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参透宇宙的智者?
东方既白 著
现在物理学家把一个似有还无的存在称作为奇点,这个奇点就是空间和时间中具有无限概率的一点,空间和时间在此处完结,作为世界的发生之初,它具备在宇宙中形成所有物质和势力的条件,而这个势力即是能量。
物理学上的奇点,是用于描述黑洞中心的术语,物质在这个点上的密度极高,向内吸引力极强,因此物质压缩在体积非常小的点上,宇宙刚生成时的那一状态,就是老子参透宇宙真相:奇点。
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在《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东西方的考察》中惊叹:“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以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了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老子天下第一
那么老子到底是如何参透宇宙真谛的呢?
比如老子面对世界“本源”的问题时,强字之曰“道”,说它是宇宙的母体,而后有天地,有人。天、地、人也都是自然的产物。自然即是道。但是,天地人的产生是有先后顺序和章法的,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自然。伴随着人的出现,才出现了精神意志。因此精神意志的本源也是道。“道”有“恒道”和“人道”,人道应依顺恒道,才能天长地久,否则“不道,不道早已”。
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因此中国的哲学,其核心从一开始就是从一元论起家的,不只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都是。以帛书《道德经》为例,他提出世界的本源是“道”,它是独立的存在,唯一的本源。
比如老子“有物混成”的说法,本身就否定了“道”的“唯心说”,他否定了“天”和“上帝”的成论,把天还原为自然天,与万物一样,都是“道之子”,而且一旦到终极的“道”的层面和维度,我们所谓的“唯物”和“唯心”,就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样,都是没有区别的、都是一元的事物的整体,它们本就是对立统一的一体两面。
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一个混合之物存在了,它是不以任何外物为依据的唯一存在,其大无外,空阔无边,它是天地之母,万物之源。我无从知晓它的名称,暂且字之曰“道”,勉强称之为“大”。所以称“道”即是“大”,称“大”也即“道”。比如“大音希声”“大方无隅”等。
“道无”约等于“无极'的演算过程
什么是“一元论”的那个“一”呢?混沌无极的“道”就是那个“一”。“一”即是宇宙整体为一的浑然状态,即物与物、人与物,万事万物浑然为一不可分开,一旦分别,便与“道”反,因此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否则,天地不得清宁,神灵不得神妙,河川不得盈满,侯王不得安生。
“道”是普遍存在的,“道沨呵,其可左右也”,它充塞宇宙,遍布万物,“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庄子解“道”说:道在屎溺瓦砾,无论动植日月,没有脱离“道”而存在的物质,故大道是整体的,离道则亡。
概括说,“道”是万物之先的,独立存在的,物质的,周行不殆的,运动的,万物生发的过程由简至繁,由无而有,由一而二、二而三,于是有了宇宙。
“无”是宇宙之初的恍惚,“有”是宇宙生成后的“眼见为实”,一切物质的、精神的都出于此,同出于“道”,万物来时,沿着“一二三”的方向,因此探索事物奥秘,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就要沿着“三二一”的方向,追寻到事物的初始状态,这一过程的作为称之为“无为”,即对“无”用为之为。
那天下万物具体又如何沿着“一二三”的方向进行演化呢?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所谓“无”乃是“名万物之始”的概念,尚未呈现,故云“无”;“有”乃是“名万物之母”的概念,即万物呈现之后的状态,天地万物是在“有”中呈现的,而“有”源于“无”,“有”和“无”都是万物的呈现形式,都源于道,而道体本身是“无”的。
老子说:“道”是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的普遍存在,因为无法感觉到它的形象,故称之为“恍惚”,茫茫然的浑然一体。它不明不暗,说其无,却能生万物,说其有,却不见其形。故无法命名。但万物最终无一不出于“无”,又归于“无”。
一二三,无中生有,三二一,有中化无
因此老子在不同的篇章描述和定义了“一二三”和“有无”的概念:世界由少变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的运化初始阶段是一个多物杂然而成的整体“一”,整个“一”在不断运动中,产生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和合运化,形成“中和之气”,这就是“三”,于是万物在阴阳和合之气中萌生,形成了整个宇宙。在整个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的阴阳和合之物。
所以德国全德大学教师进修中心主席赫伯特.曼纽什在《中国哲学对西方美学的重要性》一书中不无感概地说道:
“公正地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应当是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曾经,我们很不明智地拒绝了一种对欧洲文化极为重要的源泉”。
作者 | 东方既白
十年学“易”一朝悟“道”,首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文化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以周敦颐的《太极图》为基础,系统性揭秘《道德经》所蕴含的
整体思想及其架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