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宁海十里红妆故事

宁海十里红妆故事

◎ 应可军

近日读到唐代诗人王建的代表作《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首句“三日入厨下”,即新婚三天,新娘来到厨房。这里提到了一个古代结婚的习俗,就是新娘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这个习俗一直保持到清代。宁海目前尚有保留。
新媳妇难当,是古代普遍的社会现实,她不仅要得到夫婿的满意,最重要还得婆婆顺眼才行。这首诗中新媳妇的所作所为,便是为了获得婆婆的顺眼。其实,在古代因为父母的原因,造成的婚姻悲剧有很多。
次句“洗手作羹汤”,则是点出新娘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的习俗。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新娘洗好手亲自做好了羹汤。
这里需要注意的地方,便是“洗手”二字,似乎看起来它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它却反映了新媳妇的慎重小心,生怕哪一个环节没有做好,就引得婆婆的不满意。这里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新媳妇难当的事实。
第三句“未谙姑食性”,即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这句诗则道出了新媳妇心里忐忑的地方。因为不熟悉婆婆的口味,所以一道羹汤,倘若咸了、淡了都不好。
因为没有个标准,所以慧黠的她,便将自己的目光转到了知道婆婆口味的小姑身上。于是,便自然而然的有了最后一句“先遣小姑尝”。
也就是说,这位新媳妇先将羹汤给小姑尝尝。至于为何选择“小姑”,而不是选择夫婿呢,这是因为一般女儿比较体贴,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所以这里她找来小姑,无疑体现出了她的慧黠。
另外,这里的“遣”字也用得极其工妙,姑嫂之间,嫂是尊长,在古代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以直接“遣”。所以这里对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刻画的极其细腻传神。
综观王建的这首诗,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具有普遍性社会意义,毕竟它反映了封建社会新媳妇难当的一个普遍事实。此时也想到宁海的婚俗。
“十里红妆”是旧时浙东地区特有的结婚礼俗,当地女子出嫁,都要带上精心打造的红漆嫁妆,杠箱开道,花轿居中,箱、柜、桌、椅、桶、盆等红漆陪嫁用品随后,组成一支绵延数里的送嫁妆队伍,号称“十里红妆”。2008年,“十里红妆”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上述的嫁娘的及习俗,因而在十里红妆的背后,宁海还有更多的故事在流传。
宁海有个翰香道地钱姓人家,娶了个大湖来的新娘子,前头的嫁妆已到堂前,后面抬嫁资的还在白峤岭脚没有上来,足足有十华里之长,亲友出于兴趣,在新娘子第二天下厨前,故意把引火柴、柴禾藏起,准备看她的尴尬取乐。可新娘子竟用嫁来的字画撕了当引火柴,也有说,她有权利用夏布来烧熟饭菜,亲友自讨没趣,连忙搬出柴火不让浪费夏布。足见大家闺秀的急智,也可见女方的殷富。当然,类似的传说,在西店、黄坛各地都有,大同小异,但都言之凿凿,说明十里红妆绝非空穴来风。有俗话说“有钱嫁卖囡”,贫困之家,最起码樟木箱、幢箱橱、棉被等房里家生总要置办。此时,也往往是富裕人家炫耀之日,“十里红妆”向社会和男家显示女方的富有,更为女儿婚后的生活依托和支撑。女方嫁资置办后,把种类和数量标在红纸上,由媒人派人来抬嫁资。扛嫁资的队伍可长达十华里,这些嫁妆从床上鞋履、首饰、被褥以及女红用品等细软到房里一切器具,应有尽有。但另有故事说,因新娘的父亲没有把柴山送给女儿,女儿竟在父亲来家做客时,女儿要烧点心给父亲吃,故意把果子桶等嫁妆作柴火烧,父亲十分心痛问为什么要用红妆来当柴火,女儿回答你没有把柴山送我。所以只好以红妆来烧。父亲说,我为了红妆费了不少工夫。柴山家里多的是,由你自己挑一崀山吧。女儿就要靠近城区的新岭脚的狮子林。至今城区的人有权到狮子林斫柴。
相关链接:
应可军美食文化专辑
应可军古戏台文化专辑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木子叶寒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0)

相关推荐

  • 叶修德 | 宁海女子七巧节用木槿树叶汁洗头风俗的来历

    木槿汁洗头习俗 这里不仅有乡土味 微信公众号:乡土宁海 作者:叶修德 修改:月迷津渡 民间故事:木槿叶汁洗头 (点此链接) 范蠡到宁海茶山帮助每个小山村都建造一间客室,在茶山七姓解魇茶之后,精神越来越 ...

  • 史上最工整的这首诗,被赞“一字难改”,且是千古名作!

    古人们所作的诗,真的是惊艳到了我们.真的很好奇,古人们是如何作出诗这种文体的.而在古典诗歌中,有时候一首诗越是工整,确实是极大有利于诗的主题的诠释和表现. 在诗歌鼎盛的唐朝,有一首被誉"一字 ...

  • 《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五十七首《新嫁娘词三首(其三)》(王建)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新嫁娘词三首(其三) [中唐·王建·五言古诗]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 ...

  • 古风泊客一席谈:五言古诗·新嫁娘词三首(其三)·王建

    <新嫁娘词三首(其三)>   [中唐·王建·五古]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新嫁娘词三首(其三)>,此诗作年不详.顾名思义这是一首描写新嫁娘的诗作 ...

  • 泰山月 | ​宁海十里红妆婚俗

    宁海十里红妆婚俗 文/泰山月   "十里红妆"是指旧时富家大户嫁女的嫁妆,用"十里 红妆"嫁女的人家,一般来说是当地的豪富,其女儿往往是个闺阁千金.历史上,宁海 ...

  • 应可军 | 宁海人的硬气故事(外一篇)

    宁海人的硬气故事 ◎应可军 宁海人总说"硬来硬到底,麦来不吃米."真的,宁海人在小麦上场后就开始磨麦虫,馏麦馏,做麦僵吃,不大去注重吃米食.所以宁海麦粉之类食品花样蛮多.如麦糕麦饼 ...

  • 应可军 | 宁海十大文人读书处

    宁海十大文人读书处 ◎应可军 古代文人墨客写得一手好诗词,简短的几句话往往蕴含的内涵都远远超越一篇上千字的白话文.他们能写出这些流传千年的经典,是与广泛阅读前人的书籍.并从中摄入养料是分不开的.那么, ...

  • 应可军 |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FLO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文/应可军 史载: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途经蔡国被围绝粮几乎致死.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陈国亲吴派害怕孔子辅佐楚昭王楚国更强大,便派说兵胁迫孔子改道,不让孔子去楚国.孔子在蔡国 ...

  • 应可军 | 宁海民间的祝由十三科

    宁海民间的祝由十三科 文/应可军 古代治病,除了用药石.针灸的方法,中医还有用符咒治病的祝由十三科:唐代太医署中设立咒禁科,到元明之际太医院设立十三科,祝由科是第十三科.后来传说有祝由十三法,因在湖南 ...

  • 应可军| 宁海溪上方古戏台的故事

    ----文/应可军---- 汉时方氏范公任河南尹,遂居河南,宁海方氏所由发祥也.传至唐时彦昇公为河东节度使,敕赐余庆堂,传下仕宦不绝.至宋时尤盛,有璨公官谏议大夫,瑾公官兵部左侍郎,子侄昆季皆历官汴京 ...

  • 应可军 | 宁海灯史

    宁海灯史 文/应可军 在我未得病前,总往农村跑,碰到不少宁海乡土者,不知怎么回事,他们收集了不少农村老物品.总想建立乡愁展览馆.非常惭愧,我没有为她们提供较好或系统的文字稿.这几天,忽然想到写点文字, ...

  • 好听 | 繁星·十里红妆

    用好听的声音读好听的文字给你听--扬子晚报副刊2017年10月14日推出"好听"栏目.邀请专业主播.志愿者以及本报读者献声朗读,将副刊的原创文章变成"有声版". ...

  • 三书六礼,十里红妆,你知道多少?

    中国是礼数最繁盛的国家之一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对于仪式的敬重更是世上少有 而婚礼 在礼记中被喻为礼仪之本 于是 中国人对婚礼尤其敬重 一场婚礼代表着两个家庭的结合 向天要让自己的先辈们看到 向地要给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