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早恋,只有初恋

俺最近有点乱,又是葛藤又是富士康又是章鱼保罗地转了一大圈,似乎俺是社区主事的,什么都管得着,以致新来的博友们都不知道俺到底是在哪行的,都以为俺是个山寨家了,俺用了好大的力气,才把自己拽回到老本行来:俺只是一名用自己有限的经济基础支撑的“成长110”公益援助的志愿者,做的是厌学、辍学、休学少年的温暖陪伴成长导航工作。

“成长110”公益援助整整6年了。在8000个厌学、辍学、休学的中学生成长经历中,一个核心问题促使我们做了三年的社会调查,这就是关于“早恋”的审视。

初二年级集中出现成长紊乱的最多,引爆紊乱的,就是“早恋”,老师追剿,父母扼杀,孩子不得不躺倒。而在我们对于“早恋”的追踪中却意外地发现:根本就没有所谓早恋,所发生的都是真实的初恋。这是一个让学校老师、家庭里的父母和社会舆论都无法接受的结论,但是,事实确实如此,性成熟这个敏感的区位催发了异性之间的依恋,无法否决的荷尔蒙导演了孩子们的情感演练。一位亿万富翁非礼了自家小保姆,诱惑了孩子幼儿园的小老师,与孩子母亲的闺密有染,所到之处猎艳无数。在儿子初三年级初恋开始的时候,他竟然扇了儿子几个大巴掌,我们能说他是恨铁不成钢吗?只能说父亲是只许自己放火不许儿子点灯。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真实的回顾自己情窦初开的那一瞬间,就不会对孩子们的仅仅是爱的童话的一次演练爆发愤怒了!

“没有早恋只有初恋”的结论经过了三年三十多所中学师生的辩论,最后,形成了系统的论证逻辑,并且指导了上千个少男少女顺利平和地度过了初恋的航船。

透彻地揭示初恋的本质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首先,要推倒“早恋”的定位概念。

针对早恋概念的七点质疑

 1)早恋为什么严禁而不能止?

早恋是当前各级各类中学中最为敏感的语汇,不但是学生频频突破的界限,也是老师严管的关卡,也就成为中学校园里的最烫手的山芋。

是学生素质问题?还是学校管理问题?抑或仅仅是评价系统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早恋这个词汇就合法吗?它的一口咬定一票否决的权威性能到底是谁赋予的?

2)早恋概念出自何方神圣之口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都没有早恋的影子,网络搜索,早恋也缺乏必要的研究门类,浏览铺天盖地的关乎早恋的文字,却除了少年的委屈、训导者的说教,寻找不到严肃论证的蛛丝马迹。

也许早恋只是某人脱口而出的虚妄之语,被流行捧起来,到处打着喷嚏,于是到处感染,成为一个中心词汇被广泛传播,其实它才是不合法不合理的存在的“问题少年”。

3)早恋的年龄界限在哪里?

我们曾经按照抑制早恋的观念和中学生讨论早恋问题,孩子们问:“老师,您的初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您能坦诚告诉我们吗?”“老师,你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初恋比较合适?”这两句就把我们噎着了。因为我们的初恋发生,一个在14岁,一个在15岁,女早于男。

初恋必须是身心硬件具备才会萌生,不能像入学征兵招聘一样地规定起点的年龄限度,到今天,早恋也没有明确的可以考核的年龄界限,纯粹是模糊概念。

4)早恋发生与道德品质有何关系?

许多学校把早恋的少年目为违犯法纪,还有的把早恋看做是流氓习气,将学生的道德品质打上问号。这是正常的吗?

5)早恋真正会影响学习吗?

少年早恋被发现之后,接受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是:这么早就开始恋爱,会影响学习,会影响前途。有的不听劝告,确实在升学考试的时候,果然名落孙山。到底是早恋真的影响学习,还是其他原因导致学习受到干扰?值得追究。

6)《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为什么不收录“早恋”?

作为汉语语汇的权威工具书,法定读本《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增补了3000多个流行词汇,把很多网络用语都收录进去了,但是惟独不见到处撒野逞能的“早恋”,它作为一个定性概念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

7)谁为早恋狙击后的紊乱买单?

早恋是个贬抑词汇,属于不正当行为,一旦萌芽,必然会遭受窥伺、盘查、究问、教训和围追堵截的打击,这些无疑是对少年自尊的亵渎,也必然会搅乱少年的心襟,导致成长的紊乱,那么谁来为紊乱买单呢?这份责任恐怕是被所有成年人忽略了的,难道会因为我们的无视,打击早恋后的紊乱就不存在了吗?在孩子的心灵前,我们能掩耳盗铃吗?

经过多年的追踪探索,综合自己和孩子的情感成长经历,综合对于成长蜕变的研究,我们已经对于少年的初恋有了清晰的认识。

1)   初恋是情感成长的核心动力;

2)   初恋萌芽在小学四年级十岁以上;

3)   初恋是萌发有利于促进少年的身心健康;

4)初恋是少年身心勃发的花朵;

5)初恋只是一次情感演习;

6)初恋是青春蜕变的隐形翅膀;

7)初恋是人生责任意识的起搏器;

8)初恋是人生最后的一支童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