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日课221丨小人物如何逆袭成大人物
今天是经典日课第721讲,孟子日课第221讲。欢迎你留言交流。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于於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15》)
舜万世称为圣君,然而他尝躬耕于历山,发迹于畎亩之中,如果不是遇到尧,不过是一介农夫而已。
傅说辅佐高宗,成中兴之业,是商朝的良弼。他当初被判徒刑,给人当了泥瓦匠,被高宗访求,举以为相。版,筑墙用的木板,古代筑墙,两边用木板夹起来,中间放土石,加以夯实成为墙。
胶鬲辅佐周文王,成开创之功,是周的良相。他最初也不过是鱼盐贩子,如果不遇文王,则终身不过是个鱼盐贩子而已,谁能知之。
管夷吾即管仲,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管仲最初辅佐公子纠。纠与公子小白争位,管仲曾箭射小白,小白未死。小白即位为齐桓公,公子纠死,管仲下狱,鲍叔举荐,齐桓公将其放出来,任为国相,齐国大治。士,是狱官。
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成就一代霸业,最初也是隐居于海边。
百里奚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他是虞国大夫,见虞国将亡,逃往楚国,做了奴隶。秦国商人用五张羊皮将其赎回,被秦穆公发现,并委以重任。
孟子所举六人,不是圣君,就是贤相,如果没有遇到识其才者,恐怕也就难有出头的机会,只不过一普通人而已。然而,他们在发迹之初,都处于困穷之中,天意曲成,未为可知。诚如张载《西铭》所言: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上天为何要给这些人如此磨炼?大概为君为相,是世间极大的责任,必才全德备之人,才足以担当。未尝艰难,未经变故,则不能成其德、达其才。所以在孟子看来:
上天要将大任交付给一个人时,必定先将其置于困穷之地,内则苦其心志,让他不得舒展。外则劳累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其不得安养。不幸遭遇总打乱他要做的事,以震撼其心,坚韧其性,增加其原来不具备的能力。
困穷苦难不是财富,是痛苦的磨炼,磨炼人情,阅历世故,增长见识与人生经验,强大我们对人、对事、对困难承受力与应变力。这一番磨炼未尝不是小人物逆袭为大人物的关键。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总是在犯错中成长。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改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常人改过不仅要经过内心的挣扎,还要承受外在的压力。
一般人在犯错之后,直到心困而不舒展,思虑阻塞不顺,思前想后都不行了,然后才悔过自新,奋发而起,精神意气,都从那愤激中鼓动出来。横,是不顺的意思。外在则是别人给脸色,说不堪入耳的话,这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改错误有决心不行,还要有认识有觉悟,没有足够的认识,以后还会重犯;同时,只有认识而下不了决心,也不行。
善心每发于忧勤,祸患常生于怠忽。过然后能改,岂止人情如此,治国之道亦然。
国内如果没有世家大臣谨守法度、忠臣贤士匡救阙失,对外没有势均力敌的邻国和外患,国家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走向灭亡。
由此可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好生恶死人之常情。安乐可以厚生,忧患足以致死。孟子此章却告诉我们,人之生全,多出于忧患,而其死亡,多由于安乐。法家,指世家、旧臣。拂,通弼。拂士,指敢于抗君命、匡正君过的贤臣。张居正言:
人情莫不恶忧患,而所恶有甚于忧患者莫如死。亦莫不好安乐,而所好有甚于安乐者莫如生。人能于安乐之中,不忘忧患,则有生全之福,无死亡之祸矣。《易经》上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人生是一场牌局,即使没有抓到一手好牌,也要打好手中的烂牌。小人物,不要畏惧所谓的阶层,阶层自古就有,只要方法得当,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持之以恒地努力,一定能逆袭。
欢迎你在留言区交流。别忘了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你的朋友。在尔雅书苑,读懂中国经典。
温故知新
论语温故
家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