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方探春/白雪繁花银器美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白雪繁花银器美

作者:方探春

01

银匠是属于冶铸业之类的,与铁匠、铜匠一样,尊太上老君为祖师。吕洞宾也是金银匠的祖师。银匠,不只是打制银饰品,同时也打制金饰品,只是我们平江习惯于叫“银匠”,而不叫“金银匠”而已。银匠铺的招牌有的叫“某某银号”,有的叫“某某银楼”。城关地区的银匠铺有八九家之多。颇有名气的有以刘庆成、刘庆和、刘庆丰、刘同庆、刘同兴兄弟名字命名的五家银号,其先祖是清朝时候从江西高安县迁过来的。另外还有蓝告卿(招牌“蓝同和”)一家,长沙县人李胡子一有,本地人蒋炳德一家。长寿街名气最大的银号则是张春华开设的“蔚华楼”,早年间生意做到长沙、宜春等地,打印有“蔚华楼”三字的银饰品信誉极佳,誉满三湘。张春华祖上亦是从江西高安县流落到长寿街的,白手起家,小打小闹,到张春华手里才发迹。张春华聪明能干,多才多艺,精心设计首饰新品种,且制作工艺特佳,除普通银饰外,还擅长打制“八仙”及各种菩萨银帽等品种。张春华曾给其后人留下一套银帽饰,其中有寿星、八仙等,每尊小巧不过小手指大小,却个个栩栩如生。特别是其上有一件圆形银饰,约一枚一元硬币大小,在上面却制作了算盘、市尺、剪刀、戥子、通书等立体物件,那算盘上的珠子竟能用小指甲轻轻拨动哩,精致极了!蔚华楼银手讲究经营之道,讲求信誉,且打破该行业手艺“传内不传外”的戒律,常常带有五六个徒弟。并且在长寿街派生出另一家银号“庆华楼”(老板金玉堂)。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注重银器质量管理。春秋晚期就已出现“物勒工名”,即把制造者名字刻在器物上,以便于检验产品质量。就银匠店铺来说,无论是“刘庆成”还是“蔚华楼”等,他们打制的首饰一律会勒上名号印章。
“细蕊黄金嫩,繁花白雪香”。
“娟娟出素手,银镯腕生香”。
这些优美的古诗句,赞美的就是金银饰品。同时无形中也是对银匠的赞美。
自古以来,金银饰品无论是在富贵人家还是在乡下人家那里可都是贵重物品,大家普遍用得比较多的是银镯子。镯子大众的叫法,而平江人习惯于叫“钏”,金钏、银钏既有戴在手腕上的,手钏一般为扁体圆圈形;也有戴在脚腕上的,脚钏一般为细筋圆圈形。有要嫁女儿或者娶儿媳的人家,家里的老人就会把自己的旧银手钏拿到银匠铺子里,请银匠师傅重新打一副新的出来。还有用光洋(银圆)打制。有人家生小孩要做“三朝”或“满月”酒,做外公外婆的要给外孙(女)送手钏、脚钏、颈钏,或者“长命锁”,也要请银匠师傅打制。孩童戴的手圈、脚圈上配有响铃等银饰物,不仅美观,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当孩子睡觉睡醒了,手脚一动,银铃会响,大大听到铃声,就知道孩子醒了。孩子饿了,会本能地将手圈上的银金瓜什么的放到口里吸吮,减少啼哭。过去孩童出生后,会有算命先生上门送“童关”,童关内面写有孩童“运程”中有哪些“关煞”需要破解。传说戴“长命锁”有为孩子破关煞的作用,它寄托了亲人们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因而,在不少人的眼里,银匠是一个颇令人羡慕的高贵职业。1964年,金银收归国家管理,民间银匠这一行就失业了,他们大多转行去做别的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金银逐步放开,不少银匠才又重操旧业。如在平江县城毛家巷有一家“庆珍楼金银老作坊”,其师傅吴降珠从小就跟着祖父、父亲学艺,至今已做了近40年,把祖传的金银匠手艺传承得有声有色,特别令人叫绝的是他擅于用一双素手,把一项曾属于宫庭秘技的“金银花丝技术”做得炉火纯青。其做法是采用抽丝工艺,将金银丝线在千丝万缕的勾勒交错中,把每一份匠心都绕进作品里。一件花丝作品,需由近40道手工工艺,耗时数月甚至一年才能完成。吴师傅现在已经成为了这项工艺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02
银匠的活是细致活,因而银匠的工具也较为复杂:有风箱火炉、坩埚、紫铜管吹气枪、三嘴煤油灯、铁制油槽、弯钳、镊子、锉子(若干)、锤子、錾子(若干)、铁砧、锥形杂木套杆、玛脑、松香板、抽丝板等等,还需要硬木炭、煤油、石膏、铅、硼砂、海砂等辅助材料。
银匠的技艺保密性很强,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矩,因而极少带徒弟。这里记录的是传统的银匠技艺。
(一)熔料。银匠加工金银饰品一般是由客户送上门来要求加工打造,还有就是他们自行收购原材料加工。过去,银匠本行当之间交流有独特的行活(黑话),如金子叫“廛子”,银子叫“绿丝”,铜叫“跳子”。如问“廛子么哩行情?”外行人是听不懂的。
一般情况下,银匠把客户送来的旧手钏用戥子过称后,还要用眼观测毛材料的成色。鉴定光洋的成色,自然也是银匠的绝招,其主要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拈住光洋,用嘴吹一下放到耳边听,“无铜不发音”,如有声音发出且余音袅袅,即表明光洋的含铜量为百分之二十左右,属正常,如果哑然无声,必定是假银圆。再一个方法是切开来看,如表内色泽如一就是真银圆。检测鉴定结果跟客户讲清楚后,即据此算好加工费用。然后就着手进行熔料作业,行话叫“升银子”或“升金子”,这是一道很原始的冶炼作业,先是在一个盛着石膏粉的面盆里用圆形器具按压出一个石膏窝氹,将原料放入,再按1比7的比例加入一些铅,如毛料目测有3成杂质,就要加入21份量的铅。铅有分离杂质的作用。另外,还要加入适量的硼砂起助化作用,也可分离杂质。料配好了,就在盆上架起一尺多高的条形硬木炭,留一个生火孔,点燃特制煤油灯,端起一尺多长的紫铜管吹气枪,将煤油灯火苗喷入木炭中,使木炭迅速着燃。这种吹气燃火的方法是根据金银料均匀快速导热的物体性能而想出的。吹气的功夫是要经过苦练的,练习时盛一盆水,将一根稻草秆子伸入水中,不停地用嘴巴吹,往往吹得涎颊(腮帮子)胀痛。练会了才能用于工作中。煤油灯是特制的,有大小三根灯捻,用包皮纸卷成筒状浸透煤油使用。镕金银料时,吹气枪先是对着大的灯捻吹,火力大木炭燃烧快,然后对着小的灯捻吹,火力转小,可灵活运用。这可是银匠作业中最苦的活,鼓起腮帮使劲吹,不能停歇。
银子的熔点是800摄氏度,金子则要达到1200摄氏度才能熔化。尽管银(金)料传热快,但要达到这个熔化的高温还是颇费时的,分别要1至2个钟头。呼呼的灯火,熊熊的炭火,夏天烤得人汗流浃背,只能光着膀子穿个裤衩作业,冬天也只能穿单衣进行。待银料金料熔化成一汪红艳艳的耀眼的“水”后,不时往内撒明矾、硼硝,让杂质熔化下沉掉入石膏粉窝底。这时炉膛内已液化的白银黄金好似一颗硕大的珍珠。再将熔料冷却,就成了底面呈半圆的银(金)锭。
成为金(银)锭的坯子纯度还是不够的,必须再熔炼一次。这次用的风箱火炉,化金(银)锭的容器是坩埚,坩埚是用黏土、石墨等耐火材料做的,圆底,大小不一,视待熔物大小选用,一般对径二寸左右。将盛着金(银)锭的坩埚放置于火炉中,扯动风箱使风力带动木炭燃烧促使金(银)锭加温熔化。金(银)锭熔化后,用弯钳钳着坩埚,将熔液注于备好的金属油糟内,冷却后就成了金(银)条。金(银)条是制作金(银)饰物的初坯。制作饰物时,可根据需要切割金(银)条。
(二)锻造。将金(银)条裁定长短后,则可用钳子夹起来放到铁砧上进行第一次的锻造,叫“开皮子”。首先要锤去燃烧不充分的杂质,开出金(银)饰品的大体轮廓。
敲打过后,银匠夹起原料,再次进行吹气燃炭加温软化(只烧红,不烧化),让原料更加可塑且不致开裂。就手钏塑型来说,有大有小,须用圆锥形硬木棒套住锤打。大人戴的银手钏一般重10钱左右,也就是30克左右;小孩戴的银脚钏一般重12钱左右,也就是40克左右。
这样的工序反复多次,把所有的杂质去除后,再拿模具把已经敲打好的银料锻造成毛坯手钏或其他金(银)饰品。
还有一项难度较大的工艺是焊接,金器用“金焊片”,银器用“银焊片”,然而项链却不能用焊接片焊接。因为项链是由相当多的小圈勾链起来的,相互间紧密相挨,焊接片遇高温却极易融化,当你去焊第二个圈时,头一个圈的焊接处却受热融蚀了,这就会粘连成一起,不成项链了。所以,焊接时,必须将组成项链的小圈接口一个一个地细心烧融焊接,无疑这是非常考验技术的。
(三)錾镂。银匠的金(银)饰模具有很多种,大小不同,花纹各异,宽度不一。银匠使用的各种型号的錾子也有几十把之多,大的六七寸,小的不过两寸长。錾花、镂刻技术是一种古老的金银加工技法。将金(银)锤薄,再放在一块松香板上,用錾子錾镂出浮雕的效果,或錾上丰富的饰纹。金银戒指除了“韮菜边”,凡是有花纹的都用模子打出来。老妇人戴的手镯上除了花纹外,还会刻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字样,其工艺是先用毛笔将字写在手镯上,再用小钢錾仔细地錾出来。孩童戴的荷包型银锁,则由两块模具合拢而成,一面有“麒麟送子”图,一面有“长命富贵”字样,寓意吉祥。孩童戴的手钏上还配有银铃铛、银金瓜、银花生、银方印、银锁、银桃等饰品,脚钏上配有银响铃,这些银饰品做工都很精细,技术含量很高。还有供扣在幼儿帽子上的八仙罗汉和福字牌更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前面已有描述。
(四)抛光。金(银)饰品制作出来后,还要经过锉、洗、刷、刮四道工序,总的叫抛光。
锉:锉子一合有10把,大小不同,粗细不同,锉时视首饰大小而定,先粗后细,锉去表面杂质或斑块。
洗:将首饰放入紫铜锅(缸)内加水烧热,放明矾溶化,然后取出首饰,用拇、实、中指捋海砂将饰品一段一段地捻摩。海砂比河砂细腻,不伤饰品,而且会使饰品发光。
刷:海砂洗过之后用铜丝刷(钢丝极细)将饰品刷干净。
刮:用玛瑙条轻轻刮,叫“抛光”。饰品抛过光,熠熠生辉,一件新首饰才算完工了。最后还要打上某某银号的钢印,表示产品质量有保障。
03
当你欣赏着各种金银饰品上繁琐却不凌乱的优雅花纹时,点点光芒宛若星空般绚烂而美好,就一定会佩服能工巧匠们高超的技艺,这些没有生命的软金(银)在他们手里被塑造成如此栩栩如生的形象,真叫人赞叹不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银匠的传统工艺有些已被淘汰了,如熔料工艺早已改用脚踩“皮老鼠式”汽油压罐和喷气燃烧枪,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力。特别是现代工厂机械做出来的金银饰品精致无瑕,品种丰富,致使传统的手工制作濒临淘汰的边缘。

作者简介

方探春(网名春风浅草,笔名方春),1950年春出生,平江人,退休干部。爱好文学,现为平江县文联会员,平江县诗联协会常务理事,湖南诗词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有诗词、散文发表,还应县政协之邀采编文史,主撰《平江记忆 . 艺匠篇》,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片:作者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卢宗仁专辑         万辉华专辑     蒋正亚专辑

彭定华专辑          吴标华专辑      易石秋专辑

陈有红专辑         谭伟辉专辑       黄志中专辑

谭湘岳专辑         沈保玲专辑       史建国专辑

朱素青专辑         杨英专辑           柳平国专辑

许光辉专辑         杨辉专辑          弘毅学子专辑

方绪南专辑         龚春林专辑孙美堂专辑

万志勇专辑         甘桂柳专辑      官松源专辑

熊英专辑             刘正年专辑       罗夏龙专辑

秋暖跃马合辑      魏晓晖专辑       方良专辑

何志贤专辑        吴穷专辑             严树林专辑

何贵专辑            夏四文专辑         逸仙散文专评

高三九专辑         赵光专辑

(专辑持续更新,欢迎作者入驻)

(0)

相关推荐

  • 第2章 古金银器收藏基础知识(2)

    四川德阳出土了北宋的细工银器,继承和发扬了唐代细工的优秀传统,这是现在已出土的仅有的一批北宋金银细工的代表作.在这些银器上只有制作者的姓而没有名,比如,庞某,他就是四川德阳孝泉镇的银工,因为在孝泉镇清 ...

  • 金银器的历史:从商代就有的黄金饰品

    金.银属于稀有金属,自古就受到人们喜爱.汉代道教兴盛,方士用金银炼丹,也用它作为食器.<抱朴子>有"服金者寿如金",南北朝时期的<本草经集注>中更是将金屑. ...

  • 【留住乡愁】方探春/赤铜紫器状天工

    赤铜紫器状天工 作者:方探春 1 铜先于铁使用.青铜器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开始使用.饕餮纹,也叫兽面纹,它是古代铜器中最常见花纹之一.青铜器最初用于祭祀,是国之重器.到了战国铜被大量使用,青铜器具 ...

  • 【留住乡愁】方探春/锤声叮当铁匠功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锤声叮当铁匠功 作者:方探春 1 "口做风箱手做钳,膝头盖上打三件",这说的是太上老君打铁的事.是打哪三件呢?是打给公输子(鲁班)的 ...

  • 【留住乡愁】方探春/青龙背上取九龙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青龙背上取九龙 作者:方探春   1 "捉青龙.耍青龙.青龙背上取九龙".这句话道的是篾匠生意.篾匠的祖师爷是鲁班妹妹荷叶仙姑的夫君 ...

  • 【留住乡愁】方探春/游刃有余话屠夫

    游刃有余话屠夫 作者:方探春 一 屠夫又叫杀猪匠,很早以前就有,而屠夫的祖师爷是谁?说法不一,师从不一.一说是桓侯帝,就是三国时期的张飞.张飞原是做屠宰生意的,其故事家喻户晓.张飞死后,因战功卓著被追 ...

  • 【留住乡愁】方探春/锡匠打锡锡流膝

    锡匠打锡锡流膝 作者:方探春 (1) 这篇关于锡匠工艺的文章写完后,却想不出安个什么标题才好.人们对锡匠打锡有两句绕口令,其实也是一副联语的上联:"锡匠打锡锡流膝,锡流锡匠一膝锡" ...

  • 【留住乡愁】方探春/油漆溢彩焕霞光

    油漆溢彩焕霞光 作者:方探春   01 据考古发现,我国油漆工艺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战国时期油漆工艺得到了长足发展,到汉代漆器已步入黄金时代.长沙马王堆汉墓所出漆器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精美,保存完好,令 ...

  • 古代精品银器《清 民时期的手工刻花银手镯》

    银镯,顾名思义,是以银制成.在我国古代,银矿的冶炼,银饰的制作.使用和佩戴,历史源远流长. 晚清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的银镯,制作精美,种类繁多.以大小来分,有儿童镯.少女镯.成人镯:以式样来分,有绞丝镯 ...

  • 清代精品银器《裕盛款老银碗》

    碗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区别,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下有碗足.多为圆形,极少为方形. 银碗这种器具最早应该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汉代以后由于冶炼技术的提高和加 ...

  • 清代精品银器《长命锁》

    长命锁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它有保平安,长命百岁的寓意. 长命锁的寓意可以锁住孩子,不让邪气上身,不被病魔缠绕,祈求孩子健康成长.长命百岁. 民间认为小孩戴这种锁,便可以借百家的福,辟凶趋吉,平安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