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视角看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国家权力与私家权利的矛盾
关于隋唐时期国家权力与私家权利的矛盾——君臣之间矛盾
历经三十八年的时间,隋代便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其国祚短命的原因是多重的,而其中君臣关系显然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隋代的君臣关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对于隋朝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些问题都是需要着重探讨的,这便是本文想要阐明论述的地方。
中国古代社会奉行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了维护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君主猜忌可以说是皇帝的一个共性,但像隋代君主这样过度猜忌的情况确实十分突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隋文帝、隋炀帝二人都是通过阴谋手段夺得帝位,自然对于他人冀图通过类似手段夺取皇位格外防范。这样一来,猜忌臣下便成为他们维护自身地位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此外,经过几百年的分裂之后,隋重新统一了中国,北齐人士、江南人士也都进入隋政权。这时的地域观念还是十分浓重的,官吏构成的复杂同样也使得君主不敢信任臣下。隋文帝不肯重用山东、江南人士,同时也小心翼翼地防范关陇人士的阴谋夺权。
而隋炀帝由于久镇江都的缘故,即位之后重用了一批江南人士,却诛杀了一批关陇的元老重臣。不仅如此,在隋代统治者来看,意图颠覆隋政权的阴谋屡禁不止,这就导致了他们愈加对臣下的不信任,而许多大臣也由于君主的猜忌、个人的野心等原因走上反叛的道路,甚至给予了隋政权致命的打击。
与此同时,隋代“主忌臣叛”君臣关系也带来的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促使隋代国祚短暂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它也为唐初相对和谐的君臣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并促使了唐初政治的清明和稳定。
至此,隋代“主忌臣叛”君臣关系是隋代政治的一个重要课题,它贯穿了隋代兴亡的始终。本文意图通过抓住隋代政治的这一特点,并对其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影响等相关问题做一些探讨。
关于隋代君主与宗室关系这一方面的研究,学术界已有许多论著有所涉及。岑仲勉先生在《隋唐史》一书中探讨了隋文帝与皇子之间的关系,认为隋文帝没能察觉杨广的阴谋,而宗室家庭之间的诸多嫌忌是导致隋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吕思勉先生在《隋唐五代史》中也认为,隋文帝时期的太子卑弱、诸王擅威是由隋文帝一手造成的,而这导致了隋代宗室之间的明争暗斗气张承宗、陈学贵在《试论杨坚家庭关系与隋朝的灭亡》一文也持此观点气此外。
韩昇先生在专著《隋文帝传》中认为隋文帝晚年猜忌皇子奢侈僭越、有反叛的野心,并导致了其家庭的悲剧气姚建根先生在《隋文帝皇子们的悲剧》一文中也认为隋文帝在猜忌皇子的过程中导致了杨氏皇子们的悲剧气。
史学界关于隋代君主猜忌关陇人士、关陇人士反叛的研究成果也是十分丰富的。胡如雷先生在《隋文帝杨坚的篡周阴谋与即位后的沉猜成性》一文中深入剖析了隋文帝过度猜忌的原因及造成的不良影响,认为杨坚通过弑君、政变的方式夺得政权。
因此形成了其多疑的政治心理,而过度猜忌甚至导致了臣下的反叛气韩昇先生在《论隋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对隋亡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一部分关陇人士迫于形势依附于隋政权,他们由于利益得不到满足而反对隋政权气王永平先生在《隋文帝从政弊失论》一文中认为,隋文帝对有功之臣极不信任,而且他的猜忌不断导致杀戮之祸,王世积、虞庆则等关陇人士皆因遭到诬陷而被诛杀。
韩昇先生在《隋文帝时代中央高级官员成分分析》一文中指出,开皇时期关陇人士发生的多次反叛加重了隋文帝的猜忌,从而导致了皇帝的个人独断,这样更加剧了隋朝内部的政治矛盾气此外。
韩昇先生在《隋文帝的“雄猜”与开皇初期政局》一文中进一步指出,隋文帝在开皇初期猜忌、抑制关陇勋贵阶层的举动是有组织地巩固新生政权七胡戟先生在专著《胡戟文存——隋唐历史卷》中认为, 关陇勋员势力雄厚,部分军事贵族世家一有机会便会争抢皇帝位子。
隋朝灭亡的原因
1.隋王朝建立在危机四伏基础之上
隋朝的建立没有受到农民战争的猛烈冲击: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的缘故,统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历史上少见的。如北魏前期,一户仅租粟高达二十石。出常赋之外还有许多往往高达户五十石的杂调,横调隋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激烈。
南北朝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残酷的剥削、掠夺、歧视、镇压的政策。官吏的豪夺更为严重,梁朝天监四年,张齐仅镇压巴西一郡族民,就“上夷獐义租,得米二十万斛奴隶、奴婢与部曲的反抗,也是南北朝时期一个主要的阶级矛盾。
南北朝不仅存在着尖锐的阶级矛盾,而且还有着复杂的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北朝鲜卑贵族,为统治广大汉族人民,不得不利用和吸收中原的士族地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鲜卑族和汉士族两大集团。他们在汉文化问题上明显地分为两派势力。北魏迁都洛阳,是推行汉文化政策的重要一步。
对此,以催浩为首的一批人极力反对阻止至孝文帝时矛盾公开化,贵族官僚魏泰,陆睿等联合相当大的一股保守势力反抗,并准备推阳平王元颐为主,据平城独立,后有爆发太子恂联合左右反汉文化斗争,使汉官僚大遭杀戮,两派势力时起时伏。
矛盾长期存在同时, 皇权与士族地主之间也充满了矛盾,由于士族地主把持了仕途,垄断了朝政,皇权不仅大为削弱,甚至要受其左右,所以二者之间矛盾颇深。皇帝为了打击士族,提拔大批寒族担任中央要职于是上族地主对皇帝大为不满,矛盾步步加深,竟成了隋唐时期统治阶级内部一个重要的矛盾。
2.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命部下张衡杀文帝,冤痛之声闻于外,后又杀哥哥杨勇登上帝位,炀帝即位后,就实行了一系列的暴政,导致了农民起义,炀帝时,徭役繁重,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初造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余万人, 而死者大半。
隋炀帝不仅在经济上对人民进行了无穷的任调求取外,政治上采用极其野蛮残暴的手段,来镇压人民的反抗。炀帝连年出巡, 其主要目的是向人民示威,故每次出巡禁卫的军队总是数十万这样,他既想达到政治目的,同时有满足自己游玩享乐的欲望。
所以炀帝不听臣谏,不顾百姓,曾三下江都,几至辽左,多次巡幸长城、塞外、张掖。在其统治的十三四年间,留居京城时间下足一年,其余的时光均消耗在游幸之中,其巡幸的规模和挥霍也是历朝所仅见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岀,隋王朝的速亡,炀帝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暴政对隋的灭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统治集体内部的斗争
北魏末年,以宇文泰为首的六镇军人集团、拥魏孝武帝元修入关,与关陇一带的大族强宗相勾结,形成以鲜卑人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集团,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关陇士族集团,这个集团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诸如鲜卑贵族与六镇军事首领之间,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官僚之间,新入美的贵族官僚与老关中的大族强宗之间,汉化程度较深与汉化程度较浅的鲜卑贵族之间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但在北周武帝以前,他们在同关东、江南的政治抗衡中,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内部矛盾暂吋比较缓和,因而能够消灭北齐,统一北方。至宣帝时,政治极端腐败,随着阶级矛盾急剧尖锐,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迅速加剧。
这样,杨坚以外戚之尊,发动宫廷政变,抛弃年仅八岁的外孙,自己做了皇帝。北周统治集团的一部分贵族对并不甘心,他们为挽救垂亡的北周政权,起来反抗杨坚'在中央内部,有北周宗室诸王的反抗,他们屡次谋杀杨坚,在地方上,各州总管相继起兵,一时三方俱起,声势颇大。
杨坚派兵镇压了地方上的叛乱,接着大杀北周宗室诸王同时,杨坚上台采取一系列政革措施,改变了周末腐败的政治局面,表面上获得了政权的安定而已。
总结
君臣关系是国家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和谐与否是国家政权能否合理运行的重要前提。通过对隋书列传的全面考察,笔者认为隋代君臣关系是极为不和谐的,即君主猜忌臣下、大臣时有反叛,这显然展示了隋代君臣关系的一个特点,可以用“主忌臣叛“来高度概括。这不仅体现了隋代君主对臣下的不信任, 而且也表明朝廷大臣对君主皇权的挑战与争夺。这也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隋代统治者虽然作出了统一王朝君主的姿态,但版图的合并事实上并未消除早已存在的东西、南北地域之间观念的差异。而山东、江南人士进入隋政权之后,大部分人都无法得到隋代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反而不断遭到君主的清洗和打压。
此外,隋代“主忌臣叛”君臣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这不仅体现在隋代的政治方面,而且也在唐初政治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表现。隋代君臣关系的不和谐使得诸多关陇勋贵大臣被杀、政局变动,也最终导致了隋代的灭亡。而正是在隋代“主忌臣叛”君臣关系的借鉴下,唐初君主和大臣之间的关系才相对比较和谐,唐初政治稳定局面才得以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