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过年习俗,你都知道吗?
正月初一的前一天为“除夕”,俗称“年三十日”。但客家人的春节是从年二十五开始的,到正月十五才结束。
腊月二十五日,是客家地区“入年架”的日子。“入年架”后,客家人都专心致志筹备过年事宜。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室内室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添置年货准备过年。接着一连几天,家家户户都忙着炙酒、买年货、做年糕、煎油果、炸肉丸、卤鸡鸭等。
到年二十八、二十九,家家贴春联,贴门神。从这天到年初三或年初五晚上各家点灯照明到天亮,俗称“点年光”。
年三十为统一“敬祖公”的时间,家家户户挑着竹装的三牲、斋果、酒、菜等,到祖祠祭祖。
年三十当天,“老嫩大小”都会穿着新衣服,村子里锣鼓喧天,鞭炮放得特别多。一家老小团坐一桌吃“年饭”,饭后还要给小孩子发“扎年钱”。
在客家地区,正月初一凌晨打开大门,有的地方又称接财神。过去每年选择吉时,现多以零时为准。大门一开,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万爆齐鸣此起彼伏。人们竞相欢叫,热闹非常,在爆竹声中迎来了新的一年。
初一,是新的一年开始,天还未亮,到处燃放鞭炮,人人说好话,互相道贺。一早,金狮队敲锣打鼓,串村过户,到每家“拜新年”。
年初二,是客家人转妹(娘)家、探亲访友的一天。家家热情待客,处处谈笑风生,说不尽新年快乐。
客家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三为“穷鬼日”,这一天不走亲戚。客家人常说“初一初二不洒扫,初三大扫除”,说的正是年初三大扫除“送穷鬼”的风俗。
年初一和年初二这两天,尽管居室、庭院的地面堆满厚厚的爆竹屑、烟头、糖果纸等垃圾,也不能扫地。客家人认为在这两天内扫地,会扫走家中的财气。只有年初三那天,才会把垃圾彻底干净地清扫出去。这是过去传统的客家人希望摆脱贫穷的愿望。
初五日,俗称“出年架”,表示年已过完了。客家俗语“年过初三四,各人打主意”,从这天起,人们开始准备投入生产或出门谋生了。
随着外出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在一些地区,原定清明祭祖的风俗会被提前到春节期间,人更齐更热闹。例如,在部分客家地区,称年初五为“开小正”,意为这天开始走出节期,可以开展家族祭祖活动。
年初七,客家人素有吃“七样菜”的习惯,虽然不同的地区七样菜不大相同,但都是用它们的谐音来图吉利、平安。
客家地区流传一句俗谚:“吃了七样菜,各人做零星”,意味着吃了七种菜,就要开始干活了,所以年初七吃“七样菜”,实际也是年后的一种开工仪式。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过正月半那天像过年一样,以三牲敬神祭祖,人来客往,吃丰盛的菜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