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卷三 一 先 罗友逢鬼 潘谷称仙
《龙文鞭影》卷三 一 先 罗友逢鬼 潘谷称仙
罗友逢鬼 潘谷称仙
luó yǒu féng guǐ pān gǔ chēng xiān
【注释】
(1) 罗友:罗友,字宅仁,东晋襄阳人,乃名士习凿齿的舅舅。博学能文,记忆超人,有特殊的气度及趣味。
(2) 潘谷:潘谷,为宋哲宗元佑年间歙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一生制墨;精于制墨亦善于辨墨。得赠诗盛赞,其后遂有“墨仙”之称。
【语译】
罗友云遇鬼以求禄,潘谷获赠诗而称仙。
【人物故事】
罗友不见载于《晋书》。《世说新语》任诞篇有两则记载罗友乞食、强记及其性情率真的故事。至于罗友遇鬼则见于《续晋阳秋》卷二。
襄阳人罗友,家贫,嗜酒,得知谁家有祭拜就去乞讨剩余酒食,吃了拿了就离开,并没有一点不好意思的神情。后来罗友被荆州刺史桓温找去当僚属。罗友在桓温府工作,由于贫穷,常跟桓温要待遇好些的职位,而桓温因罗友率真、不重细节的个性,对于他的请求只是嘴上答应,并没认真重视。
这天,府里又有人被任命为郡守,桓温邀集下属为此人饯别,爱吃的罗友也受命列席,却迟到特别久。桓温问他迟到的原因,罗友说:“昨天接到通知,今早天才刚亮我就出门,途中却遇到个鬼,他对我大大嘲弄,说为什么总见我去送人当郡守,却从没见过别人送我去作郡守?刚开始我非常害怕那鬼,最后觉得丢脸极了,来来回回、走来走去缓解心情,不觉延迟了那么久。”桓温笑了。后来罗友受任为襄阳太守。
罗友治事,着眼于大处,不求细琐,他辖下的官吏和百姓烦扰少,也就过得安稳。其后,罗友累迁至广州刺史及益州刺史。
根据《墨史》卷上所记,潘谷是伊川、洛水之间一名墨师。他制墨精纯美好且唯有一种价格。有的读书人不带钱去买,只写下一张欠了多少钱的字据就把墨拿走了,潘谷也常这样让他们拿墨。苏东坡听到这种事,说:“潘谷不是普通的市井小民。”换句话说,潘谷不是只认钱的俗人。
东坡送潘谷一首诗,诗云:“潘郎晓踏河阳春,明珠白璧惊市人。那知望拜马蹄下,胸中一斛泥与尘。何似墨潘穿破褐,琅琅翠饼敲玄笏。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世人重耳轻目前,区区张李争媸妍。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将墨师潘谷和美男子潘安两相对照。潘安美如“明珠白璧”却远不如一身破粗布衣、做着墨丸、满身漆黑、两手龟裂的潘谷。一心谄媚权贵的潘岳,外表虽美,胸中却如泥如尘,怎比得上冰清玉洁、人品高尚的潘谷呢?至于唐末五代名墨师张遇、李廷珪,与潘谷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世人崇尚传闻中人,轻忽了眼前的潘谷。末了东坡将潘谷和诗仙李白相提并论,盛赞潘谷是墨仙,绝非尘世间的墨工。
苏东坡推崇潘谷制墨的技艺,而潘谷墨之所以精纯美好,是由于潘谷品格超越世俗。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一 载:“潘谷之墨,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正是说潘谷的墨锭磨到最后一丁点儿,其墨香还是精纯如初。
【说明】
藉遇鬼而干禄的罗友,并非毫无才干,只是他不自卑、不自傲,自然率真。当他穷到无以自给时,就去举行祭祀的人家门外守候,主人问他做什么来的,他直言:“欲乞一顿食耳。”罗友任桓温僚属好一阵子,桓温给车骑将军王洽(王导之子)送别,罗友也来到,坐好久才走,桓温问是否有事要谈,罗友回答说:“听说白羊肉很好吃,我从没吃过,现在吃到了可以走了。”罗友升任广州刺史,就任前,当时的荆州刺史桓豁,跟罗友说:“晚上过来我家住。”罗友说:“之前已跟人约好了。邀我的主人家穷,不过,可能已为我花钱准备了酒食,对我很有情谊,就请让我改天再赴你的约吧。”桓豁派人暗中察看。傍晚,罗友去到替桓豁办文书的小吏家,他跟穷朋友相处,看起来跟显贵没两样,同样的认真自得。
苏东坡有一篇《书潘古墨》给好友张元明:“卖墨者潘谷,余不识其人,然闻其所为,非市井人也。墨既精妙而价不二。士或不持钱求墨,不计多少与之。此岂徒然者哉!余尝与诗云:'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一日,忽取欠墨钱券焚之,饮酒三日,发狂浪走,遂赴井死。人下视之,盖趺坐井中,手尚持数珠也。”潘谷盘腿端坐、死于井中,潘谷墨遂不可复得。潘谷生前帮一贵人制做大小八锭的墨,后来转到苏东坡手里。有人在宫中得到两丸张遇做的麝香墨,也送给苏东坡。苏东坡被贬到黄州时,将他珍藏许久的两丸张遇墨及八锭潘谷墨全都送给跟随他三年的王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