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慈寺碑的故事

楷书是书法学习的必经之路,大文豪苏轼有这样一句话: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意思是说人要先学会站立,然后才能学会走路或奔跑,有了楷书作基础才能写好行书和草书。学习书法从什么样的楷书开始啊?说法很多使初学者无从选择。颜柳欧赵各有千秋,清代之后碑学大兴,使学习书法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事实上唐楷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为此人们多以北魏帖本与唐楷相结合,在破与立间进行突破。

等慈寺碑是一个很好的帖子,这个帖本的笔法有魏碑和唐楷各自的优点,是一个不错的书法范本。

每一个好的帖本都有一个好的故事,如《九成宫醴泉铭》奠定了欧阳询法书地位,这个帖本背后的故事是,贞观之夏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驾临九成宫,说这里就是隋之仁寿宫,此地的建筑如何如何,并在这里发现了醴泉的经过,太宗皇帝又说了些什么,魏征将此事写成文章,又叫欧阳询书丹立碑此此。又如玄秘塔碑,是为纪念当时的一位高僧大达法师,唐文宗为了表彰他,诏命建塔立碑,碑文由当时宰相裴休撰,大书法家柳公权书丹。

等慈寺碑后面的故事又是什么?

等慈寺与虎牢之战

虎牢关,又称汜水关,虎牢关因周穆王曾在此囚虎而得名,因避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之讳,亦称武牢关。是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这里山势险要,山岭交错,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天险自成。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王世充是隋东都洛阳守将,隋炀帝死后,于唐武德二年(619)四月称帝,国号郑,并侵占了李唐的很多地域。李渊为夺取中原,采取先郑后夏(窦建德称夏王)的方略,命李世民领军攻打洛阳,为了让窦建德保持中立,派人与夏示好。

王世充与唐军经过数月的战斗后,逼近洛阳城,王世充困守孤城,军心不稳,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先是观望想得渔蚌之利,后来感觉形势对自己不利,决定联合夏郑联合抗击唐军。

武德三年七月(620),窦建德大军助王,来势凶猛,攻陷管城(今郑州),并快速推进到牛口(今荥阳牛峪口)。为阻挡窦建德的西进救援,李世民亲率“玄甲军”3500人,迅速占据虎牢关,切断了窦与王的联系。

李世民以虎牢关之险与窦建德打消耗战,两军相持二十多天,并且截断窦军粮草,又在黄河北岸牧马,用已无粮草的假象诱窦军发动进攻。窦建德果然上当,在汜水东岸摆开二十余里阵势准备与唐军决战。李世民还是闭门不出,等到窦军疲惫时猝不及防地杀出,窦军大乱自相践踏者无数。

唐军乘胜追击30余里,《等慈寺碑》碑文写到此战的残酷,说:“陷坚挫猛,刮野扫地,喋血僵尸,填坑满谷。”此战“俘虏十余万,斩首三千级”,窦建德受伤逃匿于牛口渚被唐车俘获。

随后,洛阳的王世充被迫投降。虎牢关“一战擒双王”使李世民取得决定性胜利。

等慈寺碑过往今生

《等慈寺碑》,全称《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原碑立于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赵村东南的等慈寺,碑高4.7米,宽1.53米,碑首有“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9字篆额,全碑共32行,每行65字,碑文末有“颜师古撰”等字样。

此碑的缘起,是在唐武德四年(621),在这里发生一场关系唐王朝命运的战役,这就是虎牢之战。最终是李世民大败窦建德,夺取了胜利,从而奠定了唐政权统一中原的基础。贞观四年(630),李世民诏令“于克敌之地,普建道场,情均彼我,恩治同异”始建等慈寺,立等慈寺碑,以安阵亡将士的灵魂。

等慈寺碑,见于宋代金石著录。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说:

唐颜师古等慈寺碑〈贞观二年〉

右《等慈寺碑》,颜师古撰。其寺在郑州汜水,唐太宗破王世充、窦建德,乃于其战处建寺,云为阵亡士荐福。唐初用兵破贼处多,大抵皆造寺。自古创业之君,其英雄智略,有非常人可及者矣。至其卓然信道而知义,则非积学诚明之士不能到也。太宗英雄智识,不世之主,而牵惑习俗之弊,犹崇信浮图,岂以其言浩博无穷,而好尽物理为可喜邪?盖自古文奸言以惑听者,虽聪明之主或不能免也。惟其可喜,乃能惑人。故余于本纪讥其牵于多爱者,谓此也。治平元年清明后一日书。

清代赵星五《重修等慈寺碑记》记载,清光绪年间还经过一次大规模的修葺;1944年在日军的炮火中,只留下了两通唐碑。1958年在大跃进炼钢铁时,当地有人认为碑石中含有铁质,将两通唐碑砸碎炼钢;2008年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偶得残石四块,后保存于郑州市博物馆中。

等慈寺与颜师古

等慈寺碑文的撰写者是颜师古。

颜师古(581-645),名籀,字师古,以字行。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颜氏家训》作者、名儒颜之推之孙,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之祖;隋唐时期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官至秘书监、弘文馆学士,唐贞观中与魏征等撰修《隋书》。著有《汉书注》《匡谬正俗》《安兴贵家传》《大业拾遗》《正会图》《吴兴集》《庐陵集》等。贞观十九年(645),颜师古随从唐太宗征辽东,途中病故,终年六十五岁,谥曰“戴”。葬于长安咸宁县南二十里,即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颜师古于隋文帝时曾任安养县尉。隋朝末年,被授予朝散大夫之职。唐朝建立后,以中书舍人专掌机密。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子。累官秘书监、弘文馆学士。贞观十九年(645年),颜师古随从太宗征辽东,途中病故,年六十五。谥号“戴”。

颜师古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还是研究《汉书》的专家,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

颜师古工书,然书迹无传,故认为颜师古所撰《等慈寺碑》为其所书。在法国所藏敦煌遗书《老子道德經卷》,为颜师古所书。

历代对等慈寺碑十分重视,早在宋代时,赵明诚《金石录》就有收录,说:唐等慈寺碑,颜师古撰,正书,无姓名,已上三碑,据唐史贞观三年立。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二记载:“等慈寺。在县东七里。唐师旣破建德,有诏:于战所起寺立碑,以纪功焉。”又记:“牛口渚。在县北,与板渚迤逦相接。唐初,窦建德率众十万自板渚结阵。南属鹊山,以临汜水。太宗率轻骑击之,大溃。建德窜入牛口渚,将军白士让生获之。先是童谣云:豆入牛口,势不得久。果败此。”南宋郑樵撰《通志》,以及陈思所撰《宝刻丛编》都照录了赵明诚《金石录》和欧阳修的说法,由此可见,宋代的人并重视此碑的书法,而是把碑作为历史资料对待。

明代正统十年(1445)袁轼认为:等慈寺碑文观之,则知唐兴由于据虎牢之险,然非惟唐,昔虢叔恃险,晋悼扼险,汉高塞险,蜀兵守险,变皆经兹。仰惟圣朝,开万世之太平,旬改古崤,盖原通函谷名焉。尔瞻袁轼,承乏儒林,以诸生丐诗,纪关于沿革,漫赋一选,敬勒诸碑阴云。”又《中州金石记》说:“等慈寺碑贞观二年立,太宗破王世充窦建德,乃于战处建寺,为阵亡将士兵荐福,文中称王世充为王充,因讳去一字耳。”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指出等慈寺碑文中有许多字是北朝写法。

真正从书法角度重视起来是清代碑学大兴之后,

清代书法大家王澍说等慈寺碑:“书法工绝,上援丁道护,下开徐李海,腆润跌宕,致有杰思。”

晚清学者杨守敬在《激素飞清阁评碑记》中说:《等慈寺碑》之书法“结构全法魏人,而姿态横生,劲利异常,无一弱笔,堪与欧虞抗行”。

又有人评说:“其字既有匀净精劲之风采,又得茂密雄健之精神,结体于精妙外见姿势,下笔峻利而又沉稳,故为唐楷中之杰出者。”故有人认为:习楷从此入手,既可上溯隋、陈、北魏之隽雅,又可下得中,晚唐之婉丽。

当代书法家欧阳中石说:学习等慈寺碑,“无论再学魏碑或成熟的唐楷,还是转学行书,都非常方便,有左右逢源之妙”评价很高。

细观等慈寺帖本,法取北魏,结体横平扁宽,用笔雄健,行笔便捷,自然朴拙,端正而灵动,严谨而舒展。呈北魏碑刻之法意,开初唐书坛一代新风。

(0)

相关推荐

  • 3500人对阵10万,李世民为什么要冒险打这一仗?给我们哪些启发?

    古代能征善战的帝王为数不少,而唐太宗李世民当属其中的佼佼者.唐朝自太原起兵直至最终定鼎天下,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居功至伟.其他人难以搞定的硬仗,只要李世民率军杀到,往往就马到功成.后世也对李世民的军事 ...

  • 唐楷《等慈寺碑》集字古诗《等慈寺碑》由唐...

    唐楷<等慈寺碑>集字古诗 <等慈寺碑>由唐颜师古撰文,碑文书法规整俊秀但不靡丽浮华,有规矩而不僵化,笔画流畅而不轻飘油滑,既有北碑遗意又初具唐楷风范,保持着隋碑的基本特色,结构 ...

  • |唐·等慈寺碑|

    |唐&#183;等慈寺碑|

  • 颜师古书法初唐名碑《等慈寺碑》书法碑帖书法欣赏

    颜师古书法欣赏初唐名碑<旧拓等慈寺碑>,书法照片72张. 唐太宗诏命七碑之一的初唐之名碑<等慈寺碑>,全称<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此碑原立河南省汜水县(今河南省荥阳 ...

  • 02500 书帖 唐楷范本 等慈寺碑集字古诗

    唐楷范本<等慈寺碑集字古诗>,2013年语文出版社,楷书字帖图片17张. <等慈寺碑>由唐颜师古撰文,碑文书法规整俊秀但不靡丽浮华,有规矩而不僵化,笔画流畅而不轻飘油滑,既有北 ...

  • 唐 等慈寺碑

    唐 等慈寺碑

  • 实用书法之范本《等慈寺碑》

    全称<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唐颜师古撰文.无书人姓名,可能是其自书,无立碑年月.宋代赵明诚<金石录>认为碑成于唐贞观二年(628年),清王昶<金石萃编>认为成于贞观 ...

  • 唐楷《等慈寺碑》集字古诗欣赏

    <等慈寺碑>全称<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唐颜师古撰文.无书人姓名,可能是其自书,无立碑年月.碑文书法规整俊秀但不靡丽浮华,有规矩而不僵化,笔画流畅而不轻飘油滑,既有北碑遗意又初 ...

  • 《等慈寺碑集字古诗》

    <等慈寺碑>由唐颜师古撰文,碑文书法规整俊秀但不靡丽浮华,有规矩而不僵化,笔画流畅而不轻飘油滑,既有北碑遗意又初具唐楷风范,保持着隋碑的基本特色,结构严谨,行笔健劲,剥蚀极少,可为实用书法 ...

  • 经典碑帖:大唐名碑《等慈寺碑》

    <等慈寺碑>是唐太宗贞观年间诏命所立七碑之一,至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是一通十分珍贵的大唐名碑.此碑原立于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原汜水县治所在地)东北塬等慈寺西山墙外,与唐高宗李治撰文并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