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才知道普通班的“鸡头”,和重点班的“凤尾”差多少


在我读书的那个四线城市里,有两所重点高中,一所简称一中,一所简称三中。

不过在招生的时候,是一中先“掐尖”,掐剩下的才能轮到三中。

所以虽然同为重点,但要是跟一中比起来的话,三中瞬间就会显得是如此的“拉胯”。

客观地说,三中的实力其实也不算差,而每一年,也会有一些压着一中分数线的中考考生,选择去三中就读。

按照他们的话来讲,这叫“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而这种想法,也让同为一中压线生的我,差点选择了去三中当“鸡头”。

好在我这人恋旧,舍不得离开已经读了三年初中的一中,所以宁可给全校垫底,也不想重新适应环境。

只不过在当时我并不知道,这种听起来像是闹着玩的理由,竟然成了自己后来求学生涯的分水岭。

鸡头VS凤尾

当年一中的录取分数线是620分,我考了621。

这个全校并列倒数第26的入校成绩,妥妥算是凤尾了。

当然了,咱也是个要面子的人,刚入校的时候,就琢磨着要好好努力,争取别总垫底。

然而刚开学的第一天,班里那些来自各乡镇的状元、榜眼、探花们就把我给干懵了。

因为我刚开始设想的是,把自己晚上的学习时间从9点结束延长到10点半,可他们的晚自习时间,基本上是半夜十二点起步。

要不是老师查寝督促休息的话,他们怕是能直接看书看到后半夜。

不过学习时间长,这还只是“物理”上的差距,硬熬时间的话,也不是熬不过他们。

在学习态度这种“化学”问题上,一般人就有点追不上了。

比如说一到考试,我们都感觉要了亲命了,而对于他们来说,却觉得是个难得的自我检验机会。

再比如说自习的时候,他们哪怕成绩接近满分,却也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而我们这种半瓶子晃荡的,则是人有多大胆,作业拖多晚,压根就不存在时间的概念。

这跟人家还怎么比?!

但我没发现的是,他们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

尽管自己的成绩一直徘徊于中下游,尽管自己的学习态度依旧不端正,不过自己潜意识里对于学习的认知,却是在发生变化的。

比如到了高二,我们就体会到了极度专注的快乐,体验到了突破自我的乐趣。

虽然排名没有提高,但是在整体水平的衬托下,也终归不算太差。

所以在高考结束填报志愿的时候,全班同学就没有一个人去研究本科以外的任何院校。

因为考上本科,就是大伙的“保底”水平。

反观当初中考和我成绩差不多,却去三中当“鸡头”的同学。

虽然三年来,他们依然在学校里名列前茅,但作为别人的“天花板”,他们很难看到更强、更优秀的同学。

以至于填志愿的时候,还有人在纠结是读三本,还是读好一些的大专。

直到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凤尾”终归是凤,而“鸡头”只能是鸡。

没那么多“适合自己”的选择

之所以长篇大论地把亲身经历拿出来说,是因为在这些年里,有不少教育“毒鸡汤”横行,扰乱着学生和家长的选择。

如果选择当“鸡头”,是为了“保护自尊心”、“适合自己就好”的话,那就应该人人都去当鸡头,凤尾谁爱当谁当。

毕竟谁都不想垫底,谁也都想被尊重。

但是这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自尊心究竟是不是保护出来的,另一个是你对自己的认知有多客观。

首先,自尊心这玩意,是与生俱来的。

但它不是独立存在并起作用的,而是需要结合环境的刺激去发展成想法和行为。

比如在遇到低谷时,它是“知耻而后勇”的情绪触发点,在选定了目标后,它是“争强好胜”的精神源动力。

要是身边没有可比较的人,那这份自尊心压根就没有能触动他的因素存在。

难道要让“天花板”们每天都去对着空气输出吗?

所以“保护自尊心”的说法,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其次,“适合自己”也像是个悖论。

因为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认知其实并不客观,甚至不清晰,而且一厢情愿的想法占了绝大多数。

就像是连重点班都没体验过,就笃定那不适合自己一样,与其说是在优化选择,倒不如说那纯粹就是怂。

所以,哪有那么多“适合自己”的选择,投了石才能问路,不逼自己一次,你怎么会知道自己的上限究竟在哪。

写在最后

在我看来,选普通班还是重点班,在普通学校当鸡头还是在重点学校当凤尾,这本身就不是个选择题。

因为学生的潜力都是无限的,只有见过更强的人,挑战过自己的极限,才能知道自己的天花板究竟在哪。

所以,如果有机会的话,当“凤尾”也是一种历练。

相比于常年垫底自暴自弃来说,它更可能带给你的是自我突破。

反观那些只为了保护自尊心,或者说是为了维护那点可怜的虚荣心的话,或许将来别人对你的降维打击,会轻易摧毁你的所有骄傲。

毕竟看惯了一米二的人之后,偶尔看见个一米五的人,你也会觉得是巨人。


趣谈教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