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中医】李颖峰:希望的空间
我的诊室,是充满快乐和希望的空间。
朋友们谈论着自己的感受,这是在我的空间里每天的主要话题。不同年龄、身份、职业的人很容易在这斗室中熟悉起来,所患疾病各不相同,经过复杂曲折的求医历程后,到这里找到希望,而治疗方法很简单,常常就扎一针。
一针通行十二经,所以一针足矣。经过一段时间,患者就从刺猬式扎针的观念中被拯救出来,接受只一针的刺法。
扎针的过程是对经络变化的享受。出现最多的现象是身体局部的冰冷,针柄的上空也出现冷风吹的感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谓病,多是四时不正之气,病气逸出时,有寒热温凉等感觉对应不同时节之气。扎针过程的现象在为我们昭示病气的存在。冷饮和夏天的冷空调造成很多疾病,且不易排出,比如:颈椎病、腰椎病、抑郁症、鼻炎等,所以病气以寒冷为多见。随着病气的逸出,病情就在消减,立竿见影。
藏在身体里的致病邪气是什么鬼?邪气不除,任凭你消炎、手术,病不能痊愈。邪气祛除,炎症、增生、免疫力低下等烟消云散。气就是氣、炁,CT、B超、抽血化验是无法显示的。还有其他方法吗?没有。人们有很多疾患也不能用仪器设备检查出来,那是气造成的,包括中医说的未病和现代医学说的亚健康。能查出的病,是气变引起形质变化而成的。
要认识和把握气,是要经过修炼的,读书和口耳之学不行。深处的体会不能通过语言让别人明白和理解,古人师徒相传,只有心心相印,修炼有感,才能领悟老师的本意。经典著作是成功后的总结,后人到达成功时可以验证,不是通达成功的路径。经典的特点是读时有点懂,不全懂,但没有错误。亲如父子的师徒关系,便于传承。民间中医的师徒还是像一家人,徒弟容易得到老师的精心传授。学院派师生关系多建立在形式上,学习流于标准化的指标任务,难以传承精髓。
当初的人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穴位分布和经络流注?现在的专家是从古籍文献中知道的,解剖方法没找到经络穴位,还不知道古书上写得对不对。修炼的内景无法证明,中医理论是修炼所得的归纳。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现代中医不屑于修炼,在科学中寻求发展,陷入缺乏科学根据的僵局。这是必然的,因为科学是要有物质的根据,有些环节涉及的物质科学方法探测不到。
中医诊断和治疗,在人体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范畴,不是化验指标,也不是影像学结果,要描述气的变化来解释诊治的道理,那你体会过气的变化吗?修炼过的人才可能明白气的运动变化,知道如何在穴位中调控经络的运动。虽然有烧山火、透天凉的手法文献,也有老师教授,但很少有人做到,就是因为那不是凡人可以学会。白虎摇头、青龙摆尾也不为书生所使。中医理论不能科学化,因为科学的水平还不够,首先凭感觉可以感知的气,科学还没研究清楚。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对现代科学探测不到范畴的研究认识。《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一》说:“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素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痾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由此。”气始生时为元气,无形无质,有质就分为阴阳、五行,《素问》自阴阳五行开始研讨医理。当阴阳五行化生为有形有质的肉体时,才到科学研究的范畴。
《道德经》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有形不能看到,有质不能触到,总之探测不到但还存在,是科研的盲区。无形之病,可以释其病气;有形之病,可以移精化气,化为无形之气。如若不识气,无形之病不知其病因,有形之病,不能消减,必当手术切割。此中西医之不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医正是以有无转化的玄机,为医疗之门径,在现代医学之外,为患者留下希望之门。
唉!气的变化,有无相生,让众多中医工作者觉得玄虚。无论我们是要中医适合大家的认识标准,还是要知道谁更符合宇宙本来面目,在我的诊室,气的现象总和针灸疗效如影相随,带来健康的希望和欢乐。
(李颖峰:中医传人,浦东知联会会员)
“收集碎片时间,认知我们自己”
“锦绣路上工作室”期待您的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