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是松的功夫,松是沉的玄妙 陈雄老师
陈雄老师聊太极184
传统太极拳各门派都特别强调和注重“松”这个字。练习太极拳的“松”不单是肢体动作的屈伸自如,也不单是拳势的流畅顺遂,最为重要的是松之“沉”。松是练功习拳的手段,沉是太极拳运动的需要,有个老练家说:“松了能沉乃真松,松了不沉是假松”。倘若没有松沉的底层功夫,说什么周身松透、全身松净都是假太极的东西。松之沉不是动作的下砸,也不是姿势的下蹲,亦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而是心意的沉、内气的沉、身势的沉。松和沉既是相因相济,又是一个整体,故有松沉之说、松沉的拳势、松沉的内劲、松沉的练法。松,是在沉实的基础上放松;沉,是在松虚的前提下沉实。没有沉的松是飘浮,反之,没有松的沉是滞重。
对于太极拳初学者来说,知道“人体本能浮力”为何阻碍了松沉是明拳外之理,有助于练松沉。如要练出松沉劲,就得除掉“人体本能浮力”。形成“人体本能浮力”的两大因素,一是本能向上的意识,比如冬天打冷颤的时候,人就会不自觉的耸肩起来;再如脖子累了,也会不自觉的耸肩起来。二是肢体的伸缩紧张也会产生“人体本能浮力”,比方说在守桩训练或推手对练中,有时不是人家推你站不稳,而是被推时肢体伸缩紧张造成自己撑自己起来站不稳的。对应克服“人体本能浮力”的练法有如沉肩坠肘、松腰沉胯、气沉丹田等。为什么刚会走路的小孩耍赖皮起来,大人却难以将他抱起来?是因为小孩意识浅,向上浮力小,又因为肢体柔软,内气通畅,保持了先天状态的松沉本能,耍赖皮时形体放松意气下沉到脚底,因很沉而感觉难以抱起。为什么感觉死人比活人沉?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肌腱变硬,内气难通,到老年时更是逐步僵化,气只能浮在上边,因而上重下轻,步履艰难。死后尸体没了向上的浮力,只剩完全向下的重量,所以感觉很沉。二是感觉死人重是因为死人被人抬起的时候,全身心(脑袋里没有任何思想)都放松了,软绵绵的,让你没法用力抬他,其实一般正常死亡之人是比活人轻一点点的,据生理学专家说,人死后会死前减少20至50克的重量。
在太极拳的诸多内涵技术中都有与松沉有关的东西,所以有不少太极拳名家指出松沉的重要性。太极拳名家田兆麟曾经得到杨健侯、杨少侯、杨澄甫三位宗师的亲传口授,是尽得杨门绝技真传的太极拳技击名家,施調梅、潘詠周笔录的《田兆麟师口授心要》合计四十二条,其中有7条心要说到“沉”字,可见“沉”字的分量和重要性。第四条“掤挤按,每手中有五个劲,所谓借化入截沉是也。”、第十九条:“见劲速出,气沉丹田。”、第三十三条:“化皆着手略松动,回身转腰,一带握,敌臂在下,我臂在上乃利,彼如上翻,即向下一沉。”、第三十四条:“沾在何处,即何处沉劲。”、第三十六条:“水上采葫芦,是一个劲,直管前进,是一个劲,轻提前进,是一个劲,沉拿是一个劲。”、第三十九条:“化得好,才有发劲机会,机到即放,其劲要整,要沉着。”、第四十二条:“发劲沉且长而震动全身者,其劲刚柔具备,所谓阴阳相济者也。”
我师爷雅轩公谈到太极拳的松沉时说:“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无论练拳或推手,总要以脚下松沉稳固踏实为第一,否则一切全谈不到。”
杨澄甫其高足一代著名大师郑曼青先生在《太极拳十三篇·述口诀第十三》里面告知:澄甫先师曾亲传杨家太极不传之秘有十二则,其中第二则是:“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沉即不浮,浮是病。体能沉已善矣。尤须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我的恩师林墨根在跟师爷雅轩公学拳时,对松沉的认识有一段有趣又有意思的经历。大约在六十年代初,有一次林师买了两根带肘骨的猪蹄子和半斤雪豆去看望李师父,李师爷接过这只猪蹄子,掂了掂,问道:“此蹄有多重?”,林师暗自思量:莫非师父嫌少了?那个时候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这点礼物差不多用去了月工资的一半。林师略显不好意思的回答:“不足一斤。”李师爷正言:“乱说,拿去掂量一下。”林师揣揣不安地伸过手去,被李师用蹄子敲了手臂,痛得钻心,好像铁棒敲击那样的难受。林师拿着猪蹄到厨房,边走边想悟出了松沉的道理。这个猪蹄不足一斤,只因剔去了关节处的筋和肉,没有什么牵扯,敲在身上尚且难以承受,人的手臂又何止一斤之重呢?如果松开没有牵扯,自然柔软沉重了,也就有了“臂如棉裹铁”的功效。
太极拳明师马国兴在《论双重》一文说:“在玻璃鱼缸中做个实验:将小粒石子轻轻放入水中,石子慢慢的落到水中,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沉’;石子落到鱼缸底部则不动,这个现象是'重’……'沉’是不停运动的势态。”在杨氏太极拳的练法上说,松沉是贯穿在整套拳架的全过程之中。比如松肩坠肘与松肩垂手,有人把“松肩”说是“沉肩”,其实松肩是手段,肩沉又活是目的。太极拳宗师杨澄甫说的“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就是体现了沉肩坠肘的功夫。一般对初学者而言,说“松肩”较好,如说“沉肩”则可能使初学者硬压肩往下,还是老老实实的把肩尽量放松为好。其实肩关节、肩胛骨松开了自然下沉,沉肩之说没有错。问题在于初学者难于体悟而无意求得假太极的东西。松肩坠肘也好,松肩垂手也好,其中的“坠肘”、“垂手”都有松之沉的意思。肌肉都松开挂在骨头上,两肩才会较为沉重,就是沉甸甸的感觉。又如松腰,有人把松腰说是塌腰,其实松腰是手段,沉直又灵活协调的腰塌是目的。松腰的“塌落”形象表述了松之沉,“腰塌”动作意为不死坠,有瞬间塌落的感觉,如定向爆炸建筑物的塌落之势。根据拳理得知,松沉是不停运动的势态。所以说“塌腰”不是固定的姿势动作,而是松腰的瞬间松沉松坠,是腰间一松的运动过程。再如杨氏太极拳的“逢转必沉”、“一动必沉”、“一沉便松”等练法,其实也是突出了沉势和沉劲,不只是表现在某一个拳架动作上,而是贯穿在整套拳架的全过程之中。从实脚碾转、腰胯的边转边沉等练法中可明眼看出松与沉的辩证关系,“松”是“沉”的前因,“沉”是“松”的结果,体现了自身重力的下沉。“沉顶对拔劲”的练法,不是简单的上下对拉松开的练法,而是是“沉”中“顶”,是沉劲推动了顶劲的练法;倘若“沉”、“顶”各自分开,“顶”中没“沉”,那是练不出真太极的“沉顶对拔劲”。“劲借地力”的练法,正是松沉到脚底才能借到地面反座弹力;倘若没有松沉到脚底,哪能借到地力?
在太极拳的功课修炼上说,松沉劲是入门阶段的基础劲,其他劲都是由松沉劲展开而成。倘若身上没有松沉劲,去练轻灵劲是不实际的;倘若身上没有轻灵劲,去练虚无劲也是不实际的。比如推手中轻沉兼备的功夫,是先练出沉的功夫,然后接着练出沉中轻的功夫;倘若轻中没沉,那是假轻(指没有太极拳内涵技术的“轻”),没有真太极的功效。明明是沉下去,为何能轻?林墨根老师指明:“把沉藏起,自然就轻了。与人推手,把沉藏起,用轻手,就能清楚别人的动静变化。”在练习太极拳的技术要求上说,心静才能体松,体松才能气通,气通才能劲沉。倘若松而不沉,那是假松(指没有太极拳内涵技术的“松”);松是连续性的拳势动作,沉而不滞才是真的松沉。松沉的修炼是无止境的,松得越细、越透、越净,劲就越沉越整。有个武功较高的前辈说:“沉是松的功夫,松是沉的玄妙。”此言不虚,确实如此。
修改补充于2019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