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近外阳村:唐代诗人吴融的后裔
走进近外阳村:唐代诗人吴融的后裔
近外阳村位于梅江镇政府驻地西南8800米。村民委员会驻近外阳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地处半山区。区域面积1.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32亩、山地1374亩。下辖近外阳和里外阳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81户,611人,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和山地作物及外出务工为业。
近外阳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世居吴姓,南宋时自石塘分迁入定居,因地处梅溪之南,塔山之外,故村名外阳。后吴姓又衍分近、里两支,此为近外阳。有村民小组2个,105户,340人,耕地185亩。村民以种植水稻和山地作物及外出务工为业。
里外阳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世居吴姓,南宋时自石塘分迁入定居,与近外阳同宗。因地处旧阳宅之内,故村名里外阳。有村民小组1个,60户,215人,耕地112亩。村民以种植水稻和山地作物及外出务工为业。
近外阳吴氏宗祠为始建于民国廿四年,造正寝五间二廊屋。
宗祠气派辉煌,含隐蓄秀,凝重孤峭、庄重高洁;雕栋画梁 ,梁、枋、柱、椽牛腿等构架的建筑物或镂雕加工,或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结构合理、风格清新,韵律优美,装饰性强。
吴氏始祖墓,吴氏出自昆陵即延陵公子札之采邑在常州无锡县……其子孙后裔迁于浦江县前吴,又自太平迁白沙。明建文二年二十二世孙浩七府君又自白沙赘入下陈其次子震十一府君又于宣德九年赘入岩阳村。
浦江前吴村延陵郡吴氏系唐代大文学家吴融的后裔,其孙吴彬由江西鄱阳迁至睦州(建德),唐乾宁初,吴彬之子吴公养又自睦州迁居浦江之北乡大娄源吴村,后又迁至县西之朱村路下,传8世孙吴嗣明,以宅基地葬父母,乃迁居距原址东南约里许浦阳江畔之前庄,因名村曰前吴,水曰吴溪,郡号延陵。自第一世之始祖吴公养起,前吴村至今已传40余代,历1100余年。
从以上资料看,近外阳、里外阳吴氏均为浦江前吴的后裔,也就是唐代大文学家吴融的后裔。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昭宗龙纪元年 (889年 吴融像)登进士第。曾随 宰相韦昭度出讨 西川,任掌书记,累迁 侍御史。一度去官,流落 荆南,后召为左补阙,拜翰林学士, 中书舍人。天复元年(901年)朝贺时,受命于御前起草诏书十余篇,顷刻而就,深得昭宗激赏,进 户部侍郎。同年冬,昭宗被劫持至 凤翔,吴融扈从不及,客居阌乡。不久,召还为翰林学士承旨。卒于官。
吴融的诗歌基本上属于晚唐温庭筠、李商隐一派,多流连光景、艳情酬答之吟唱,很少触及重大社会主题,前人评为“靡丽有余,而雅重不足”(《唐才子传》)。《四库全书总目》却说吴诗“音节谐雅,犹有中唐之遗风”,可能指其一部分篇什中所包含的比较浑融疏淡的意境,如“吟处远峰横落照,定中黄叶下青苔”(《酬僧》)、“阑珊半局和微醉,花落中庭树影移”(《山居即事四首》)。其实,吴融诗的最大特色,还在于将温李的缛丽温□引向凄清的一路。像“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红白牡丹》)、“几树好花闲白昼,满庭荒草易黄昏”(《废宅》),这类情趣在其诗作中是普遍存在的。《子规》、《叶落》、《红叶》、《野庙》、《途中见杏花》都是代表作。吴融也有少数感时怀事或托古讽今的篇章,如《彭门用兵后经汴路三首》、《文德初闻车驾东游》、《华清宫》、《隋堤》。其中七律《金桥感事》,气格沉雄,音节宏亮,是难得的佳篇。
有《唐英歌诗》3卷,明汲古阁刊本。事迹见《新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唐才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