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考古学角度出发,由“何以为尊,我有中国”想到的未来文明

何以为尊,我有“中国”。近些年来,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打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一次何尊”的口号,让“何尊”名扬海内外。

”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中国"两字作为词组,首次在何尊铭文中出现,意义重大。何尊铭文是"中国"一词最早见处;也是"中国邮政"的标识"中"字的设计来源,这一切都源自何尊。

何尊铭文共有2行、122字,下面把它的铭文内容摘录下来: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弼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呜呼!尔有唯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爵于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锡贝卅朋,用作□公宝尊彝。惟王五祀。

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说:周成王五年的某一天,成王诵召见了文王亲信的一个后裔宗小子。成王说,你的父亲曾经效忠于文王,使文王从上天那里得到了治理天下的使命,后来武王完成了这个使命,并在洛邑建都。希望你能够效法你的父亲,继续效忠于王室。这段历史记载,粗看没有特别的地方,但历史学家们却从中发现了一个重大的史实,即武王是初步营建洛邑之后才在镐京建都的。从维护西周国家政权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抉择。何尊就是记载这一事件的重要物证。

"宅兹中国"一词的出现,体现了它的价值。因为从考古学上来说,出土文物是第一手资料,文献记载是第二手资料,而神话传说是第三手资料。

为什么这么说呢?出土文物基本上是一直长埋地下,后世的人类活动很难直接地影响它,或者根本就没有可能影响它,因为一旦被发现,这些文物是不可能长埋地下的,而是进了收藏室或者类似于博物馆这样的文物收藏中心。

至于文物上所铭刻的字样就更为珍贵了。这上面文字所记载的内容基本可以断定是当时人所为,而且通过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考据当时社会的人类活动、历史、风俗、社会习惯等,尤为重要。中国目前出土的汉字,最早要追溯到殷墟甲骨文,而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有一个共识: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说是信史。如此以来,像神话传说就要被排除在可信史的范围内。

华夏泱泱五千年的文明是怎么来断定的呢?除了考古发现的大量遗迹遗址外,判定文明史的一个依据是有无文字记载,或者有没有成熟的文字系统。

在这里,我要通过对”何尊“铭文的认识表达一下我对中国汉字的担忧。

我们且看,从最早的甲骨文到金石铭文,再到大篆、小篆,这可以说是上古的文字,很庆幸的是它们并没有成为死文字,因为它们是可被认识的。这里,我们不得不对许慎所编撰的《说文解字》歌功颂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说文解字》,才帮助我们后人建立了一个通向古代死文字的桥梁。放眼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而其他几个文明古国的文字早就成为了死文字。

文字只是语言表达的载体,要完整地表述其中的意思,还要借助于语法。

汉字单个字的破译将可能会变得很困难;

汉字词组所表达的意思也会相应地成为一大难题;

文言文,中国通行了上下五千年的语法系统,随着五四运动一声炮响,被埋葬在历史的长河中。

中华文明如果想要长存,就不得不考虑这样几个方面。试想人类历史如果来到公元5050年,如果这个时代的人再去研究公元前两三千以前的甲骨文,这中间的跨度大约有一万年的历史。

首先,公元5050年左右的人要过的第一道难关是:由简到繁。汉字简化是方便了我们现在的沟通与交流,但是我们却不曾为后人想过,他们如果再想研究中国上古史,由简到繁是第一道难关。

其次,由简到繁其实对后人来说算不上是什么大障碍,因为电脑可以很轻松地实现繁简自由切换,未来的高科技可能更容易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语法系统就是比较大的麻烦,这是第二道难关。文言文自五四被废弃以来,满打满算也就100年,今天的人们有几个人能够独立地写出一篇文言文来?或者翻译处一篇文言文来?即使未来中国人的科技水平很高,可以实现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自由转化,但机器毕竟是机器,翻译出来的东西是没有灵魂的。

而且,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先秦文言文最难读懂,那么对于三千年以后的人来说呢?为什么我们很难读懂先秦的文言文,尤其像诸子百家,如果不借助于词典或者后人的解读,八成是读不明白的。究竟是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这个问题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再次,才到了我所担忧的问题,即文字的问题。可以这么说,汉字的简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进步但同时也为后人制造了诸多不便。单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字就经历了许多次简化,这个在年轻一代90、00后身上还感觉不到,在我们父辈那里却有很强的感受。21世纪初的中国图书市场,繁体字作为出版物的书籍还是比较多的,但是近几年却尤为罕见,几乎绝迹了。除了中国书法文化一直在传承它以外,再也找不到它的可用之处了!

文字的问题,大概有这么几个难处。从简体到繁体,从白话文到文言文,从楷书到小篆、大篆,再从小篆、大篆到金石文字,最后再到甲骨文。将来万一有可能发现比甲骨文呢?据我所知,目前已经有人发现了印章文字,是从山海经与考古资料中发掘出来的。年代越久远,研究的难度越高。

而我们今天的文字似乎在增加这种难度,像文字基本定型为正楷之后,不宜再变,还有要重视对繁体字的使用,不能完全抛弃它,我们既要考虑当代人的便利,也要为子孙后代考虑,减少他们的认知压力。这样,中华文明才会传承的更久远。否则,后世子孙所遇到的可能是一堆死文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