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功臣第一位长孙无忌,为何被逼自缢而死?史书评:主暗臣奸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四月,担任了30余年宰相的长孙无忌被他的外甥、高宗皇帝李治下令流放到黔州(今重庆彭水、黔江区等地)。一路上,过秦岭,走巴蜀,受尽千辛万苦,这位60多岁的老人,步履艰难,足足走了两个多月,总算到了荒僻的黔州。但他还未来得及洗净身上的尘土,更未能恢复一下极其疲惫的身躯,大理正袁公瑜、御史宋之顺就已经赶到了黔州,传旨重治无忌的“谋反”罪。长孙无忌被逼自缢而死。
长孙无忌,字辅机,洛阳人,其先世为北魏宗室,原姓拓跋,因其家族人“功最居多”,又为宗室之长,改姓长孙。少年时就与李世民相处得不错。太原起兵不久,长孙无忌就参加了李渊父子的军队,以其杰出的政治才干,逐渐担任重要职务。高祖武德年间他是李世民秦王府的重要谋士。当李氏兄弟争夺皇位的斗争进入白热化程度,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要害死秦王世民的紧急关头,是长孙无忌建议世民“先发制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一举灭掉建成和元吉两股势力,使世民当上太子并“监国”,两个多月后,即公元626年8月,高祖李渊退位,世民登上皇位,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太宗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以“功第一”,升为吏部尚书,封齐国公。不久,又升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宰相。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长孙无忌则位列第一。太宗因长孙无忌为“佐命元勋”,又是至亲(他的胞妹是太宗的长孙皇后),故对他格外信任与器重,可以随时出入太宗的寝宫议事,享此殊荣者,大臣中唯长孙无忌一人。一次,长孙无忌偶尔疏忽,身带佩剑进入太宗寝宫,若别人,论罪当斩,可对他也不加罪,只是轻罚一些金银了事。
唐太宗在位共23年,长孙无忌始终是太宗依靠的重臣。他辅佐太宗,始终尽心竭力。太宗命他参考隋“开皇律”和唐初“武德律”,编成《唐律疏义》,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完整法典。他的一系列重大建树,深受太宗赞誉,称之为“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他对“贞观之治”的形成,起到了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徵不相上下的作用。
贞观年间,长孙无忌年富力强,只知道尽忠效力, “建功立业”,别无多想。还是他的舅父高士廉老于世故,上奏请求解职归家养老,不久,高士廉就告老辞职了。无忌也曾要求解职以免招祸,但太宗不同意。 以后,贤明的长孙皇后也曾建议太宗少用他以避嫌,长孙无忌也曾“坚决”请求辞去一些官爵,但太宗始终不许。只让他辞去一些虚职。太宗曾亲自为他写了一首《威凤赋》,把他比喻为“殄乱世而降”,“训群鸟”的“垂鹏”,因“垂鹏”腾飞而“日月腾光”。对其信任、器重可谓是登峰造极;也是寄厚望于无忌;太宗还命人画长孙无忌像于宫中,这也是在众大臣中独得的殊荣。太宗还常告诫他不要怕遭嫉妒,这些话,对于忠于太宗、忠于唐王朝的长孙无忌,确实在起作用。
元老重臣和国舅的双重身份,决定了无忌在朝廷中的崇高地位和在确立新君中的作用。公元649年,太宗病危之时,无忌和褚遂良两人被召到太宗床前,太宗把他俩比作霍光和诸葛亮,无忌成为太宗托付辅佐太子新君李治的第一顾命大臣。
太宗立太子先是立长子承乾为太子,后因承乾“好声色,漫游无度”,又不听老师于志宁劝谏而被废。接着,太宗欲立四子魏王泰。承乾哪里肯让,竟在长孙无忌等大臣面前拔剑自刺,被长孙无忌等人扶抱制止。太宗左思右想,为了平衡矛盾,最主要是为能得到长孙无忌的尽力辅佐,不得已,立第九子晋王治为太子。长孙无忌以为“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表示全力支持。不久,太宗认为吴王恪很像自己,有改立之意,长孙无忌“密争之”,太宗其意才作罢。承乾和治均为长孙皇后所生。李治就这样在舅父无忌的保护和全力支持下,当上了唐朝的第三任皇帝,他就是唐高宗,即位时年仅22岁。
李治登基后,改元永徽,长孙无忌和遂良尽心辅佐。治国之策主要出自长孙无忌,李治“无不优纳之”。史家称誉为“永徽之治”,仍有贞观的遗风。君臣间和谐无隙,长孙无忌的地位和所得殊荣与贞观年间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高宗多次“亲幸”长孙无忌家中,封其爱妾所生3个幼子为朝散大夫,命人独画无忌之像并加赞语……。这些都是永徽五年(654年)以前的事。长孙无忌一生的仕途和显赫的地位到了顶峰,此后,围绕高宗立武氏为皇后之事,无忌开始交了恶运。
武氏,自取名明空,因颇有姿色,14岁入太宗宫为才人,后为昭仪,很得太宗喜欢。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李治即位后,又把她接回宫中。
永徽六年(655年),高宗欲立武氏为皇后,长孙无忌以为不可,坚决反对。其他大臣韩瑷、来济等人也持同样的态度。理由是武氏曾服侍先帝太宗,如立为新帝皇后,不合人伦道德标准,高宗的王皇后是先帝太宗为他所娶,又是名门望族,且无过错,不可废掉。然而,颇富权术的武氏,竟将亲生女儿掐死,扬言是王皇后所为。从此,高宗对王皇后更为不满。
高宗欲废皇后,便秘密派人向长孙无忌家送去金银宝器各1车,绫锦10车,进行收买,武氏之母杨氏也多次私访长孙无忌家,屡次请求无忌答应并分析利害关系,但长孙无忌始终不答应。
一天,高宗为废立皇后之事召集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和李勋文武大臣计议,李勋托病没有出席。高宗说:“王皇后没有生过一男半女,作为皇后,其罪大,不该废掉吗?”褚遂良第一个挺身而出,明确表示反对。高宗很不高兴。第2天,复议此事,遂良又说:“陛下一定要改立皇后,请选择其他世家女子,武昭仪侍候先帝,并受恩宠,今如立她为皇后,怎掩天下人的耳目啊!”遂良说完就把大臣上朝奏事用的笏板放在殿阶上,叩头流血,以示抗争,并说:“将此笏板还给陛下,我请求回老家去了!”高宗恼羞成怒,令人把褚遂良赶走。武氏听了恨得咬牙切齿,从幄帐之后大喊:“为何不杀此老贼!”
这时,长孙无忌抗议道:“褚遂良为顾命大臣,即使有罪,按规定也不能加刑,何况无罪!”于志宁也反对立武氏为皇后,但他为人谨慎,始终不敢讲一句真话。高宗为难,秘密私访当时手握兵权的李勣,试探地对他说:“我想立武昭仪为皇后,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两个顾命大臣都说不可,你认为如何?”李勣当即说:“废立皇后,这本是陛下家里的事,没必要问外人!”表示支持立武氏为皇后。另外,支持高宗立武氏为皇后的,还有另外两个人。一个是礼部尚书许敬宗,一个是中书舍人李义府。
永徽六年(655年),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武氏终于当上了皇后,王皇后被废,其母家官爵被夺,原来的太子也被废。武氏为后,一反过去恭顺柔和的旧态,害死了被废为庶人的王皇后。随后她渐渐参政揽权。高宗本就庸懦,加上患了中风,渐渐放权怠政,时人称朝中有皇帝皇后“二圣”。当武后和支持她的许敬宗、李义府等二伙人羽毛丰满,权势激增的态势已成时,被武后恨之入骨的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便必然要受害了。
显庆四年(659年),身为中书令的许敬宗按武后的旨意,令人向高宗递上一份诬称监察御史李巢与长孙无忌相互勾结“谋反”的密封奏折,高宗立即下令让许敬宗和侍中辛茂将拘捕了李巢。昏庸的高宗不加认真分辨,对长孙无忌也怀疑起来,他感慨地说:“我家真是不幸,亲戚中屡有坏人坏事发生。高阳公主与朕关系很好,前些年却与她的丈夫房遗爱(房玄龄之子)谋反,现在我舅父又起恶心。近亲竟都这样,真使朕惭见万民百姓。”
许敬宗乘机煞有介事地说:“房遗爱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儿,与妻谋反,怎能成气候?可无忌不同,他参与了先君谋取天下的大业,众人都佩服他的智谋,当宰相已三十年,百姓都害怕他的威严,可以说是威能服物,智能动众,臣恐无忌知其事暴露就要跳出来,他抖动袍袖一呼,很多人就会跟着他一起干,必定成为宗庙社稷的深忧大患,愿陛下明断。我看近日就将他收捕起来,绳之以法,破除其家,方能免除后患。……”听到这里,高宗竟然边泣边说:“我不忍心处分无忌,给他加罪,后代史官会说我不能和亲戚好好相处的。”言语之间,主要是为自己开脱。
许敬宗这时却紧追不放,他引证历史故事,说“汉文帝是西汉的明君,薄昭,也是他的舅舅,跟随文帝从代郡来到长安,也有大功,与无忌比毫不相差。只因薄昭杀人,文帝以国法重于亲情,下令让朝中大臣们穿着丧服到薄昭家的院子里哭之,随后让他自杀,史官不仅不认为文帝做得不对,反而还加以赞扬。现在是无忌忘掉了先帝和陛下您对他的大恩大德,背叛了陛下,他意在推翻社稷,比起薄昭的罪恶要大得多,按其罪证应该诛灭其五族!臣听古语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谋反大案,处理要刻不容缓,如果稍一迟延,即生变故,请陛下赶快决断。”
被许敬宗的谎言说得团团转的高宗,越听越觉得问题严重,竟然不亲自问问无忌是否真有其事,也并不与李巢对证,就完全听信他的诬陷之词。既无人证,也无物证,就定长孙无忌为“谋反”大罪,下令罢除长孙无忌的一切官爵,把他流放到黔州。随后,许敬宗和李义府又派人跟踪到黔州,逼迫无忌自缢身亡,最终铸成了长孙无忌这桩死非其罪的历史大冤案。
无忌被害后,其家产被抄,他的家人、亲属也受到了株连,其子秘书监驸马都尉长孙冲等人被撤职查办,发配岭南安置。时任刑部尚书的堂弟长孙祥,非但未能救其兄,而自己也“坐与无忌通书”而被害。那些参与陷害无忌的许敬宗、李义府、辛茂将、崔义玄和袁公瑜等人,则加官晋爵,一个个飞黄腾达起来。
三朝元老长孙无忌,以忠直、功高有名于唐初,而在晚年竟然以“谋反”罪被杀,成为特大政治冤案。造成这一冤案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所评是由于“主暗臣奸”,却确实指出了要害,道出了内中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