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念过往,不畏未来,不负余生
大家好,我是三公子。
最近两天没有更文,在出差,也在思考第二波疫情影响下的市场趋势与策略变化。现在没有核酸报告进不了京,所以过会儿去核酸,然后滚回北京。
趁着刚结束会员读者线下交流活动的空隙,简单聊几句感想。
其一,资产荒越来越严重,资金结构性泛滥。
好的资产和投资机会越来越少,大类的资产难言有普遍性的机遇,大家只能边边角角抠一抠,找找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衍生的机会。
但这种低风险的套利型业务,普遍空间容量很小,兄弟们凑凑份子就完成了,好像也不需要对外部募集。
除了8月底最后一期产品外,我把高收益债产品封盘了,超额收益的空间就这么些,会员们都不够分,更不要聊外部合作了。
如果有外部合作,普遍是交换型的,即你做量化/CTA/多头/期权等等牛批,我做高收益债牛批,为了分散下风险,大家互相换点额度,仅此而已。
有些公募基金开始与信托合作,而非与银行合作。因为银行资金普遍3/6/9/12个月,来就突然来,走就突然走,股市又不是公募基金自家开的买卖,操作难度和压力特别大。
信托端的资金普遍是2年期,要更长一些,操作起来的流动性管理压力没那么大,收益还能往高里做一下。
市场上的投资人,很多是不成熟的。
债券和股票,普遍是周期性的,4-5年为一个周期。要想获得稳健收益,至少要拿够一个周期。
很多投资人呢,买了3个月产品,就天天刷净值,没起色就扭头换产品。如果是在市场的下行周期,这么短线几个来回,投资人和管理机构就相爱相杀了。
我正在发行一只10年期产品,接下来还要做20年期产品,没有特别明确的投向,根据市场情况来调整。
投资人也就没有了传统买短期产品的到期再投资压力,我也没有了流动性压力,可以去综合资产配置一些长久期的高收益资产。
在利率长期下行的趋势里,未来国内迟早也会负利率。现在觉得10%低,未来5%都是高的。当前最应该做的,就是提前锁定稳定现金流的资产。虽然资产收益率按照现在的市场水平来衡量,吸引力一般,但是我们更要看到资产本身的增值和收益的增长性。
有些资产,放到以后,风口一来,一定会起飞。不早布局,就吃不到最丰厚的头波红利。
其二,投资逻辑重构期间的反常识。
随着黑天鹅事件的增多,整个资产端的投资逻辑都面临重构,不确定是越来越高的。
重构期间具有一个阶段性【反常识】的特点,即除了保本产品外,任何浮动收益产品:
收益高,不代表风险高,
收益低,也不代表风险低。
在过去,大家普遍认为,收益高则风险高,收益低则风险低。现在呢,收益高低背后,风险都高。
经常有踩雷的投资人和我吐槽,明明是冲收益低更安全去买的某某产品,没想到一样雷了。
其三,下半年怎么做投资?
不仅是下半年的问题,原来的投资逻辑都面临重大冲击,此时要考虑的是:
未来5年,乃至未来10年,该怎么做投资?
我觉得,就是“傍大腿+博超额”的思路。
利率下行趋势里,今明两年,有前瞻意识的机构,一定会发行5年期,10年期,甚至20年期的产品。
但是,如果只发个5%的产品,大家肯定是不甘心的。所以,未来很重要的一类产品,就是傍AA+乃至AAA国企/城投的大腿,一起去投资优质的长期资产。
大腿保固息但是不保本,固息给保一个5%,然后浮动部分由两家分配。
只要选的资产够好,达到公募REITs这个质量,或者去并购上市公司,或者去收购属地的房地产不良资产或金融债权不良。
资产收益上赚一笔,资产增值上再赚一笔。
风险共担,收益共享,这才是未来的主流投资产品。
那么问题来了:
好资产很稀缺。现在不及时转变思维,不抢先去抱几根大腿薅一批资产,还觉得可以再等等,观望一下,然后就没然后了。
最后,有必要这么保守吗?
以上的假设,都基于大家对未来的判断,是增量繁荣周期,还是存量博弈阶段。判断不同,投资思路迥异。
问你的内心,你觉得:
世界会好吗?
未来会好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