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评为“大唐第一”的诗人:周朴
原创2021-04-25 15:57·诗道骏言
周朴,字见素,是位忒有个性的晚唐诗人,生在浙江桐庐,死在福建福州。黄巢反唐,攻陷福州,听说周朴是当地名人,诗写得好,人品也好,就想请他加入革命队伍,在大军帐下从事文宣工作。好说歹说,周朴就是不干,而且梗着脖子怼黄巢:“你也不想想,大唐天子的官我都不稀罕当,还能当你这叛贼的官吗,昂?”黄巢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下令把周朴给砍了。
周朴年轻时也追求上进,只是生逢乱世,再加运气不好,科举仕进之路走得很不顺利,逐渐心灰意冷,索性做起了职业诗人。旅行——写诗、交友——写诗、隐居——写诗,成为其后半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史料记载,周朴是个慢热型的诗人,“先生为诗思迟,盈月方得一联一句,得必惊人,未暇全篇,已播人口。”(林嵩《周朴诗集序》)意思是,周老师写诗的特点就是一个慢,常常一个月才憋出一句或两句,不过呢,慢工出细活儿,一旦憋出来,好得能让人惊掉下巴,一首诗还没写完,早已被人海量转发,口口相传,你背我背他也背,大家都会背诵了。周老师的诗,质量就这么好,影响就这么大!不得不佩服周老师这大国工匠精神。
生活中周朴就是个耿直哥。他旅居福建时,在寺院借个小屋子独居,不喝酒不吃肉,也不跟人说话,到僧人们开饭时,他也拿着碗跟在僧人后面排队打饭,吃完饭,默默退回自己房间。有时候,地方官员、富人大户来寺院送礼供佛,常常给僧人们施舍铜钱,这时候周朴也出来挨个给布施的人们拱手行礼,向每个人讨要一个铜钱,有人给他三个四个,他只接受一个。讨够一千钱,就存起来作为买茶、买药的储备金。用完了,再要。僧人们也默认周朴的行为,没有谁嫌弃他。
周朴作诗非常专注,有一回在路上遇到一个背着柴禾的人,他突然抓住砍柴人,大声喊道:“啊!我逮着了!!”樵夫大吃一惊,心想碰到疯子了,挣开胳膊扔掉柴禾就跑。樵夫一路狂奔,引起了巡警的注意,以为是个小偷,把他捉住。周朴赶紧上前解释:“刚才,我是看到背柴人,突然想到了妙句,我是说逮着妙句了。”“什么妙句?”“子孙何处闲为客,松柏被人伐作薪。”原来是一场误会,巡警这才把砍柴人给放了。
周朴的《董岭水》写得很好,堪称代表作。
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
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
去衙山色远,近水月光低。
中有高人在,沙中曳杖藜。
说:湖州安吉县,城门高耸,与白云平齐。当年大禹治水,没有治到这里,这里的河水淙淙流淌,一路向西。我这里,远离县衙,山色苍翠;靠近水滨,月光低迷。看,沙滩上有个人拖着拐杖,在悠悠踱步,想想看,他是不是这青山秀水间隐逸的高士?他可能就是我哦。
这首诗把安吉县描写得一如世外桃源,山青水秀,开阔辽远,静谧安闲。尤其是第二联,“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有三奇:景象奇特,居然不是'大河向东流’,而是小河向西流;联想奇特,小河向西流的原因居然赖到了大禹,工作不努力,水利施工没有覆盖到这里;用词奇特,不是“河水”而是“河声”流向西,一个“声”字顿时把画面变成了三维立体的。
这首诗当时流传很广,周朴也特别珍爱它。据说,有个秀才骑着毛驴在野外路遇周老师,他知道周朴爱诗成癖,就想调戏一把,于是用帽子把脸一遮,故意高声吟诵“禹力不到处,河水流向东”。一边吟诵,一边打着毛驴快速前行。周朴就追喊“错了,错了!你念错了!!”周老师一直追了好几里路,严肃地告诫书生:“是'河声流向西’,不是'流向东’。要尊重作者,尊重原创,不要以讹传讹、瞎背瞎念!”书生微微点头,表示知道了,心里一个劲儿偷着乐。
周朴还有一首《哭陈庾》也非常出色。
系马向山立,一杯聊奠君。
野烟孤客路,寒草故人坟。
琴韵归流水,诗情寄白云。
日斜休哭后,松韵不堪闻。
这是首悼念亡友的诗。描写自己在荒野之外,树边系马,对山而立,用一杯薄酒洒在好友坟墓之前。野烟袅袅,荒径弯弯,空旷无人。寒草莽莽,枯黄衰败,覆盖孤坟。流水声如琴弦,潺潺远去,知音不在,消逝无踪。诗艺无人切磋,诗情只能寄托于高天白云。为好友痛哭一场,停下来时,日已西斜,松风阵阵,凄凉哀怨,令人不堪卒听。对待朋友,周朴也是这样的诚挚、深情!这首诗绝对可列唐人悼亡诗的上品。
周朴爱诗成痴,对自己作品的质量也是自信到爆棚,他写给高僧大沩和尚(灵祐禅师)的诗句“禅是大沩诗是扑,大唐天子只三人。”(《赠大沩》),说:大沩老师禅修第一,我周某人写诗第一,大唐天子富贵第一,全天下最牛X的就这三个人,别的也没谁了!!
周朴是认真的人,写诗认真、做人认真,认真到成痴、成狂,认真到一根筋。认真得可笑、可爱、又可敬。
是的,认真的人是可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