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气回肠的京剧人生-记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春秋

从江南渔船上的苦命女孩到上海新新公司的少年明星,从梅兰芳的徒弟到红遍全国的红嫂扮演者,张春秋在京剧舞台上度过了80年,也在中国近代史中走过了跌宕起伏的风雨80年。这80年间,时代在变,环境在变,身边的人在变,而唯一不变的,是张春秋倔强坚韧的性格以及她对京剧入骨的热爱。

张春秋关于自己的身世、姓氏和年纪都是模糊的。“我的家乡在哪里?”“我的父母叫什么?”多少年来,她总是这样反复地问自己。可是无论怎样冥思苦想,却依旧什么也难以想起。她只模糊地记得在江南不知什么地方的一条河上。一艘不大的破旧的船就是她的家。父母终日在外奔波养家糊口,自己每天就和哥哥姐姐在奶奶的带领下等父母回家。可是后来,母亲死了,父亲带着她来到上海,万般无奈之下忍痛将她卖给一位唱梆子戏的上海老太太,做服侍丫鬟。

老太太脾气不好,抽大烟,各种打骂虐待张春秋,后来因张春秋“年纪小不能干活”又被转手卖给了上海“喜临堂”张家戏班班主张远亭、董月红夫妇作养女,取名张春秋。养父母见她是个学戏的苗子,便让她拜师学艺。这两张卖身契成了她一生挥之不去的梦魇。

旧社会的科班被称为“十年大狱”,进科班时由家长立一张“卖身契”,期间任何天灾人祸各无怨言,顽皮难驯打死莫论。6岁起张春秋每天清晨5点钟起床练功。去天井里跑圆场、吊嗓子、下腰、压腿、拿大顶、翻跟头。每次拿大顶时,养父便烧上一炷香计时,只有等香燃尽才能下来。日复一日从不间断,艰苦的科班生活练就了她一身功夫,也造就了她不怕吃苦的倔强与坚定。

8岁时张春秋在上海南京路的“新新公司”。开始登台演出,几乎唱遍了京剧所有的行当:青衣、花旦、刀马旦、反串老生、花脸、武生……师傅让唱什么就要唱什么。“京剧角儿主要看先天条件”,张春秋嗓音清亮圆润,扮相俊美,台风潇洒,使她16岁时成为“喜临堂”的摇钱树和台柱子。在江南各地开始小有名气。

“五陵年少争缠头”,出了名之后的张春秋被各种富商官员追求,而养父母因为贪图钱财最后决定让她嫁做人妻。正值妙龄的张春秋被迫中断了演艺生涯。

上海解放后,身怀六甲的张春秋经师弟介绍重回剧团,清唱了一曲《穆柯寨》,获得了台下领导的好评。从此远离舞台六年的张春秋重新开始了她深爱的京剧生涯。

后来京剧大师梅兰芳来南京演出,疯狂迷恋梅派戏剧的张春秋十分兴奋,只要梅先生演出前的说戏或上台演戏,张春秋都会抓住机会不放,坐在台下或者化着妆站在幕边.专心致志地仔细看。剧团的王琴生看张春秋如此着迷便引荐两人认识,提出张春秋拜师的想法。

在张春秋的描述中,梅兰芳十分和善。拜师前告诉张春秋不必花钱大摆酒席,只请参加仪式的师叔、师哥们以及外界来宾随便吃些茶点就好了。而到了行拜师礼的时候,梅兰芳说不必磕头鞠个躬就好了。可张春秋坚持跪下给师傅、师娘磕头。

拜师后的张春秋跟着梅兰芳学了《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生死恨》《花木兰》等梅派经典剧目。跟着梅兰芳学习的这一段经历,对她的艺术成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张春秋得到了梅派艺术的真谛,进步神速,表演有了新的飞跃,虚心求学,刻苦钻研,这是她艺术生涯中极其重要的一段。经过梅兰芳的指点,梅派代表剧目《贵妃醉酒》成了张春秋后来的常演剧目。就连梅葆玖先生都夸赞:“《贵妃醉酒》这出戏,师姐(张春秋)学的最地道。”在这出戏里,张春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不断地琢磨剧情、分析人物,也在继承梅先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思考和创新,使之成为常演常新的剧目,长久以来在观众们心中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而在张春秋的舞台生涯中,也不仅仅是演贵妃。新中国成立后,团里选中《奇袭白虎团》和《红嫂》参加现代戏汇演。省里决定由张春秋扮演红嫂。而接到这个任务时,张春秋已经38岁,不再是年轻演员了。任务又要在20天以内完成。唱腔是生的,台词是生的,今天背熟了台词和唱腔,明天又改了,还需要重新背:表演的动作要根据唱腔来设计,张春秋要不断地设想、编排表演动作。从没上过学、根本不识谱的她,完全是凭着一腔热血,刻苦磨练。就是那么困难的情况,20天之内,却奇迹般地完成了任务,演出效果还轰动了京城。

张春秋成功地演活了“红嫂”,她感情真挚、细腻传神的表演和精心设计、婉转优美的“为亲人细熬鸡汤”等唱段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周恩来总理亲自颁发优秀奖,还推荐到北戴河给毛主席及其他中央首长做汇报演出。张春秋一直记得见到毛主席时的激动,握着主席的手不知道说什么好。在和毛主席照相留念时,张春秋被安排在主席的身边,她激动地一直看着主席。后来这张视若珍宝的照片被她收藏了起来。从此“杨贵妃”变成了红遍全国的“红嫂”。有人开玩笑说,她演红嫂,从38岁演到50多岁,从红嫂一直演成了红奶奶。

文革期间,张春秋受尽屈辱。但文革结束之后,她依旧按照国家的安排为京剧事业做贡献。不管是退休前为振兴传统戏去各地演出,还是退休后全心全意地扶起后起之秀。她对京剧都是倾尽全力。她对京剧艺术魂牵梦萦,有千言万语说不尽的爱,有千丝万缕割不断的情。

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山东十大经典剧目的颁奖典礼上,已经83岁高龄的张春秋重新登台演唱红嫂。舞台上,鹤发童颜的张春秋正投入地演唱,而大屏幕上,《红嫂》的电影视频也仿佛把人们带到过去的时光。恍惚中观众仿佛看到,童年时的张春秋在冰天雪地里舞动衣袖旋转。要背花鼓演出;少年时的张春秋一手搬腿至顶,一手转动托盘;年轻时的张春秋和梅兰芳的合影……雍容华贵的杨贵妃,机智勇敢的崔莺莺,知书达理的程雪娥,不甘屈服的赵艳荣,身手矫健的扈三娘,一个个个性鲜明,让人记忆犹新的艺术形象不断地在观众面前浮现.最后定格在大屏幕上,定格在舞台上依旧魅力不减、宝刀不老的83岁的张春秋上。

多少年了,张春秋一次次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谢幕,一次次,又重新站上舞台,带给热爱着期待着她的观众们新的惊喜。不管是年少时的被抛弃,还是后来在科班的饱受折磨:不管是被迫嫁人离开深爱的舞台观众,还是后来回到新时代的剧团在另一种环境中重登舞台;不管是文革是蒙冤受尽屈辱,还是后来不计前嫌尽自己所能去培养青年演员……一所有的所有,张春秋都坚定的走过来,不管怎样的苦难,张春秋都可以倔强的藐视。她没有想过逃跑,没有想过离开。因为,她知道生活本来的模样。而生活就是,不管是消极面对还是积极面对,该来的都会来,但是自己正能量多一点,自己就会强大一点,周围的人也会更爱你一点。每个人都像漂浮在海面上的一叶孤舟。被大浪翻滚,被海水吞没,难得的风平浪静,还要苦闷与孤单无助。可这片汪洋上,着实漂泊着太多一样的孤舟破船。

毛主席接见张春秋等演职人员

回顾张春秋的一生,也许后来有无数的荣耀成功,但是为了这个成功,她失去了太多,经历了太多。即使后来不再仅是“不如一件戏衣值钱”的“下九流”,即使后来获得了演员应有的尊重,即使重返舞台拜师梅兰芳,即使成为红遍全国的红嫂。可是到了文革时,一切仿佛又回到了从前,那般无助,那般羞辱,那般折磨,她竟又一次失去了一切。她用了几十年的时间重新站起,但只是被轻轻一推,便将一切重新打翻在地。但她可以挺过来,但她不觉得这些委屈算什么,但她依旧坚定的走下去。并且在文革结束后.给予了那些曾经批斗过她的人以最大的宽容。

女儿眼里的张春秋--她为京剧而生

生活真的有那么多光鲜和靓丽吗? 生活真的可以一如海面升起的太阳让人向往和着迷吗? 生活真的是有那么多苦尽甘来的实现和获得吗? 其实与其说人生是为了实现和获得,不如坦诚地说。人生不过是不断地失去和承受。生活就是这样,不如诗。人是靠什么活着? 是靠理想和憧憬吗? 不是,人是靠坚强活着。旧时代遭受的所有的折磨.所有的眼泪伤害,使张春秋变得越来越坚强。而这坚韧不拔的性格。倔强顽强的毅力,让无论是什么落到张春秋头上,她都会坚强的走下去。所以成就了今天。

莫道桑榆晚,红霞尚满天。戏曲艺术犹如一条从远古奔腾而来的河流,张春秋把自己比作一直河水里的小舟。多少年来,不管多少艰难险阻,不管有多少逆水行舟,她始终保持着坦然乐观的心境。高峰也好,低谷也罢。她对自己热爱的京剧事业始终乐此不疲,勇敢地向前行进。她用体内常人难以置信的顽强的生命力默默的承受了一切。然后活到最后。所以她的一生足够闪耀,足够荡气回肠。

(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