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贝尔加湖

在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在汉朝时称为“北海”,根据史书记载,是苏武被流放的地方。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中学在歌咏团唱的这首歌,歌词至今不忘。童年时,陪父亲听丽的呼声,也听过苏武牧羊,“苏武”两字用方言念出来,铿锵有力。对苏武印象深刻,对他被流放的北海,更有兴趣知道。因此,走上了这个被戏称为“天然监狱”的西伯利亚之旅。

对西伯利亚的印象是遥远艰苦的流放之所,寒冷的冰天雪地;还有,飞来新加坡过冬的很多候鸟,都来自西伯利亚。一只小小鸟尚能飞到千万里之遥的我国,身为人类的我们,岂有去不了的?西伯利亚铁路全长9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不过,我们只是经历了它边上的那么一小段。

从内蒙古的满洲里上火车,开始贝加尔湖之行。火车必须走上30多个小时才能抵达西伯利亚的中心城市——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甫上火车,就被两国的时差所困扰,稍稍影响了作息。(因为是夏天,中俄两地相差四个小时)俄罗斯面积很大,一个国家的几个地方时间都会不同。在各自的车厢里倚窗外望,在不断后退的大片土地上,只见转夏不久的初绿遍地绵延,既没有庄稼,也没有人家。看腻了窗外景物,昼夜颠倒地吃吃睡睡,大家就变换着打发着在火车上的时间,平时难得相聚或不认识的旅客就在此狭窄的空间里串门子、话家常、哼歌。自然而然地,一支小小的歌咏队就诞生了。火车把两旁的景物抛在后头,我们的歌声也把时间送走。一路谈谈唱唱吃吃睡睡,时间倒也不难挨。忽然,是谁惊呼了一声:看!贝加尔湖!

啊,这么快就看到目的地了?大家兴奋地挤在火车过道上往车窗外望,是湖没错,啊!原来目标已在眼前。手机相机齐出动,拍呀拍!忘情地拍,开心地看!这一段火车旅程好精彩。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有2500万年的历史。它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水深处达1600米。沿途只见清澈、静谧的湖水,微波静澜地展现着它独特的魅力。可面积那么大(3.15万平方公里),大得那么浩瀚,我总认为它是海。可它又似摊开的绸缎般,只有一点皱褶,没有浪涛。不过,随着地理环境的不断改变,多年以后,它的面积再扩大,有一天变成了海洋也难说。那么大的一个地方,苏武当年是被流放到哪个边角啊?有人说这不是苏武当年的北海,从史书上看,只是有可能在此处,不过距离实在太远了。也有人说,匈奴以前的势力那么大,有什么不可能?我倾向于可能。读班固的《苏武传》,我敬佩苏武的铮铮铁骨,他那维护国家尊严与民族气节的情操,在冰天雪地里吃苦坚韧的精神,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去的时候是夏天,白天还得披上风衣,晚间就更冷了。而贝加尔湖在冬天时,湖面结冰是可行车的。苏武,他在那儿度过了19年的春夏秋冬啊!

抵达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已近晚间。伊尔库茨克是最靠近贝加尔湖的小镇,因为贝加尔湖位于地质板块活跃区,所以大大小小的地震会时常来探望。这个小镇一年就有2000多次地震,因此看不到高楼,只见到很多颇有年纪的木质结构房子,是一个干净又安静的地方。地震,我在那儿的两天里,都体验了,很轻微的,原以为是自己旅途劳累头晕脚不稳,后来经当地人证实是碰上了地震。住宿位于高级商业中心,外观普通,内里雅致舒畅,房内盥洗用品样样齐备。柜台人员会讲英语且彬彬有礼,与多年前入住莫斯科酒店时所看到的服务人员,那种一脸晚娘相,对客人提问不瞅不睬的态度完全不同。

次日用过丰富的西式早餐后即出外参观景点,傍晚停留在以烤鱼出名的李斯特扬卡(湖边),入住于一家面向辽阔大湖的酒店。大家开心地匆匆放下行李就往外跑,可惜是阴天,不见夕阳。没有潮声,静静的湖水被风吹起一波波的纹路,悄悄地,就像担心干扰到坐在一隅静静面湖沉思的人似的。

夜色逐渐围拢,湖水的微光也慢慢荡开,风衣挡不住冷冷的空气,只得回酒店,等着明天的更好。可是,半夜醒来,还是忍不住偷偷掀开窗帘看“海”,只听到湖水重叠微撞的声音,伴着一片黑黝黝冷飕飕的空灵,急忙缩回温暖的被窝。

贝加尔湖的形状是从北到南,狭长弯曲犹如一弯被削掉边角的新月,我们只在偏南一角倘佯。次日一早,我们先从住处乘船过湖,到另一角的湖畔上火车。这种小火车会载着旅客沿湖观赏美丽的湖畔风光,偶尔停下,让旅客下车去踏踏青、拍拍照,尽情欣赏蓝天白云绿草繁花。这段沿湖路线原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一部分,不过现在铁路已改道,留下来的是旅客们的观光路线,在夏天引领旅客发现贝加尔湖的美!湖畔悬崖峭壁,隧道岩洞处处可见。

沿途会穿过30几个隧道,20几公里长的护山墙;整个行程大约60多公里长,只不过占贝加尔湖的那么一点点。但是,满足了,满足了!满足了双眸,满足了心灵,也满足了照相机的应接不暇。铁路的一侧是潋滟的湖水与天上俯视着的厚重白云对望,另一侧是绿野山林石壁,绿色草丛里点缀着无数细小的繁花,犹如一片魅力无限的织锦,既秀美又柔和得令人真想躺下去,仰望蓝天白云美美地睡上一觉。

饱览了这一角的难忘以后,还可以沿斜坡而下,踩着过往旅客走踏出来的小阶级,走到湖边去拨弄冰凉的湖水,捡一块美丽的石头,掬一把湖水,喝一口清凉(贝加尔湖水清澈含氧量高,可直接饮用)。然后再沿路走去,看看站在哪一个断崖峭壁旁才是摄影的最佳角度;还有,走入一个个从石壁凿出来的隧道山洞里,惊叹佩服当年匠人艰巨的工程之余,边寻找当年的火车路轨迹。再摆个姿势,照张可以留念的影子。贝加尔湖上的云层厚厚的,俯视着蓝蓝的水,青青的草坡,还有,草坡上穿着各色风衣的游人。大家惊喜地叹息着美景,云啊水啊草啊人啊,都有各自的快乐与忙碌。

水波幽幽,云片悠悠,人们悠游。这里的一切,何等美好。有人说,就算被流放在这里,也无怨无悔。那是指看到的眼前,那冬天的滋味呢?冬天这里冰层厚积,寸草不见,你能在这里呆上几天?小野花也有各自的独特丰采。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甚至绿色的,小小的开在草丛里,挺立在岩壁上,没有国色天香的丰采,却有孤傲坚挺的我见犹怜。下午三点,大家吃过简单的便当午餐后火车再开行,旅客还是沿途上上下下,在绿水青山间自由走动。听到火车汽笛响过三遍就得匆忙上车,否则火车不留人自留,那就得等待每两天才开来一趟的火车。那时候,就可以真正领略贝加尔湖的白天和黑夜是什么滋味了。不过,每个旅客都很乖,没有掉队。中国名歌手李健是如此演绎贝加尔湖畔:那里春风沉醉,那里绿草如茵……多少年后,往事随云走,你清澈又神秘,像贝加尔湖畔……多想某一天,往日又重现,我们流连忘返,在贝加尔湖畔……贝加尔湖畔,印在足迹上,刻在心中,现在梦里。

贝加尔湖对于中国来说,是十分遥远的,历代并没有多少时间掌握在中国手里,除了唐代早期和元代短时间掌握在中原政权手里之外,还有就是清代早期短时间占据过。其余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北方民族手里,所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贝加尔湖的记忆并不深刻。

而且清代对于贝加尔湖的拥有也是从外喀而喀手里抢来的,所以对于清代来说放弃对那种苦寒之地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心疼,而且还是一件让清朝长舒一口气的事。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清朝在战争胜利的情况下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清朝主动让出额尔古纳河以北的所有领土,包括贝加尔湖。为什么清朝会在军事占优的情况下还会主动放弃贝加尔湖呢?这跟唐朝是所遇到的情况是一样的,贝加尔湖的距离太远,军事控制就算是中国历代财力和军力最强大的唐代都很难做到。从长城以内运给养到贝加尔湖地区,往往要耗费绝大多数军粮,差不多每一次运送军粮都会有三分之二会用于押运士兵来回的口粮,效率极低。这对于一个国家的财政是一笔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国力弱都无法办法在那种苦寒之地屯兵,屯田也是根本不行。

同样,在清代,国力和财力也是无法维持对于贝加尔湖的管理的,长期驻军对于清政府也是一种折磨,包括额尔古纳河以北。清政府每年需要花费大量财政来驻军贝加尔湖,这对清政府来说每年花巨款去维持北方遥远寒冷的西伯利亚的漫长边境线,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于是让出这些在清政府眼中的苦寒之地也是理所当然的,反正那也是以前搂草打兔子顺带弄来的。而且能甩掉这个每年消耗大量银子“烫手山芋”,也是一件好事。而且这时候南方的三藩之乱还没有解决,清政府的主要精力是在南方的平乱上,北方那些苦寒之地扔了就扔了,一点也不可惜。

也有人说:贝加尔湖并不是康熙让给沙俄的,而是在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签订的《恰克图条约》中彻底丧失的。《恰克图条约》的签订,不仅丧失了贝加尔湖区域,还将边界往南推了很远,贝加尔湖以南的大片区域被划给了沙俄。康熙时期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并未划定贝加尔湖这一段边界,而是对东段的区域进行了划定,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外兴安岭、黑龙江流域。

《尼布楚条约》具体的条款约定: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看下面这张图可以更加清楚。

对于“外兴安岭直到海”这句话,因为当时对于具体的地理情况双方都不太了解,就出现了上图中的三条不同的线。但是不管怎么说,康熙时期,对于西边的贝加尔湖区域,没有跟沙俄划定界限(也就是中段边界,西段是在中亚)。当时康熙之所以愿意签订这样的条约,是因为噶尔丹不断的侵犯喀尔喀蒙古,挤压喀尔喀蒙古原来生活的地方,也就是图中绿色的准噶尔汗国,严重威胁到了大清。当时的形势如下图。

《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690年,双方就爆发了大战。噶尔丹被打败,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位,暂时向康熙称臣。之后康熙一直要求沙俄继续谈判,划定中段的边界以及那些待议的地区,但是沙俄一直置若罔闻。而原本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的布里亚特部族(成吉思汗时期的林木中部族),早在1656年就被沙俄征服,一部分不愿意臣服的布里亚特人在雅克萨之战后投向了大清,被编入八旗,安置在呼伦贝尔地区。布里亚特部族在之前并未臣服过中原王朝,从历史渊源来讲,他们顶多算是厄鲁特蒙古的近亲。在《恰克图条约》签订前,贝加尔湖东部地区已经完全被沙俄占据。

公元1638年,此时是大明崇祯十一年,沙俄建立了雅库茨克督军府,在贝加尔湖之西建了伊尔库茨克,在湖的四面强占牧场,建立堡寨。贝加尔湖南面是喀尔喀蒙古部落,由于噶尔丹的攻打,喀尔喀蒙古不断往南逃。贝加尔湖以南大片地方都被准噶尔汗国占据。噶尔丹1697年才死,继位的策妄阿拉布坦虽然向康熙称臣,经常叛乱,连西藏都被准噶尔汗国拿下了。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沙俄虽然同意了边界谈判,但是暗中挑动准噶尔汗国进攻大清。此时是雍正五年,国库空虚,而准噶尔军不断骚扰挑衅。比起近在咫尺的准噶尔军,远在苦寒之地的沙俄的威胁显然要小的多。关于外蒙与沙俄的划界谈判就在这种形势下进行的。最开始主持谈判的是隆科多,但是隆科多很快被撤职,剩下图里琛等人继续谈判。

双方谈判的重点在划界和贸易,由于隆科多被撤,剩下的人对这方面事务并不熟悉,导致了领土上的巨大损失。《恰克图条约》的签订,明确了中俄中段的边界,暂时遏制了沙俄的入侵。大清跟准噶尔的战争继续进行,双方在青海,吐鲁番等地都爆发了战斗,战斗的结果是互有胜负。一直到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汗国爆发了大瘟疫,噶尔丹策零死去,其子互相争位陷入内乱。十年之后,清军大举进攻准噶尔汗国,历经四年战争,才最终消灭了准噶尔汗国,平定了天山南北。但是贝加尔湖已经永远不属于中国了。在盛唐时期,贝加尔湖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中国版图。到了清康熙朝,中国彻底失去了对贝加尔湖的主权,把它拱手让给了俄国。

先从两次雅克萨战争说起。顺治末期,康熙初期,清朝忙于统一全国,还有平定三藩之乱,无暇顾及东北边疆事务。沙俄趁机侵占了我国的尼布楚和雅克萨,并建立了城堡根据地。康熙察觉了沙俄东侵我国边境的野心,多次干涉和警告无效,康熙知道必须用武力解决。1685年~1686年,康熙两次派兵攻打雅克萨,皆取得的胜利。沙俄无奈提出和谈,康熙派出了以索额图为首的谈判团。几经周折,两国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这个条约明确了中俄的东西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清朝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地区划归俄国。明明清朝打了胜仗,凭当日清朝的国力,完全可以把沙俄赶出中国边境。为什么清朝会签署这样一个,看似平等,却丢失了大片土地的条约呢?康熙虽称“圣祖”,但他不是神,他也有思想的局限性。分析多方面原因,康熙并非主动把贝加尔湖拱手相让,其中也有他的无奈。

一,清朝部队武器落后

康熙历来推崇骑射治天下,清朝放弃了明朝的火炮研究,多用冷兵器。他们配备的火枪等装备,都很落后,远不如沙俄的装备先进。雅克萨战役前,康熙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备足了兵力和军需粮草。战役之所以取胜,清朝也是胜在人多和军需充足,沙俄土匪只有几百人而已。装备落后造成了清兵伤亡惨众,康熙也不愿看到人员伤亡太多吧。

二,当时国内形势不稳定。

当时,清朝刚刚平定三藩,新疆的局势也不稳定,准噶尔也挑起了西北内乱。康熙目光有些短浅,他只盯着国内局势,对沙俄和外部的局势了解太少。他只把三藩和准噶尔当做敌人,没有把沙俄当做敌人。康熙只想着尽快和解,不要影响他平定西北之乱。他并不知道,沙俄也正面临着和欧洲邻国的边境之争,沙皇也正是焦头烂额之际。当时信息传播不通畅,不能知己知彼。如果像今日这样,信息传播这样迅速,康熙会不会有不一样的选择呢?

三,派出的谈判使团能力不足,更奇怪的是,使团里竟然有两张欧洲人的面孔。

康熙派出了,以索尔图和佟国纲为首的庞大的谈判使团。因为谈判双方要用拉丁语交谈,康熙派了两个洋人当随团翻译。这两个洋人,一个是葡萄牙人徐日升,另一个是法国人张诚。他们都是耶稣教到中国的传教士,因为精通自然科学知识,成了康熙身边的近臣,深得康熙信任。临行之前,康熙还对索尔图说,他所用的洋人都是可以信任的,有事可以当着他们的面讨论,有问题也可以和他们商量。我真不知道,精明一世的康熙大帝,为什么这样信任洋人?尤其是在关乎国家边境谈判时刻。正是这两个洋人,使中国使团据理力争的前期谈判失败。徐日升和张诚来到尼布楚,利用清朝使团不懂拉丁语之机,就向沙俄的头目戈洛文示好,并索要重金。本来沙皇已经催促戈洛文让步,尽快和谈。可是徐日升和张诚把康熙的底牌都合盘送给了戈洛文。康熙曾经交代,初谈要以尼布楚为界,如果沙俄要求尼布楚,就以额尔古纳为界。戈洛文不是不听沙皇指令,因为他知道了清朝的底牌,所以有恃无恐的步步紧逼。索尔图虽然城府颇深,也没能察觉徐日升和张诚的真面目。索尔图即使据理力争,也只能一步步退让,放弃了清朝提出的第一方案和第二方案,失去了大片土地。康熙至死也不知道,他派出两个洋人是致命的错误。如果没有这两个洋人,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吧!也许美丽的贝加尔湖还在中国的版图上。

四,康熙对土地的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清朝建国以后,贝加尔湖虽然在中国版图上,可是并没有实际控制,而且还是荒蛮的冻土地带。康熙对这块土地没有足够的重视,不像台湾那样,让康熙誓死收回。康熙可能会认为尼布楚只是一小块地。可是他不会想到,他的一次退让,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起连锁反应。不久的将来,外兴安岭地区包括库页岛,也被他的子孙送给了俄国人。他不会想到,尼布楚地区看似不毛之地,却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石油天然气,是未来各国必争的宝地。当然《尼布楚条约》,是第一次确定了中国的边境问题,保护了边境居民几十年的安居乐业,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是它留下的隐患无穷。我不由想起了,把阿拉斯加以750万美元,卖给美国的俄国人。当日的短视是今日的追悔莫及。如果康熙泉下有知这一切,是不是当时会有不同决策呢?

读史明智,以史为鉴。我们要记住,任何土地,无论面积大小,无论是否有用,我们都要寸土必争,绝不放弃主权。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大别山神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