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时:现代高考和古代科考分别是什么样的?

    又是一年高考时。6月7日,全国一千多万名高考生将走入考场,执笔为刃,一较高下。

    据悉,2021年高考参加考生高达1078万,较之去年增加了7万人,再创新高。

    今年,全国共设考点7200余个、考场46.6万个(含2.6万个备用隔离考场),涉考工作人员140余万人,其中监考人员95万余人。

    考场现场铁骑、志愿者,民警以及全国各地公安系统民警严阵以待,为赴考学子保驾护航!只希望各位考生扶摇直上青云,高考得以金榜题名。

    2021年全国高考将正式拉开大幕,1078万考生将赶赴考场,迎接人生路上的一次大考。今年考场如何防疫、各地如何为考生做好保障……有关今年高考,这些信息需了解。

    根据此前发布的时间安排,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时间为6月7日至8日。

    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6月7日,语文9:00至11:30;数学15:00至17:00。6月8日,文科综合/理科综合9:00至11:30;外语15:00至17:00。

    此外,部分省(区、市)由于考试科目设置不同,9日、10日也安排了部分考试科目。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78万人,较之去年增加了7万人,再创新高。

    在考场设置方面,今年,全国共设考点7200余个、考场46.6万个(含2.6万个备用隔离考场),涉考工作人员140余万人,其中监考人员95万余人。

    最难的三次高考:

    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的高考已经走过40个年头。在这40次的高考里面,因为高考录取率、试题难度等问题,使得有三次高考变得非常的难,让人记忆深刻,许多考生的命运都因此被改变。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聊一下,哪些年份的高考比较难。

    一、1979年高考

    为什么说这一年的高考最难呢?

    因为1979年是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三年,77、78、79三届大学生后来被统称为新三届。

    77年恢复高考,78年300分连普通本科都上不了,但到了79年300分就能上重点了,那年的化学考试特别难,分数普遍很低。而79年的高考录取率是4%,就是进不了这4%就没书读的。也就是说1979年的高考的考生数量,是十多年来的总和,这样的考生数量,导致竞争是非常的激烈。

    197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468 万人,录取人数28 万人,录取率6.1(%)!而且,当时许多人都已经成家立业,带着孩子来参加高考,这可能在中国的高考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
    当年高校的数量非常的少,录取率又低,一个县可能都没有一个本科学生,只有部分学生考上大专和中专。因此,1979年可以说是历史上非常难的一年高考,能够考上的学生,命运都会被改变,可以说是村里的榜样。

    二、1999年高考

    如果你要问高考史上最难的一届是哪一届,恐怕经历过1999年高考的同学们会激动地说是他们这一界。

    1999年的这一届的考试每一个科目都很难,尤其是数学!因为这是20世纪最后的一次高考,也是国家开始落实素质教育的第一年。因为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专家在组织高考试题的时候,也是充分落实相关的要求,使得题目的创新性非常强,与以往的试题风格完全不同,非常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这一年的的高考也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平时爱思考、有创新能的学生,数学以及理综都考的特别好,而平时比较呆板,不会灵活变通的学生,就考得非常的差。所以1999年的高考是非常的难。

    三、2003年高考

    2003年的初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悄的打响了。非典,盗窃高考试卷问题,都让考生们面临了巨大困难,国家为了保证公平,临时启用备用卷。所以当年的高考数学题目非常的难,可以说是超出很多人的想象。数学能够达到100分的学生,就可以说是学霸,学生普遍的数学成绩只有50分左右。
    这一年的高考数学平均分数创下历史新低,导致学生的总分非常的低。对于中等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非常大的打击。因此,这次的高考没有拉开差距,高考志愿填报即变得更加不公平。

    以上就是我国历史上最难的三次高考,许多从三次高考走过来的学生如今分布各行各业,有的是国家栋梁,有的是普通的上班族,还有勉勉强强活着生活的人。高考是国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获得的公平时刻,在经历了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后,2021年的今天,国家已经控制住了疫情,研究出多款疫苗,但是面对世界上列强的围堵,我们还需要更努力!所以学子们你们要认真的备战,不要紧张,要打出一个金榜题名的胜仗,未来还需要你们支撑起祖国的方方面面,希望您们都可以成为栋梁之才!!

    祝愿各位考生旗开得胜,马到成功,金榜题名,无悔青春。

    古代历史上的高考是什么样的?

    清朝最后一场高考是考什么?

    1904年,大清帝国举办了最后一场科举考试,也就是我们说的高考,然后在次年,就废除了科举考试,实行和国际接轨的文理分科新式教育。

    今天带大家回顾一下,我们1904年的高考,国家都考了些什么。

    1904年的高考(科举)考了三场,第一场是考历史,第二场是考政治,第三场考四书五经文学功底。

    考题都是文言文的,为了让大家读得舒服,全部为你翻译成现代中文了,我们一起来看看,1904年的高考(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场科举),都考的什么:

    清代科举考场,每个考生都用小房子隔开来,防止作弊

    1904年高考(科举)第一场:考历史

    第一个考题:周朝和唐朝,地方武臣权力大,朝廷权力小,秦朝和魏朝呢,刚好相反,地方武臣权力小,中央权力大,有人说,这两种格局,其实是各有得失。请你发表你的看法。

    第二个考题:汉朝时期,贾谊说对付匈奴,要用中原地区丰裕的物资生活去吸引他、收买他,对匈奴实行怀柔政策,但是,班固笑贾谊是书生之见。但是,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就是用怀柔的政策,稳住了北方的游牧民族。汉朝的官员中行说(注:中行说是个人)投奔匈奴,也正是劝匈奴:不要中了汉朝的怀柔之计。有人说,贾谊提出的这个怀柔之策,未必没用,你认为呢?

    第三个考题:战国时期的申不害和商鞅,都是改革家,诸葛亮也常用改革之道,王安石也喜欢用改革来解决问题,但是,王安石属于只做不说的类型。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四个考题:唐朝有个宰相,名叫裴度,他大招四方人才,在他的私宅里,聚众讨论国家大事,有人担心他这种做法,会结党营私,对中央不利,也有人认为,裴度事实上通过这个方式,给中央推荐了不少人才。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第五个考题:北宋和女真人结盟,攻打辽国,结果灭了辽国之后,女真背信弃义,灭了北宋。后来呢,南宋并没有吸取教训,重演了历史,它联合蒙古攻击女真,结果蒙古灭了女真之后,也背信弃义,灭了南宋。谈谈你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1904年高考(科举)第二场:考政治

    第一个考题:国家办教育,一是培养善良的、有学问的国民,这是基础教育。二是为中央培养政治、法律、理财、外交方面的行政人才。三是为发展经济,培养农业、工业、商业、采矿等各类人才。这三类人才,你认为哪一类是最紧迫的?

    第二个考题:从最近100年来看,西方列强侵占人家的土地,割土是手段,赚钱是目的,其本质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纯粹侵占人家的土地本身,请你证明一下,是不是这样?

    第三个考题:日本明治维新,起用了许多西方人,作为它改革的政治顾问,结果,日本国家富强起来了。埃及也起用了一千多名西方人,帮助它改革,可是结果呢,不但没能让埃及富强起来,而且最后埃及连自己的主权都丢掉了。日本和埃及两个国家,在这一点上,是什么导致了结局的不同?

    第四个考题: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农业,并且认为人力在农业中起决定性作用。近来西方各国也重视农业,但是,西方认为农业最重要的是土地,其次是资本,最后才是人力。你从这一点谈谈,如何振兴我国的农业。

    第五个考题:美国出台禁止华工入境的法案,至今快满10年了,美国到底是废除、还是续展这个法案,尚未确定,请你引用国际法知识,驳斥美国这个法案。维护我国侨民的权利。

    1904年高考(科举)第三场:考四书五经

    请谈谈你对以下三个古籍经典名句的理解:

    第一句话:所谓大学问,是为了让人明白大道理,使人弃恶从新,并且使人达到至善的境界。

    第二句话:在纷乱的尘世中,一个人能够始终保持理性、中立、客观,而且无论如何,都不改变自己的看法,那才是真正的强者。

    第三句话:要让天下的百姓,把各自的产品聚集到一起,互相交换,你才能得到你想要的,我也才可以得到我想要的。

    好了,到此为止,以上,就是1904年清政府给全国读书人,出的高考题,亲爱的读者,你认为清政府出题的水平如何?如果换了你去答,你能否答出个好成绩?哈。

    民国的高考是什么样的?

    许多朋友会问:在民国时期,中国有没有高考呢?如果有,民国时期的高考,是什么样子的呢?

    答案是这样的:1905年大清废除了科举,之后,中国的各大高校,其实都是自主招生的。

    是的,民国初年,中国有许多有名的高校,例如燕京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等等等,其实当时都是自主招生的,也就是说,各校有各校的入学考试,试题也是各校自己出的。

    民国时期,高考的考场是这样的

    如果说读者你身处1920年,想考名校,那么,你参加完国立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然后又跑到国立中央大学,参加国立中央大学的入学考试,然后又跑到国立北京大学,去参加国立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就像赶场子一样,考完一场又一场。

    是的。当年就是这么个状况:没有全国统一的入学考试。

    所以在民国时期,其实考大学比现在还要累,因为你要不断考试、考试、考试,赶各种场子,累死你。

    这就是清末民初,当时中国高校的招生办法:各自考试,各自招生。

    那么读到这里,也许你会问:民国的高校为何要这样折腾考生呢?难道当年的考生不会投诉吗?难道当年的家长不会投诉吗?

    是的。有人投诉。所以当年有一些高校,做了一些变革,开始举办“联考”,举例说,1937年,国立北京大学和国立清华大学,就举办了“两校联考”,也就是说,考生想上清华或者北大,你只需要考一次,就可以同时获得北大和清华的录取机会,不用考两次。

    此外,民国时期的国立武汉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也举行过三校“联合招生考试”,考生只需要考一次,就可以同时获得武大、央大、浙大的录取机会,不用考三次。

    民国时期的联考,例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举例。

    可是,即使是“联考”,考生仍然感到累,因为毕竟学位有限,僧多粥少,考生参加完这个联考,没录取,又要参加下一个联考,如此类推,其实,还是会跑死人,只是说,没有以前跑得那么严重而已。

    这就是民国时期的“联考”,比最初的各自考试招生,已经有了进步。

    那么试问,当时的国民政府,就不能组织一场全国统一的高考、让大家不那么累吗?

    其实,当年国民政府早已留意到这个问题,也确实想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多年的协调,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立了“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负责举办全国统一的高考。

    (注:1938年,当时抗战已经爆发,南京已经沦陷,国民政府相关部门先后迁往武汉、重庆等地,但是,日本由于兵力所限,只能控制大城市和交通线,所以国民政府在广大的城乡地带,仍可正常施政)

    顺理成章,1938年当年,国民政府举办了第一次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当时叫做“公立各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并且,1938年、1939年、1940年,一连考了三年。

    但是,全国统一高考,在1941年停止了,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答案:其实就是因为日本人。

    是的,因为战乱。

    当年是抗战时期,1941年日本人已经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飞机到处轰炸,所以当时举办全国性的高考,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危险,于是从1941年开始,全国的高考,暂时停办了。

    于是,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各高校自主考试招生,或者几所高校举办联考。

    有趣的是:在民国时期考大学,考试并不是免费的,而是需要缴纳“报考费”的。

    那么当年考个大学,要花多少钱呢?

    举个例子,1930年,国立北京大学招生考试,报名费是三块大洋。

    1930年的三块大洋,大概等于现在多少钱呢?大概等于现在400到600元人民币。

    而且注意,这三块大洋,只是报考费,是不予退还的,也就是说,无论你考没考上,这钱都退不了。

    好。那么好奇的你又要问了:当年的民国时期,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都考了些什么呢?

    以下我们就穿越时空,回到民国,看看当年的高校招生考试,都考了些什么。

    由于篇幅所限,只能举例谈谈,管窥一下。

    1936年“国立中央大学”的入学试题,其中的“国文”考卷,作文试题有两道:

    第一道试题: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释义。

    第二道试题: “论今日文化之责任”。

    亲爱的读者,你觉得这两个作文题目如何?

    换了你,你能写好吗?

    而1933年“国立清华大学”招生考试,其中“国文”一门的作文试题,是这样的:

    就下列五题中择一,文言白话均可:

    1、《苦热》

    2、《晓行》

    3、《灯》

    4、《路》

    5、《夜》

    这个试题的意思是说,让考生从《苦热》、《晓行》、《灯》、《路》、《夜》5个题目当中选一个,然后就题发挥,写一篇文章。

    怎么样,亲爱的读者朋友,这个1933年考清华的作文题,你觉得难不难?

    1922年“国立北京大学”招生考试的作文试题,则“很讲政治”,当年的作文题目是这样的:

    《试述五四运动以来青年所得之教训》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也就是这次考试的三年前。

    考生如果不关心时事政治,不关心国家大事,这篇可能写不好。

    1936年“国立清华大学”招生考试的“国文”试题,其中有一题,有点意思,是叫考生纠错。试题是这样的:

    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

    因咽废食

    开书有益

    折衡樽俎
    谆谆善诱

    临崖勒马

    鞠躬尽粹

    焦头乱额

    读书得闲

    居心巨测

    变本加励

    层层相因

    阳从阴违

    其实这道题,直到今天,仍然是一道不错的试题。

    1942年,“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东北大学”举行了联考,这次联考中,文科组的试题(原文)是这样的:

    1、 我国自唐代到清代,对日本有哪些战争?

    2、 拿破仑之宰制全欧,何以终归失败?

    3、 中国境内,平原及高原,盆地各有几块?试分举其大者。

    4、 云南省与越南、缅甸交通上之关系若何?试分别说明之。

    5、 美国生活水平,东边与西部不同,为什么?试详述之。

    要知道,1942年正是抗战最困难的时期,所以当年三校联考,出的试题聚焦国家大事,多数围绕“抗日”这个主题展开。

    再来一个有趣的:1933年“国立清华大学”的英语试题,有一道是这样的:

    Retell in English An Incident from the San Kuo Chih (About 150 words)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叫考生用英语,把《三国志》里面的其中一个故事,写出来,大概150个单词。

    这道题很难,不但考你的英文水平,而且同时考了你的人文素养。这道题要求考生不但英语好,而且还要熟读《三国志》,非常难。我认为,用英语写一个《三国志》里面的故事,这道题即使放在今天,仍然是一道很难的题。你能写出来吗?

    所以我们说,1933年凭自己本事考上清华的,还真不简单。

    前面说过了,1938年、1939年、1940年,国民政府组织了三场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那么试问,国民政府组织的统一高考,试题又是考些什么呢?

    我们也举例管窥一下。

    其中,1940年“公立各院校统一招生试题”的“历史”试题,其中有两道题是这样的:

    试题一:王莽改制与王安石变法,皆有相当之理据,而终未能成功,其故安在?

    试题二:民国四年日本对我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二十一条内容大致如何?当时中国政局及世界大势何以利于日本?试略述之。

    1940年也是抗战困难的年份,所以当年的入学考试,也聚焦抗战,毕竟救亡图存,在当时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这种试题,不但把一个人分析世界大事、洞察国家大事的能力考了出来,而且也把考生的爱国心给考了出来,同时文字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等,都考了出来,一举多得,所以这个出题者,也是挺有想法的。

    现代高考和古代科考:谁才是“一考定终身”

    从重要性上来讲,现代的高考无法与古代的科考相提并论。如果硬要比较,那么现代的高考大概只相当于古代的院试,考过之后大概相当于获得了一个“秀才”的身份。但是我们仍然要强调一点:在古代,秀才的社会地位也相当高,获准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因此,在现代高考制度下,也不是随便考上一个大学就能成为“秀才”的,大概只有考上清华、北大这种顶级高校的考生,才有资格称为“秀才”。

    同理,现代的公务员考试大概相当于古代的乡试,通过之后仅仅获得了一个做官的资格。

    状元

    而古代的会试(包含殿试)则没有参照物,它是独一档的。殿试之后,第一名状元直接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官衔,京官。榜眼和探花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衔,京官。其他的进士要经过再一次考核,成绩较好者被选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成绩一般者填充到六部、中书等部门,成绩最次者外放到地方担任知县。也就是说,古代通过会试的考生,最低起点是正七品知县,相当于现代的一县之长。

    从考试机会上来讲,现代的高考每年都可以参加,有些考霸年年参加。古代的科考机会就少多了,院试三年之中有两次机会,乡试和会试都是每三年只有一次机会,参加三次就是名副其实的“十年寒窗”了。

    进京赶考书生

    更重要的是,古代参加一次考试很困难,光院试就有县、府、州三级,乡试要到省城,会试要去京城。古代车马真的很慢,盘缠真的很贵,时间真的很长,千里迢迢参加一次考试,难度仅次于唐僧西天取经,好些进京赶考的书生甚至有去无回,死在半路上了。所以,古代的科考真心不容易!

    综上所述,与现代的高考相比,古代的科考才算得上是“一考定终身”。所以,对于现代的学子来说,考高固然重要,但是也要放平心态,从容面对。当我们越过高山,回头再看高考那一段旅程,就会发现它不过是一个稍微凸起的小坎儿,仅此而已。

     从康熙五十年的科考舞弊案来看古代科考的水有多深
     古代的“黄金时代”:如果可以穿越,我一定要去宋朝看看
     长安城:从兴起到毁灭,古代最繁华的城市,长安到底经历了什么?
     民国时期的“教师资格证”是什么样的?
     真实的东林党是什么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