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雨||【散文】山村地名里的故乡情

  山村地名里的故乡情
 
                    文/赵晓雨
 
“月是故乡明。”虽然离开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已经二十余年了,但任凭时光如何洗练,村子里的草木房舍,风土人情都难以忘却,尤其是村子里的小地名,像一颗颗温暖而可爱的小浪花,或古朴,或随意,或厚重,或晶莹,时常拨弄着我记忆的心弦。
 
“黑石头”的名字最为直接朴实。一块黝黑的巨石,突兀崛起,像大将军一样镇守在村子的入口处。每逢喜迎宾朋,或送别亲人,拥抱,握手,挥泪,村里人难忘而永恒的温情瞬间,总是定格在坚固的“黑石头”下。 
 
“黑石头”旁边,一条宽阔的大河静静地从巍峨的伏牛山流下来,清澈的河水轻抚着柔软的沙滩,潺潺地流向远方。一条隆起的河堤上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把左侧几百亩良田严严实实地揽入怀中。村民们管河堤叫“大埂”,“大埂”在雨季时总能用强硬的身躯把滔滔洪流拒之门外,在旱季时却又仅靠一个小小的闸口,就能为村民送来绵绵不断的细流,滋养着一众草木庄稼,呵护着一方人笑畜鸣,是村子名副其实的“生态长城”。
 
从“大埂”北端沿着山脚下的公路进入村子,只见几十户农舍倚山而建,显得错落有致。一道山岗横亘在村子中央,岗顶便叫“岗上”。“岗上”开阔处是村里的打麦场,人们叫它“场”,“场”边土崖上有几间草房叫“仓屋”,原是大集体时村里的仓库,前两年破旧得无法修缮才被夷为平地。这块区域位于村子中央,地势又高,是旧时村民们的公共活动场所,农忙时在“场”里收拾庄稼,天黑后在“仓屋”开会议事,农闲时放电影唱大戏自娱自乐,就像小说《白鹿原》里祠堂的位置,记载和演绎着村子里一代代的历史和风月。
 
站在“岗上”,俯瞰西面,一派田园牧歌扑面而来。阡陌纵横的田地按面积大小有叫“六亩田”“上五亩地”“下五亩地”的;按功能分有叫“老支田”“秧底儿”“菜园儿”的;按位置分有叫“小河南”“门儿东”“门儿西”的,按形状分有叫“大块地”“长溜儿地”“裤裆地”的。最有趣的便是这个叫“裤裆地”的地方,“V”字形旱地和人的下半身形状极其相似,只是中间夹着一块终年被水浸润的稻田,无论天气如何干旱,水田夹角处总是汩汩浸透出清澈的泉水,源源不断供给着村民的饮用和灌溉,实为一块风水宝地!“裤裆地”名字虽不雅,听来让人忍俊不禁,细思却符合实情,最是让人印象深刻。
 
站在“岗上”,环顾四周,同样能欣赏怡人的山乡美景。除了西边的水田,村子四周均被沟壑起伏的山坡包围,上面长满了葱笼的树木和葳蕤的丛林。山坡也有名字,按位置有叫“门前坡”“家后坡”“东坡”“中心岭”的,按特征分有叫“松树坡”“白箭石岭”“黑石角儿岗”等的。“白箭石”色白质坚,是一种工业矿石,记得小时候父辈们曾起早贪黑挖些去卖以贴补家用。
 
站在“岗上”,极目远眺,还能探寻村子的历史脉络。西南角一箭之地,依稀可见山崖上一处石窟,人工凿刻出圈椅形状,规整圆润。今天座椅里虽空空如也,老人们却说古时里面是有庙的,是先祖们供奉土地等神灵的地方,是村子里最神秘的去处,名曰“老石庙”,现在的村名“石庙”应该也是有它而来吧!再近些,离村子一箭之地的距离,可以看到稻田边有一处形状规整的菜园,菜园就叫“菜园”,记忆中从来没有被更改用途,奇怪的是它一侧的旱地却叫“瓦堆”,片瓦不寻的地方为什么叫“瓦堆”呢?多年来心中总是疑惑不解,谜底终于在几年前和父亲的一次谈话中打开,原来“瓦堆”曾是先祖最先落脚的地方,也不知在此生活了多少年多少代,最终迫于地势太低易遭水患才迁往更高的地方。好奇之下,我专门跑去翻弄查看,果然发现土质中有烁粒灰烬之类,——离供神焚香的“老石庙”不远,离瓜果飘香的菜园更近,这里原是青砖黛瓦的居人之所,难怪叫“瓦堆”!
 
顺着公路继续向东,走向群山环抱的沟壑深处,便到了“里沟”。“里沟”是一道大的山沟总称,林林总总挟裹着十几个小的山沟,有曰“夹耙沟”的,听父辈说是很早以前山沟里杂草太多,用竹耙搂柴时总夹耙子的缘故;有曰“老不长窝”的,估计是里面的耕地太贫瘠,收成一向不好落下的恶名吧!还有几个叫“孟家坟”“北瓜窝儿”“枸树窝儿”等等也都是各具特色。
 
沿着崎岖的公路登上最东面陡峭的山坡,便到了村界——“东垭脖”,翻越了“东垭脖”,公路便要汇入通向城市的大道,也意味着村里人要到外面去闯世界了。回首西望,巍峨的伏牛山烟岚云岫,娴静的小山村炊烟袅袅;极目南眺,广袤的平原上塔楼林立,机车轰鸣声中迸发着勃勃生机,仿佛在激励着人们不忘过去努力向前……

作者简介:    

    赵晓雨男 高级工程师 南阳市读书协会副秘书长 卧龙作协会员 文章散见于《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都晨报》《河南文学》《南阳民俗》《家乡》《中国乡村》等媒体  

联系电话 18637719166 

(0)

相关推荐

  • 黄梅|大河之上

    黄梅|大河之上 曹锦军 经常有朋友问我:在黄梅周末哪里有既看得见山又戏得了水,还可以流连青砖青瓦村子的最近线路?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到离县城10公里的大河(镇)去,那里有山有水有老村子,还闻得见花香和摸 ...

  • 【温柔雨丝】| 朱乐尧作品: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远离故乡,转瞬间就足足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故乡虽然还在,但魂魄却早已逝去.沦陷了的故乡,永远都不可能再回来了.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歌曲<父老乡亲&g ...

  • 邓一笑║我那遥远的小山村(散文)

    我已很少回到生育过我的故乡,即使回去,也是来去匆匆.因为,我家族至亲大都已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康庄大道,移居至县城或更大的城市. 古老的小山村,有悠久的历史和许多传说.村庄除了外村嫁入的妇女,其余都姓邓 ...

  • 福安山村回家路,何时硬化车能行?

    福安山村回家路,何时硬化车能行 作者:雷谢坤 我的故乡--福安市康厝乡金斗洋行政村池坵自然村,全村近200人口,清一色畲民.近年来,乡亲们盖起了不少新房,畲村有了新气象. 要想富,先修路,2014年村 ...

  • 散文||村头的水库

    村头的水库 村子东头,矗立着一座土坝.像牛槽一头的堵板,严严实实地横在沟间.既拦截了往昔欢快的溪流,蓄积了一汪碧水,又确凿地给村庄埋下隐患. 记得我年幼时,村子里是另一番景象.村前小溪贯穿东西,潺潺流 ...

  • 【散文】赵晓雨/大山深处的军工记忆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网络版 赵晓雨 没有路标,靠着地图或是导航,你无法找到这座宏伟的建筑. 这是一栋六层办公大楼,座落在林木茂盛的大山深处,框架结构,马赛克外墙,门前耸立着 ...

  • 赵晓雨||【散文 】情寄望仙台

            情寄望仙台                   文/赵晓雨   仲夏,午后,一场不期而遇的骤雨,逼着我登上了望仙台.   "宛民自失橐耜而日受蠹木,隙墙之风雨,则孰生孰死,几 ...

  • 赵晓雨 | ​何不做做白日梦(散文)

    何不做做白日梦 文|赵晓雨 一个周末的下午,暖暖的阳光洒满了房间.我发现儿子坐在书桌前发呆,便询问他在想什么,儿子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他说刚才在做一个梦,梦见自己成了一名伟大的作家,出版了很多推 ...

  • 赵晓雨​ | ​山沟里的灯光

    山沟里的灯光 文|赵晓雨 我一直惦记山沟里的故乡,尤其是故乡校园里的灯光. 国庆假期,我又一次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儿时的伙伴阿涛闻讯,便约我见面叙旧,因知他担任着村里小学的校长,我便要求晚饭后在学校 ...

  • 赵晓雨 | 品味泥土的芬芳——读青年作家毕祖金散文集《那岁那月》有感(杂文)

    品味泥土的芬芳 --读青年作家毕祖金散文集<那岁那月>有感 文|赵晓雨 错过的不一定都是遗憾. 在出差外地的路上,我接到了卧龙作协即将召开<南都文集>首发式的邀约信息,恰好我所 ...

  • 《思归客》诗刊副主编“晓雨”散文《腊八节的小米粥》

    传承●腊八节 腊八节的小米粥 文/晓雨      清晨,慵懒的别开热被窝,洗把脸,让自己赶紧清醒起来.一家六口的早饭等着我去做呢!走进厨房,添水,将锅置于液化气上,呆呆的想着,做啥饭呢,每天都是面汤, ...

  • 赵晓雨​ | ​渠首赞歌

    渠首赞歌 文|赵晓雨 我的家乡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北靠伏牛山,东扶桐柏山,西依秦岭,南邻汉水,是一处三面环山.中间开阔的盆地,恰又处在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带上,气候宜人,雨水丰沛,人们世世代代在这 ...

  • [黄石文坛] 赵辉的散文《五月的雨》

    五月的雨  近来黄石多雨,大风刮过破坏力极强,有人财物受损,有人为此感伤,一场大雨,城市又成了一片汪洋.   去接儿子放学,天气刚才还好好的,突然就下起雨来,于是抱着他飞奔上车,任冰雹劈头盖脸打下来, ...

  • 魏蕴晓/我的家乡,我的赵店(散文)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我的家乡,我的赵店 魏蕴晓 出方城县城,向东南二十余公里的地方,丘陵与阡陌交叉,岗丘与山石纵横,这里就是伏牛山与桐柏山接壤的地方,也是两座山脉的分水岭.就在两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