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天宗
【穴名释义】
上部为“天”,遵守之意为“宗”。本穴主治颊颔肿痛,肩臂酸痛,以及上肢风痹诸疾,宗此针之而愈,故名天宗。
【定位取法】
肩胛岗下窝的中央,约在肩胛岗中点下缘与肩胛下角的连线上1/3折点处。坐位或俯卧位,在肩胛岗下窝的中央,约在肩胛岗中点下缘与肩胛下角的连线上1/3折点处取之。
【穴性特点】
本穴具较好的疏风通络,行瘀止痛之功,为治疗颈肩背痛的常用穴,也是治疗某些乳房疾病的常用穴。《甲乙经》言: “天宗主肩重肘臂痛,不可举。”近人认为,针刺天宗穴对乳腺增生有较好的疗效。
【主治概要】
1.穴归小肠经,循行于颈肩部,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本穴具较强的疏通经络,止痹痛之力,对颈肩部疼痛,上肢酸痛,麻木,瘫痪等病症有较好疗效。
2.穴处肩胛部,与乳房相对,腧穴有对应治疗作用,本穴常用于治疗乳房病症,如对乳房肿痛,乳痈等有较好疗效。
【临床应用举例】
1.肩胛疼痛 肩胛部疼痛,酸胀难忍,遇气候寒冷时加重,本病主要是由于肩胛部肌肉劳损,或颈椎病疼痛放射到肩胛部所致。
(1)温针灸法:患者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28~30号2寸长毫针快速直刺入穴位,有酸胀感后,行平补平泻手法,中强度刺激1~2分钟,再在针柄上插上2厘米长艾炷,从下端点燃灸之,连灸3~5壮。每日1次, 10次1疗程。
(2)刺络拔罐法:患者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先用三棱针快速在天宗穴点刺数下,再在其上拔火罐,吸血5~10毫升,用消毒棉球擦净即可。隔日1次, 10次1疗程。
(3)穴位注射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曲安奈德与利多卡因注射液混合注入穴位,药用量1~3毫升, 5日1次, 5次1疗程。
2.急性乳腺炎 相当于中医“乳痈”,为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的常见病,以乳房红肿疼痛,乳汁排出不畅,以致结脓成痈为主症,发生于妊娠期的称“内吹乳痈”,发生于哺乳期的称“外吹乳痈”。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肝气郁结,或恣食肥甘厚味,阳明积热,或乳头破裂,感染邪毒,以致乳络阻塞,排乳不畅,火毒与积乳互凝,结肿成痈。
温针灸法:患者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28~30号2寸长毫针快速直刺入穴位,待穴位有酸麻胀感后,行捻转泻法,强刺激1~2分钟,再在针柄上插上2厘米长艾炷,从下端点燃灸之,连灸1~3壮,每日1次。
3.颈椎病 是在颈椎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导致颈椎椎间隙狭窄,椎间关节失稳,颈椎骨质增生,进而刺激或压迫其周围的神经、血管及其他组织,引起一系列不同症状的综合征。临床以颈项部疼痛,活动功能受限,甚者上肢酸痛,麻木为主症,或伴眩晕,耳鸣,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等症。
颈椎病可分为5种类型:①颈型:以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为表现;②神经根型:以颈肩部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为主症;③椎动脉型:眩晕,恶心呕吐为主症;④交感神经型:以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耳鸣耳聋、手麻发冷为主症;⑤混合型:上述2种或2种以上类型症状同时出现。天宗穴主要对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好。
指压法:患者坐位或俯卧位,医者用双手拇指揉按患者双侧天宗穴,力量由轻至重,并横行弹拨皮下反应物,致使患者整个肩胛部有强烈的酸胀感,揉按时间为5~8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10次1疗程。
4.落枕 起病突然,常为早晨起床后感颈项部疼痛,重者可向背部放射,活动不便,渐感加重,头不能自由活动。本病往往是由于晚上睡眠姿势不佳,导致一侧肌肉过度牵拉,产生无菌性炎症刺激所致,或由于夜间局部肌肉受寒,寒凝经脉,寒性收引所致。
指压法:患者坐位,医者用双手拇指揉按患者双侧天宗穴,力量由轻至重,至患者肩胛部有明显酸麻胀感,同时配合颈部各方向的缓慢运动,直至疼痛缓解,每日1次。
5.肩周炎 临床以肩关节酸痛,活动时痛剧,尤以夜间为甚,并伴不同程度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为特点。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时加重,本病的发展可分3个时期:早期以肩周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为主,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中期可为炎症与粘连并存,在临床症状上开始出现肩关节的活动功能障碍并伴疼痛;晚期病理以粘连为主,炎症常不明显,在症状上也以肩关节的活动障碍为主,疼痛常不明显。本穴主要适用于肩周炎早期的止痛治疗。
穴位注射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丹参注射液2毫升注入天宗穴。隔日1次, 10次为1疗程。可配合肩周局部穴位的针刺或手法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