高兴地鸣叫,蛇逢戊日不进洞穴,燕子在戊日不衔泥垒窝,这不是说它们聪敏得能通达其他事理,而是自然界给它的一种感知。
花草树木、鸟兽飞禽比起贪欲的人类更知天时,明节候,顺四时之度。这是古人在经过长期的观察感悟中得出的结论。
据《九天神霄戊日禁忌》云:“昔汉武帝好道求仙,于元丰元年七月望日,感西王母降临。帝问曰:世间虫蝗,水旱之灾缘何而至。王母曰:此皆下民无知,四季之内,六戊之日,犁除田地,冒犯阴阳之禁忌,致使水泽不降,百谷不收,民遭饥谨。”帝曰:戊禁最重,如何攘解,可免此灾?王母曰:戊禁最重,无法攘解,不推虫蝗水旱之灾,然四时所犯,各有灾殃,当禁之。”
《太上女青天律》云:“法官、僧、道等人,凡六戊日烧香诵经,建斋设醮,关申天曹者,丧体灭身。知而故犯,殃及九祖,万劫不原,并无宽宥之门。若人非接法箓者,罪又减三等。惟道家戊日烧香,玄律最重,倘犯六戊禁忌者,并无解释之法,可不慎之。禁戊不犯者,功德无量。”
《洞玄灵宝道学科仪》云:“祭酒上章正避戊辰,戊戌” 《玄都律文》云:“律曰:戊辰,戊戌日不得颂”,又云:“入治上章避戊辰,戊戌”。《道门定制》中有解释,大意是戊日上界众仙忙于“天事”,关闭天门、严塞地户,外事一律不得接受。
戊日禁忌的形成是古圣先贤们站在阴阳、五行运化周期规律的宇宙观来认识的。
“戊日禁忌”依据“蛇逢戊不进,燕逢戊不衔泥”的物候感应现象,应该上升到客观存在就是科学这样严谨的态度上认知,不能“瞧不起”、或视为“迷信”,既要尊重与敬畏,又不能教条和偏执。
点赞转发分享功德无量,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华夏传统文化离不开你我的共同努力。
请多多关注支持我们吧!
点击下方字体回顾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