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民系的母语“海陆丰闽南话”
方言概况
福佬话是海陆丰使用人口最多、流行地域最广的一种强势方言。被广东各地合称为“海陆丰话”。它与潮汕话是兄弟关系,同属于闽南方言下面的次方言。主要分布于汕尾市城区、海丰和陆丰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265万人;根据其语音特点,可分为8个声调片和7个声调片两大片,分别以海城话和东海话为代表。海陆丰各港口有6万蛋家渔民讲的“瓯船话”,也属于8调型的福佬话。
海丰福佬话的海城音有18个声母(包括零声母)、72个韵母、8个单字调。
《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把海陆丰闽南语归入潮汕片。海陆丰闽南语应该归入泉漳片而非潮汕片;与潮汕片和泉州闽南语相比,陆丰闽南语和泉漳片中的漳州闽南语更为接近。学界一直以来认为属于"潮汕片"的陆丰和海丰闽南语,应当归属漳州片。
汕尾福佬话属于汉语中闽南方言在该地区的一个分支,作为从属于闽南语系的汕尾福佬话,在其形成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古老的汉语方言,更具有古朴典雅、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的特点,有着鲜明地域特色。
语言差异
海丰自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建县以后,一直到清雍正九年(1731年)的1000多年间都和陆丰没有分开过,(只在唐武德间分开5年)即同属海丰县,而且两县地形地貌、人文历史也基本相同。就语言来说,也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所以被人合称为“海陆丰话”。就具体地域的方言来看,海丰的公平、赤石两镇的福佬话与陆丰东海片四镇的话十分接近,海丰以海城为中心包括东西两头的中部地带的福佬话则与陆丰的潭西片和南塘片较接近。而海陆丰两县的沿海地带,包括沿海渔民的福佬话也都基本相同。陆丰县的东部与属潮汕方言区的惠来县交界,所以比起海丰话,陆丰方言受潮汕话的影响更多。尤其是东部沿海的甲子、甲东、甲西三镇,潮汕话的成分更浓。
与潮汕比较
在闽语区内部,东部的人称自己的话为“潮汕话”或“潮州话”,而把西部的话叫“海陆丰话":西部的人把东部人讲的话叫“潮州话”,但对自己讲的话则称为“福佬话”。不同称说反映了各自不同的认识。由于大多数潮汕人(甚至包括部分学者)不太清楚西部地区除了海丰、陆丰之外,其他部分县市也流行闽语,所以往往把海陆丰福佬话视为“潮汕话”,并把闽南话区分为广东“潮汕话”和福建“闽南话”。
对于海陆丰话同潮汕的关系,可以打一个比方:海陆之间是亲兄弟关系,而海陆与潮汕则分别为堂兄弟关系。因此,潮汕话的一些语词与海陆丰福佬话不同,有的甚至到了互相听不懂的程度。海陆丰与潮汕读音就差别较大,而海陆丰内部的差异显然小得多。
在粤东的福佬方言区内,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现象:离福建越远的地方,其口音越与漳厦音接近,而靠近福建的地方,口音反而与漳厦音有较大的差异。海陆丰人与漳州、厦门人通话就没有潮汕人吃力。这种现象同闽南人入粤时间的先后有关,移居潮汕平原的闽南移民,大多已有四五十代的历史,而海陆丰的闽南移民一般只有二十几代,少的只有十三四代,由于移民时间短,所以保留祖居地语言的成份自然要多,而东部潮汕人,早就在粤东定居,语言也就逐步变得与祖籍地的闽南话不大一样了。
汕尾市在南宋时代是人烟极少的地方,元明之际还几乎是一片蛮荒,它的人口绝大多数都是在明初至清初的三百年间徙闽南、闽西和赣南等地辗转迁入的,由于入粤时间短,原乡的方言就都遗基本保存着,特别是在语音方面,惠博小片的全部和陆海小片的近一半地域,至今仍是漳州腔的闽南语,与入粤历史悠久的潮汕话口音差异十分显著。这正是粤东闽语划分为东西两片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
海陆丰福佬话是粤东闽南话的一个地点方言,同潮汕话差别较大。与福建漳州、泉州、厦门一带的闽南话一样。因此,从听感上讲,海陆丰人讲的话,福建和台湾的闽南人都能听懂,并被认为是同一种话,而与潮汕地区的人则较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