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韦庄 |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何当共读香云帙,最是诗情画意时。”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
我住在石头城,在金陵城中讲诗词,有一种别样的感慨,因为在诗词的王国中,咏史怀古,金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地方。我们前面在讲李白的时候,曾经说李白一生七下金陵,在金陵城中写下过许多怀古之作。因为李白的开掘,金陵怀古之作便成了后世文学史上一种极为奇特的文学现象,刘禹锡、李煜、韦庄、欧阳修、王安石,这些人都创作了大量的金陵怀古诗词,这其中韦庄的《台城》就是一首特别重要代表作,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品读一下。诗云:“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长于作诗,被称为是“唐末之巨手”(洪亮吉《北江诗话》。“韦端己《秦中吟》诸乐府,学白乐天而未到。《闻再幸梁洋》、《过扬州谒蒋帝庙》诸篇,学李义山(李商隐)、温方城(温庭钧)而未到。然亦唐末一巨手也。”),在《花间集》中他又和温庭筠并称为“温韦”。事实上韦庄对生活的体悟,尤其是在民生疾苦的体悟上,说老实话,要比温庭筠远有过之的。他早年仕途偃蹇,多次科举不第。在长安应举的时候,又恰好碰上黄巢起义,攻破长安,以至于与亲人流离失所,漂泊于江湖。韦庄一生漂泊过很多地方,但他对南方的描写有一种特殊的情绪,像他的词《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又比如他的七绝名作《古离别》,“晴烟漠漠柳毵毵(sān sān,毛发、枝条等细长垂拂、纷披散乱的样子。),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这些都是写江南名篇名作,而这首名作《台城》写的则是历史名城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了。台城也称苑城,在今天南京的鸡鸣寺(鸡鸣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东麓山阜上,又称古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誉,是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南,玄武湖边。原来是三国时东吴的后苑,东晋成帝的时候在此改建新宫,其后到隋唐,此前一直都是历代帝王的居所。然而就像孟浩然所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台城到了唐末,虽然尚存,却早已荒废不堪,仅成为供后人凭吊伤怀的遗迹。诗中的江雨、江草、台城柳、烟笼,写得都是典型的江南景色。但和《天净沙·秋思》全由名词构成的意象,让读者由此生发无限感慨有所不同的是,这首《台城》的代入感更为强烈。名词之外呢,诗人所用的“霏霏”、“梦”、“空”,你看这些词、这些字都是在反复渲染他内心的迷惘与虚无,表现出对于一个时代没落的预感,也正因为如此,《台城》引发的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思,更多的是对历史长河中时代命运的感慨。
“江雨霏霏江草齐”诗人起笔先写江上的烟雨,蒙蒙烟雨之中,但见四周芳草萋萋,四周的景物虽然透着一种诗意、蓬勃着一股生机,可是那昔日“六代竞豪华”的名都却已是荒凉冷落了。“六朝如梦鸟空啼”,就在诗人沉浸于霏霏细雨、茵茵芳草之际,一阵阵欢快的鸟叫声打破了眼前的沉寂,也激发了诗人的感慨。“六朝如梦”四个字把几百年的历史一笔带过,不由得让人感触良多。从“梦”到“空”,这两个字非常关键,写尽了繁华易逝,兴亡难挽啊!巨大的沧桑变迁、强烈的今昔对比,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但那自鸣的啼鸟却哪管这台城曾湮没过多少繁华往事,人生的无奈、无力之感油然而生啊!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两句写来最是令人心颤,为什么诗人会写出柳树无情之语呢?生逢末世,人生坎坷,凭吊古城之际,怎能不陡然增添无数情愫呢?“无情”是诗词中常常出现的一个词,比如“多情却被无情恼”、比如“落红不是无情物”、比如“多情却似总无情”,这个词的微妙之处正在于有时多情便是无情,但有时无情便是多情啊!最为无情的就是那城墙边的柳树了,千百年来无论人事历尽了多少沧桑、多少变化,它们却依然在那里含烟吐翠,见证着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衰起落。
六朝往事已逝,而眼前悲剧又即将上演,永恒不变的也只有自然万物了,而改变的则永远是王朝的更迭与人事的兴衰呀!所以这一句比之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其实更有艺术上的感染力。王国维先生曾经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七绝不仅以景衬情,而且还有一个十分特殊的地方。我们看到诗中所有呈现出的意象都是美好的,都是充满诗意的,这就和许多诗人怀古所看到一片凋零衰败的景象有所不同,比如刘禹锡笔下的《台城》,就写“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比如张乔(张乔(生卒年不详),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笔下的《台城》,就写“宫殿馀基长草花,景阳宫树噪村鸦。”(“宫殿馀基长草花,景阳宫树噪村鸦。云屯雉堞依然在,空绕渔樵四五家。”)。而韦庄的《台城》呢,却绕过了这一切,不写皇宫的许多变迁,而写台城的自然美景,但恰恰是在这种自然依旧而山河已是全非的重大反差中,激起了读者更多的同情和共鸣。要达到这个效果,就需要在历史的遗迹和现实的感受中找到一个结合点,韦庄很巧妙地找到了,那就是台城旁的依依烟柳。
我生活在南京,一直认为古城墙是石头城最重要的城市记忆。一座城,一段墙,从古到今,见证了多少文明与历史,见证了多少变换与沧桑啊!幸运的是,南京的古城墙在整个人类历史范围内都是保存得最好的,明城墙甚至超过了巴黎古城墙,成为世界之最。所以我常在明城墙和台城散步,在每块城砖之下都能感受到那种历史的见证与沧桑之感,想来在一千多年前的韦庄心中,那城墙边无情的柳树大概正是金陵城最重要的记忆了。
自古杨柳便是送别的象征、是友情的象征,但在诗人的笔下,却说那如烟城柳见证了六朝兴替,见证了繁华消歇,却依然如斯,却无动于衷。诗人其实并非嗔怪烟柳啊,实在是因为心中有无限感怀、无限伤痛,以至把无情之语加诸杨柳,反见其伤怀之深,深入肺腑啊!我曾经在我们的那个系列里都反复地说过,华夏文明最大的特点,不在于空间的扩张,而在于对时间的感知,以及为此做出的现实的努力和情感上的各种感慨、宣泄。我们每一个人其实既活在当下,又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对每一个个体来说,时间是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但对于一个族群来说,时间里则有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明回忆。
中华民族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实已经化为每一个个体的文化血脉了。作为诗人的韦庄,他对时间的感怀和体味尤其深切,在他的眼中、在他的笔下,空间还是那个空间,时间却早已不是那个时间了。而且更为巧妙的是,他把时间和空间通过“柳”这个意象牵连在了一起。在台城中无情的是柳,也是自然了,与他对应的六朝只是一个短暂的时间。“无情”二字触目惊心,物是人非之感令人唏嘘不已。其实韦庄已不仅仅是伤到六朝旧梦,也不仅仅是抒怀思古,而是更为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时下、对大唐王朝的亡国之忧啊!
韦庄是韦应物的,四世孙,是宰相韦见素(韦见素(697年-762年1月),字会微,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太原尹韦凑之子。韦见素出身于京兆韦氏南皮公房,历任相王府参军、卫佐、河南府仓曹、大理丞、坊州司马、库部员外郎、兵部员外郎、兵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工部侍郎、尚书右丞、吏部侍郎,袭爵彭城郡公。天宝十三年(754年),韦见素在杨国忠的推荐下,升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安史之乱后随唐玄宗入蜀,升任侍中,进封豳国公。后随房琯等人赴灵武辅佐唐肃宗,肃宗因韦见素为杨国忠所举荐便免去其宰相之职,改任尚书左仆射。至德二年(757年)五月,韦见素因随侍玄宗入蜀之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上元元年(760年),韦见素以患足疾为由请求退休,宝应二年(763年),韦见素去世,时年76岁。追赠司空,赐谥忠贞。)的后代,如同先祖韦见素曾经清醒地认识到“安史之乱”即将爆发,但却无法阻止这一悲剧的发生一样,韦庄清醒地看到了唐末的动乱之源,却也无法阻止唐末动乱的延续。当年韦庄在长安亲眼目睹了黄巢攻陷长安的过程,写下了《秦妇吟》,其中说“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就是韦庄所见到的战争留下的创伤。《秦妇吟》一诗后来为他带来巨大的声望,为其赢得了“秦妇吟秀才”的称号,许多人家甚至在屏风上绣上《秦妇吟》的诗句。韦庄身处唐末,他的《秦妇吟》可以说是承继了“歌行体”的余脉,而他的词作名篇《女冠子》则开了“花间词派”的风气之先。左手《秦妇吟》,右手《女冠子》,唐代文学从诗到词的转换,在韦庄这里已经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我们曾在千古最美情诗系列里专门讲过这首《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我们当时就说,历来写女子闺情相思之情的那种名篇非常多,但很少有像韦庄这样,一上来居然是像日记一样,记载时间的两句话,“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我对这首词印象最为深刻,因为我自己也恰好出生在四月十七,当然还有一个是阴历,一个是阳历了,这只是一种文字上的巧合。我记得在情诗系列里分析这首词的时候,曾经说,说到下片的“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说到这个梦,一则是世人全然不知,“除却天别月,没人知”;一则又是世人尽知。而且因第一首的“空有梦相随”,第二首虽然是以男子记梦的状态,却同样写了一个绮丽缠绵的梦境,因此后人大多认为这两首《女冠子》其实是一个整体创作。
看来一定是有一件事发生在四月十七,而发生在去年四月十七的那一件事,应该就是韦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所以他才会有这样深情的《女冠子》。那么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五代别集》里记载说:“庄有美姬善文翰,高祖托以教宫人为词,强夺去,庄作‘谒金门’( 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天上嫦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伊书迹。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辞忆之。姬闻之不食而死。”原来韦庄有一心爱女子,同样擅长诗词的创作,蜀高祖王建托辞让她教宫中女子学写作,就霸占了她,韦庄因此作《谒金门》一词来怀念。后来这个女子在宫中听闻了韦庄的《谒金门》,绝食抗争,以死明志,完成了她和韦庄的一世情缘。
所以在乱世中的生命、在乱世中的爱情是多么无奈、多么伤感啊!多么沉痛的诀别,但韦庄却写得“最是词中胜景,语淡而悲,不堪多读。”王国维《人间词话》因此认为韦庄的词要高于温庭筠,“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也就是说韦庄的词是美在骨子里呀!想来之所以会美在骨子里,大概也是因为生命与爱情之痛,痛在骨髓吧?这就是韦庄,和他写《台城》一样,越是沉痛,却越是平静,唯有平静,才透出心中跨越千年的感伤、感怀和感慨。当然,平静中不是没有力量,像韦庄这样一个安静的人,心中有着别样的悲痛、别样的感慨,也有着别样的追寻、别样的坚持。
其实韦庄也是杜甫的粉丝,我经常去成都,去武侯祠,去杜甫草堂。今天杜甫草堂的遗址能够成为后人凭吊的重要的历史遗迹,其实还得益于韦庄。韦庄后来到蜀中任职,但是韦庄到蜀中之后,经“安史之乱”之后,杜甫草堂的遗迹早就不可寻了,但韦庄作为杜甫的粉丝,花了很大的功夫去寻找他偶像的遗迹,去考寻杜甫草堂的遗迹,后来终于给他考寻出来杜甫草堂的遗迹,然后他还花力气重建了杜甫草堂。所以他考寻、重建的杜甫草堂就成为后人瞻仰杜甫这位“诗圣”的重要遗迹了。
所以,在韦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种平静中的沉痛、平静中的哀伤、平静中的坚持,平静中的追寻。一切如静水深流,而诗词就是可以帮助我们回到内心深处,回到那个可以拥抱我们自己灵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