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麻黄汤及其类方
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 温兴韬242100
麻黄汤被称为还魂汤,可见其功效非凡。然晚近江浙沪一带医家用之颇少,畏之如蛇蝎,避之如虎狼。或有终其一生极少用之。经方大家徐灵胎曾批叶天士,“此老独不喜用柴胡”,其实通观《临证指南医案》,可知叶氏对麻黄的应用亦很少。
幼时,某年盛夏,三伯父患重感冒,众人摇扇纳凉,而三伯父却裹着厚衣。家父据其脉证,开了一剂麻黄汤。拿药时,老药工斥责道:“哪有三伏天用麻黄汤的道理?”谁料竟是一剂而愈。
后来我上安徽中医学院,不论是平时看的前人医案,还是到附院跟师抄方,均难得一见用麻黄汤者。可查阅汉唐中医典籍麻黄类方所占的比例相当多。
八九年毕业,初分在一乡卫生院,当时小儿咳嗽颇多,大多经西医打针输液治疗,费用大、疗程长,疗效不理想。本院一老中医常用杏仁、川贝、桔梗等药,疗效参半。我从汉唐古方中得到启发,用三拗汤合二陈汤,称之为宣肺运脾汤。用于治疗小儿外感咳嗽,常常一剂而愈。多年来用此方治愈的小儿外感咳嗽难以计数,每每有患者慕名来看咳嗽,因而享誉一方。后将此经验整理成文发表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次年,调到另一卫生院,一患者因咳嗽,西医予以输液治疗数日不效,奇怪的是每于输液时即大汗淋漓。众人纳闷,邀我会诊。我认为这是典型的麻杏石甘汤证,用原方一剂而愈,令同仁刮目相看。
九一年调入中医院工作,有位族叔因心悸胸闷,初到县医院检查治疗不效来诊,是严重的心动过缓,每分钟只有三十几次,西医说没办法,嘱其去外地治疗,因经济困难未能成行。当时据其脉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服药数剂诸症减轻,后随证加减,调治数月恢复正常。这位族叔如今仍健在。可此案用麻黄的量却在当时引起很大的非议,褒贬不一。待进修后对本方的认识更加深刻,将之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心血管病、性功能障碍等疑难治病。
九三年一肾病综合征患者,全身浮肿,阴囊肿如茶壶,用中西药不效,使用大计量速尿,小便仍很少。患者已是奄奄一息,无奈之下用麻黄汤合五苓散一剂,服药后十几分钟即全身大汗淋漓,小便通畅,次日浮肿大减。当时医护人员均感到惊讶。原本开了三剂,结果只 服了一剂因浮肿消退而改方调治。回想当时用此方并不是遵循经方的理念,而是按照时方提壶揭盖、宣肺利尿、温阳化气利水的思维。
当时有一中年女患者就诊,主诉头颈肩背等处疼痛多年,形体消瘦,皮肤白中略带青黄,舌淡红润苔薄白,脉细弱。予以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治疗。如此间断治疗达一月,诸症减半。一日患者从某杂志抄来一方让我开此方给她服用,我仔细一看这正是防风通圣散原方。在我当时的认识是这方很霸道,她这种柔弱的身体岂能用。但因两家关系很熟,她竟执意要我开,没完没了。无奈之际只好照原方小计量开了三剂,并嘱服后一有不适立即停药。岂料一周后患者来看我,不仅诸症若失,精神气色判若两人,大出我意料之外。此后的几年对此方仍是不甚了了,但在平时学习时常常留意于此。
特别是当时本院一位大学同学,常常批评我滥用麻黄,说麻黄的副作用如何如何。并引上海龙华医院的论文为据,可我一直没见到那篇论文。
如今回想工作之初用麻黄汤等方还是比较少,认识上更是肤浅。到九五年去南京进修,有幸随恩师黄煌教授系统学习经方。渐渐对经方的特色及理论体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渐渐放弃了时方思维而改为经方思维,对麻黄汤等方的适应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就渐渐扩大了使用范围。
2003年非典肆虐之时,某日门诊来了两位年龄、体貌、病状极相似的患者,均是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前者予以大青龙汤一剂而愈,后者却坚持要住院输液治疗,结果住院十天才出院,其费用可想而知。后来听说倪海厦认为非典应该用大青龙汤,但我觉得还是要因人而异,可能用此方的概率要大些。
而另外一则特别的医案让我对《伤寒论》39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外省一位患者慕名来求治,主诉全身困重多年,然生活工作一如常人,屡经检查治疗无效。我初用多方调治不效,先后用了真武汤、肾气丸等方。后来突发奇想用大青龙汤,不料数剂而愈。该患者此后连续多年来看望我,也让我得以观察到他的远期疗效。
对《伤寒论》38条易于理解,但39条历代医家争论颇多,大多认为是错简。我因此案的启发,后来治疗类似的患者多例,皆获良效。也渐渐加深了对39条的理解。为什么同样的方子,方证迥然不同?另外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亦有本方。结合本条不难理解,39条所治的正是水饮,通过汗法将水饮祛除。其脉浮缓但并不微弱,尤其强调“无少阴证”,这是辨证的眼目。经方家李翰卿解释此条时,强调“但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之主证还是应该具备的。”对此我难以苟同。
在经方中常常有一方多处出现,而方证往往并不相同,这就是方证的多面性。然而后世一些医家,每每要将方证归纳合并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适应症,反令经方大失旨趣。
小青龙汤是治疗咳喘的要方,有外散表寒,内化水饮的功效。临床上应用的几率很高。我曾在某一全国著名的三甲中医院学习,期间有位哮喘患者,每日咳吐大量清白痰液,管床的老师用一些时方不效,并联合西药仍不效,后考虑合并霉菌感染,加用德国进口的抗霉菌药,可依然无效。期间我屡屡建议用小青龙汤加味治疗,却未被采纳。后来该院一位领导来查房,他是中医名门之后,当即认为应该用小青龙汤。待领导走后,那位老师说:“小温啊,你怎么知道用小青龙汤?”
在临床上应用此方,有时要注意适当的加减。《金匮要略》中有小青龙加石膏汤,这是咳喘兼有烦躁口渴等,按时方来说就是有化热的趋势。我在临床上还常常用小青龙汤加参、附。就是有典型的小青龙汤证,但尺脉沉迟无力。常常会有些迂腐的人说经方不能加减,岂不知大论中很多方剂均有详细的加减。
随着学习经方的深入,渐渐对续命类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金匮要略》载有《古今录验》续命汤。本方不仅是时方家难以理解,亦有很多大名鼎鼎的经方家不能理解。
本人多年来用此方治疗脑梗塞常常一剂显效,其实本方并不限于治疗中风,只要领会组方用意,可以治疗很多疾病。曾用其治疗一哮喘重症一剂缓解。
该方的组成恰是大青龙汤的加味方,我记忆本方的口诀就是:大青龙合参归芎。书中没有提及脉象,本人的体会是脉略偏浮,但尺脉不任重按。至于剂量当根据患者的体质等情况调整。
本方治疗中风,主要是脑梗塞类的,以体质偏虚,面色略偏暗,缺乏光泽,舌淡红,脉略偏浮弱,尤以两尺脉不任重按。对那些体质壮实,满面红光,神志不清,脉滑数的脑溢血患者万万不可用。即便是脑梗塞,如果出现上述脉证,亦不可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