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家人复读7年,高分考入政法大学:最终赢得了高考,败给了现实
马上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期间,很多考生及家庭都在全力以赴备战,这种紧张的气氛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部名叫《十年》的纪录片,讲述的是出生在广西钦州农民家庭的孩子唐尚珺参加了八次高考,复读七年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用了三年的时间,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读了十年高中的“学痴”梦。他为了考上心仪的大学,坚持七次参加高考。
这个纪录片一出,也基本上成了每个学校在高考前鼓励学生时的必放影片。
影片中的主人公叫唐尚珺,他执著于高考顽强的毅力确实让我们折服,他百折不挠的求学精神也值得很多人去学习。然而,也有不少人发出了相反的声音,认为他这样做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那么,唐尚珺高中十年,复读七年,到底真的值得吗?
唐尚珺,一个复读七年的孩子
唐尚珺的高考之旅真可谓的曲折离奇,他一考就考了七年。
他前三次的分数都非常低,甚至还没有超过三本线。在第四次高考中,他过了二本线,但是他依旧不满足,认为自己还可以考得更好。
第五次,唐尚珺冲上了一本线,但是他小的时候就希望自己可以考到中国科技大学,所以依旧选择了复读。
第六次,分数达到了600分,但是由于志愿没有填好,面对西南政法大学和吉林大学的录取,他依旧选择放弃,毅然决然地决定再次复读。
直到2016年,唐尚珺第七次参加高考,考了625分,成功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
从第二次参加高考开始,唐尚珺就开始瞒着家里人,因为自己的父母都是农民出身,唐尚珺不忍心给他们太多压力。
所以,他一边和父母说自己已经找到了一份薪酬不高的工作,另一边却参加了钦州二中的复读班。复读班也是按照成绩给学生发放补助的,按照唐尚珺的成绩,基本上每个月能够得到七百多元钱,加上平时唐尚珺还会趁着休息时间找一些兼职,他的生活也算是勉强维持。
就这样,唐尚珺一瞒就瞒了六年,直到自己已经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他才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父母。
但是不幸的是,父亲已经患上了严重的癌症。在父亲弥留之际,唐尚珺带着他来到了中国政法大学的校园门前合了影,也算是给了父亲及家人一个交待。
坚持是好事,但是真的没有必要
“我知道唐尚珺是一个非常固执,也很有毅力的人,但是真的没有必要”。这是唐尚珺第六次复读时的班主任老师对他说的话。
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唐尚珺,明明已经在第六次参加复读的时候被名牌大学录取,但是他却依旧选择复读。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他实际上在每次选择决定复读的时候都抱着一种鸵鸟心态。
所谓鸵鸟心态,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一种对现实回避的心理。“掩耳盗铃”的典故,实际上就是鸵鸟心态的最好解释。
不想去面对事实,最后只能使得问题越来越难以处理,这时候人就好像是一只鸵鸟,走投无路之后只能把自己的头埋进沙子里。
有一项关于考研动机的调查,发现考研的大学生无外乎几种原因:
1、想在学校多呆两年,2、逃避就业压力,3、想学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4、想提高自己的学历,5、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6、为了证明自己,7、为了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而在这个结果里,有近40%的学生是因为不想进入社会才选择考研究生,真正的想要在学术道路上走下去的学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多。
再回顾唐尚珺的人生,他的家庭条件很差,家里仅靠父亲一个人种甘蔗过活,如果他不是执著于考中科大,在前两次考上普通大学的时候就会去上,并且边工作边考研也未尝不可。
可是唐尚珺并未这样去做,而是选择继续留在学校一心一意复读。
如果说最终能通过复读考上好的学校、顺利毕业找个好的工作、有个美好的人生,这条路倒也未尝不可,可是唐尚珺的人生最终还是以遗憾告终,他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并申请了助学贷款,上了没多久之后,他的父亲病情恶化,为了两万块钱复读基金,他又选择了退学、继而再次踏上复读之路。
不得不说,唐尚珺赢得了高考,却败给了现实!
与其说他执著于梦想,不如说是他不愿意面对未来,他浪费了自己大把的青春时光,像鸵鸟一样蜷缩在校园这片净土里不愿意走出来。
对于这类孩子来说,他在日复一日的复读中放弃了宝贵的锻炼机会,又会始而复终地面临比之前更加严重的焦虑。
复读并不能换取更好的未来,把握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这部纪录片的导演也表示,像唐尚珺这样的故事并非是个例,只不过是因为他把这种对高考或者说是复读的执着发挥到了极致。
不少农村家庭的孩子都想要通过高考这个手段实现阶层的流动。
就像是唐尚珺所说,自己出生在农村,但是非常讨厌这个圈子,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出去。但是我们不禁发问,高考真的可走出去的唯一通道吗?我想并非如此。
从前几年扩招开始,学历就已经开始贬值,在本世纪初,大学生在求职应聘的时候真可谓是香饽饽,但是如今硕士研究生找不到工作的新闻频频登上头条。
如今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地抓住社会变化的脉搏,在这种背景下,多复读一年,就意味着多一分不确定性。
更重要的是,高考只是一种选择,而不是最终的出路。
虽然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很多年,但是只要有考试在,就少不了应试的影子,从这个角度看,高考实际上作为一种选拔的制度,并不是完美的,考上好的大学的孩子,也并非每个人都是人才。
用更通俗的话讲,分数和个人的能力并不完全挂钩,否则为什么还会出现那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呢?
也正是因为如此,高考并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被高考这个筛子筛掉的学生,并不能证明他们不优秀,只是可能他们不太适合这种考核方式。对于这些孩子,一味地让他们迎合高考的需要,实际上是削足适履,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伤害。
因材施教已经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得到公认,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却总是处于缺失的位置。只要向前看,眼界放宽一些,还是有很多选择机会的。
愿所有的考生都能找到自己未来的路,愿所有的家庭和孩子,不因高考而陷入死角,高考得利固然好,一旦失利也不必过于执著,走出去也许等待你的是另一片天空!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