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为青海生态保护建言献策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6月5日,2021年六五环境日主场活动在西宁举行。当天,主办方举行“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志愿同行”和“繁荣生态文学共建美丽中国”3个专题论坛,专家学者为青海生态保护事业建言献策,助力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

青海抓住优势产业做文章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主题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作题为《实施绿色低碳变革,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旨演讲。

王金南说,近百年来,地球正经历着一次显著变化,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以1.4%的速度在增长,2019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590亿吨,气候变化给全球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郑重承诺。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青海应抓住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优势。

王金南说,青海新能源的装机占比为61%,根据青海太阳能资源分布图评估,青海的太阳能资源都是在1-2级范畴,只要土地性质可以,都可以建光伏发电站,青海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好的规划。

建议青海基于本省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清洁能源优势,打造成全国大型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基地、可再生能源输出基地。同时建议向国家申请建立国家青海碳中和示范省,最终实现青海的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司长肖放,就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农业高质量发展给出不少可操作性的建议。她说,要结合青海的优势资源,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这为青海三农工作指明前进方向。

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是全国重要的绿色优质农畜产品供应基地,打造输出地,就是要做好青海5亿亩草场和800万亩农地大文章,聚焦青海特色品种,发展特色产业,突出绿色有机的主体,打造青字号品牌,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营养品质,构建西部高原地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在全国发挥示范效应。

青海还要努力解决一些短板和弱项,绿色有机供给依然不足、质量品质仍需提升、品牌影响力仍需加强,有影响的全国知名品牌青海还不多,效益提升仍有较大空间。

肖放提出,青海应将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作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重要载体,着力打造一批影响力广,示范带动力强的西部高原特色产业;在推动产业链延伸上强化新举措,打造输出地,让青海的好产品运到销地市场仍有青海产地的好味道;在打造青字号品牌上要有新作为,做好青海产等于绿色+特色的品牌大营销,做强绿色有机的产品线,加快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定,着力打造一批信誉过硬,品质高端,市场认可的品牌。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二级巡视员宋常青说,“十三五”时期,青海省能耗累计下降24.6%,在10%的目标任务基础上超额完成14.6%,圆满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指标任务。

青海具有丰富的水、光、风等清洁能源和生态资源,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43.6%,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优势明显,希望青海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当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为全国作出表率和样板。

倾听江河的呼唤

6月5日,来自北京、湖北、西藏等国内多地的10位作家、学者、出版人在夏都西宁参加2021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之“繁荣生态文学共建美丽中国”论坛时畅谈生态文学创作。

“正是青海人民对三江源的世代守护,才有了大河的甘甜和奔流到海的壮阔。”论坛上,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在发言中说,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和理性思辨是我们返璞归真、重新审视自我的有效途径。

青藏高原是生态文学很好的母地,它不仅呈现出今天这片高天厚土上,人如何与自然相融相促相生相息,同时也探源到人类文明为何能在高原大地生存了至少5000年的密码,以及未来人类需要面临的新课题。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西藏文联主席扎西达娃说,生态文学只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一切生命的根本前提和最高价值,人类才有可能真正有效消除生态危机,最终也必定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山水大地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人要在山水中生活起居,繁衍生息,还要向自己倾心的大地寻求精神慰藉,并得到心灵滋养。江西省作协名誉主席、中国民协副主席刘华在发言中说,生态文学能深刻揭示自然生态与人类命运、与人的心灵世界休戚与共的关系,其独特的文学魅力,感召着人们尊崇天地,亲和自然,能准确反映当下的生存危机,探究社会根源并生动描写生态建设的伟大实践。

江河是秩序的创造者,那么,江河同样也是文学秩序和一切艺术秩序的创造者。河流山川永远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寄托和梦想。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陈应松提到,对大自然的爱,对生命的敬畏是生态文学的创作源泉,作家的笔应该尊重人与物种的相遇,应该足够勇敢,以天下为己任,为自然,为万物的生命呐喊。

辽宁省大连市作协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素素说:“倾听风声、树叶摇曳声的心是一颗艺术家的心,如今我们正是以这样一颗心相聚在青海,一边讨论生态文学的繁荣,一边思考地球的未来,人类的未来,我希望青藏高原永远以它的荒凉之美高挂在世界屋脊。”

“如果没有读过青海作家古岳的作品《谁为人类忏悔》,是你最大的损失。”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树东说,“青海本地作家对青藏高原生态变化的书写,以独特方式写出对整个生态变化的理解,有极高的艺术水平。生态文学最重要的不是简单的礼赞大自然,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整个现代生活方式的挑战。”

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被当地人分别称作“牦牛河”“孔雀河”“獐子河”,这种命名中包含了这片地域的原初样貌:水草丰茂,环境优美,动物和谐相处,生物群落丰富。省作协主席、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获得者梅卓向与会作家、学者及出版人介绍,广袤的三江源大地是高寒植物生长、绽放的花园,是珍稀动物栖息的生命净土,是多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守护的家园,是多元文化的精神原乡。

“没有一个真正的作家能拒绝山川河流、青山绿水的呼唤。”梅卓说,在青海,作家们正以关注生态环境,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唤醒人们生态保护的意识为己任,让生态在青海文学宝库中成为一种独特的存在。

守护绿水青山奉献青春力量

“生态文明,志愿同行”论坛上,来自生态环境部的代表和志愿者代表围绕如何发展志愿服务,推动生态环保展开深入交流,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的大学生志愿者姜靖逸分享了山诺会的大学生和三江源的故事。

青海有亚洲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全球最敏感的气候启动区之一,而且三江源是我国占地面积最广、海拔最高、跨流域最多的国家公园。2016年山诺会的大学生们决定把青海作为他们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地方。

他们先后去了长江源园区,探索湿地资源的保护机制,挖掘游牧文化。他们感受到了生态的多样性、自然的力量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变化也让他们对国家公园充满了信心。

连续多年的观察,他们深刻感受到当地牧民对自己土地的热爱,看到了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牧民的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看到牧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也看到了青海省委省政府在生态保护、牧民生产生活保障等方面作出的努力。

回到学校后,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的志愿者们不断对外宣传三江源国家公园,在网络上发表文章,推送视频、照片,举办主题展览等。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国内外的青年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姜靖逸分别作为队员和队长先后两次深入三江源地区参与志愿科考活动,这里的一切都深深感染着她,她常常告诉别人:“三江源就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是山水林草湖等生态景观的集中展示区,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能够深入三江源地区参与志愿活动,在我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姜靖逸说,青年人应该用热血和奋斗为中国的生态文明添砖加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