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了会加速肾病发展?其实,低蛋白饮食并非不让肾友吃不饱
周逊 肾内科主任医师
都知道肾病患者需要控制饮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尤其不能高蛋白饮食,当慢性肾脏病(CKD)发展到了CKD 2-5期或慢性肾功能不全(CRF)阶段,则还需优质低蛋白饮食,即不仅不能超量摄入食物中的蛋白质,而且还必须严格限制蛋白质总摄入量。就因为这样,有不少肾病朋友总感觉“吃不饱”。一方面,“吃饱了”,担心影响或加重肾病;另一方面,“吃不饱”,胃肠道又天天在“抗议”并感觉明显影响生活质量。
吃饱了,真的就会加速肾病发展或促使慢性肾脏病的病情加快发展吗?
其实并非如此,主要原因是肾病朋友“不会吃”或“没吃对”。
我们知道,咱们人体内除了保证蛋白质、脂类及碳水化合物等三大营养物质的需要之外,还保证水分、矿物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的摄入。三大营养物质的来源有三条途径,即食物中消化吸收、其他物质转化及自身物质的分解。然而,营养物质的根本来源还是依靠每日三餐的食物提供,从膳食的种类来看,无非是米面等主食类、动物肉类、蔬菜水果类及其它辅助食物类等,即通过一日三餐的饮食提供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无论是否患有慢性肾脏病,人体都需要提供如上均衡营养。当肾病患者的病情进入慢性肾脏病(CKD)2期甚至CKD 3-5期或慢性肾功能不全或慢性肾衰竭阶段时,都必须限制蛋白质的摄入,而且还必须保证其中优质蛋白的占比不能低于60%。这里说的限制饮食中蛋白质摄入,并非要求所有营养物质都要限制,反而更加强调必须保证能量供应,尤其是糖类或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肥胖、血糖升高或糖尿病患者除外)。也就是说,慢性肾脏病(CKD)2-5期或慢性肾功能不全(CRF)患者,最主要的饮食控制是蛋白质,即每天每公斤体重限制蛋白量的总量在1.1-0.6克上下。越是到了慢性肾脏病严重阶段(如CKD 4-5期),饮食中蛋白质限制得越严格,此时反而更需增加糖类等物质的能量供应。
慢性肾脏病患者究竟怎么吃?如果要折算成每日三餐该吃的东西,就该换一种吃法。这样的话,既可以让自己“吃饱”,又能保证饮食中蛋白质总量不超标。由于主食中大米与白面的蛋白质含量约为7-10%(8%左右),动物瘦肉类(如猪肉)的蛋白质含量约为20-24%,禽类肉(如鸡鸭肉)的蛋白质含量约为16-19%,淡水鱼的肉的蛋白质含量为13-18%,豆腐的蛋白质含量约为6.2%,鸡蛋的蛋白质含量为12-13%,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为2.9%,因此就可以根据慢性肾脏病严重程度及患者的体重算出每天需要的蛋白质总摄入量。
如上种类食物中所含蛋白质,除了米面等植物蛋白属于非优质蛋白质外,其它如肉类、鸡蛋、牛奶及豆制品等都属于优质蛋白质。要想减少饮食中蛋白质的总摄入量,同时又保证优质蛋白质的占比不低于60%,就应该减少一日三餐中大米(米饭)与白面(馒头及包子)等主食的摄入量,即少吃主食,并适当增加饮食中肉类、鸡蛋、牛奶或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问题就出在这里:肾病朋友会感觉“吃不饱”,可以增加蛋白质含量非常低的蔬菜类及薯类食物(如红薯)等的摄入,还可以将部分主食替换成粉丝、粉条、麦淀粉、藕粉、低蛋白大米或混合淀粉主食,这样就可以明显增加“饱腹感”。其中,混合淀粉主食主要由红薯淀粉、土豆淀粉及小麦淀粉混合制作而成,它的蛋白质含量仅为1.4-1.9%,其它替换的主食中蛋白质含量也都非常低或几乎不含蛋白质。
藕粉南瓜粥
一般来说,处于慢性肾脏病1期的肾病患者无需过分限制饮食,也就不存在“吃不饱”问题;处于慢性肾脏病2期的肾病患者只需适当控制饮食即可,大多也是能“吃的饱”的;处于慢性肾脏病3-5期的肾病患者,则必须严格限制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量,就会有“吃不饱”问题,此时如若不将部分主食替换成薯类、粉丝、粉条、麦淀粉、藕粉、低蛋白大米或混合淀粉主食,则要么吃不饱,要么摄入的蛋白质总量超标。反过来说,要想既保证优质蛋白饮食,又能让自己“吃的饱”,可通过将一日三餐中米面等部分主食替换成薯类、粉丝、粉条、麦淀粉、藕粉、低蛋白大米或混合淀粉主食。这些食物不仅蛋白质含量低,而且低磷低钾低嘌呤,口感也好,从而彻底解决肾病朋友“吃不饱”问题,而且“吃的饱”的同时也不加重肾病。
肾友还在为每天“吃不饱”发愁吗?
与《肾为先》微信公众号同步推送,文章为作者周逊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