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地地道道的北京胡同
我小时候是住平房的。到现在也还是怀念平房的“接地气”。我家院中有两架葡萄,夏天果实累累。葡萄架是天然的凉棚,在其下纳凉聊天是快乐的时光。夏天,爸爸也会在院子里养花种菜。好像院子可以提供很多乐趣,可以找出干不完的“活”。但平房也有它的不方便。北方冬季的取暖就是大问题。那时候都需自家解决。睡前,妈妈会把炉子里多多添煤,希望它可以多燃烧一段。但也通常早上炉子灭了,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生炉子。后半夜的冷,只能用被盖住头来解决。
楼房一住也有二十来年了。如果再回到平房,我还是愿意的,但需要独门独户,有上下水,最好带暖气。如果没有,还真得仔细想想了。
北京的胡同,实质上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一个紧挨一个地排列起来的四合院之间的通道。
北京的胡同,最有烟火气。门口摇着蒲扇满口京腔京韵的大爷,拿着菜筐的大妈,奔跑的孩子,来往的自行车……;北京的胡同,最有富贵气。王爷、贝勒、格格、商巨贾都住在胡同的大宅子中……;北京的胡同,最藏龙卧虎。文化名人、科学大家、三教九流都从胡同进进出出……。胡同中大大小小四合院那些规矩、讲究。胡同的建筑、人文,有永远探索不完的故事。
知道开了家免费的东四胡同博物馆,自然要去探索一下四合院的秘密。这个博物馆虽然免费,但中午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不幸的是,我刚刚好在一点钟抵达,还有一个小时需要等待。门外傻乎乎地站着,太傻了!正好用这个时间逛一下整修好的胡同。
可以看出胡同是整修过的,非常干净,沿路的墙面的砖都是完好的。胡同里的绿化很好,也很安静,大概是上班时间的缘故。
那些关闭这大门的,一定是人人羡慕的四合院。经常听到某某名人或大款,在北京某某地拥有一套价值几何的四合院。遥想在四合院中的日子,就是王侯将相的日子,听着就让人“羡慕嫉妒”。胡同中更多的是开着门的院落。这些院落应该就是大家平时说的大杂院,也就是百姓最可能居住的样子。要想知道院子里住了多少户,就看安装在外面的电表,一个院子住上七八户也是正常。这就难免拥挤。别的不知道,就是大冬天的夜里去上厕所,该做怎样的思想斗争才能从热乎的被窝中爬起来!
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一文中写道: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胡同,胡同文化,北京游不得不品尝的北京“特产”。
胡同都已经整修完毕,很干净整洁
这种大门紧闭的,就是人人羡慕的四合院
胡同真的很窄,这要卸货的货车在这里倒了有半小时
一北京大爷介绍说这里是老户,院子中的树连九十岁的奶奶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种的
数数电表箱就知道这个院子里住了多少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