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纲常典范,全球华人道德标杆
关公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优秀文化代表,忠义精神的文化象征。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被儒释道三教共尊,朝廷民间共仰,百行百业齐加尊崇的历史英雄人物,只有关公。关公文化,融透着儒家文化的道德精义,浸润着佛道文化的思想精华,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推崇的价值理念。
关帝庙有副对联云:“三教尽皈依,仰聪明正直,心似日悬天上朗;九流享隆祀,祝英灵昭格,神如水在地中行。”
在中华民众眼中,关帝浩然正气充塞宇宙,忠义精神万古长存,高风亮节等同日月,神威赫赫如影随形。百姓尊崇关公,不敢直呼其名,既敬且畏,亲切地称关公为“关老爷”,“恩主公”,“圣帝祖”等。
历史以来,关帝护国佑民,圣迹尤著。无论兵事、农事、出行、科考、商贸、治病、除疫、驱邪,乃至婚丧嫁娶、卜问前程等等,信众无所不求,关帝也是有感辄通,有求必应。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文集》中说,中国民间信仰最为浓厚的三尊神明:佛道中惟观自在(观音菩萨),仙道中惟纯阳子(吕洞宾),神道中惟伏魔帝(关圣帝君),“此三圣愿力宏大,欲普渡三千世界,拔尽一切苦恼,以是故祥云宝马,常杂处人间,与人最近。而关圣者,为人捍患御灾,灵迹尤著,所以樵夫牧竖、婴儿妇女,无不知其名,颂其德,奉其祠庙,福则祈之,患难则呼之。何以故?威灵之入于耳者久,功德之入于心者深也。”
自宋元明清至今一千多年时光里,关公崇拜、关公信仰早已融入中华民众的内心,成为中华民俗信仰中的中坚信仰。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曾对关帝在华人社会具有如此尊崇地位做过一番解析:“……圣帝,忠孝节烈,得统春秋,索王素臣,心源独绍,自孔孟而后,扶名教而植纲常者,赖有圣帝也。……今四海之内,奉圣帝之像,敬事不衰者,比户皆然也。此无异故,盖以圣帝大义匡时,由古之圣人也。其楷模百代,则人之师表也。其能佑庇人而切其感慕,则又不啻其祖先也。是以尊之至、重之至也。”
国学大师南怀瑾在《武圣关壮缪遗迹图志》序言中云:“关公之志节神采,及其进退权宜之际,情至义尽,从容不迫,固深得于《春秋》大义之旨。《易》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此诚万古纲常之典范,美哉其人是之足以谓之神也!”
关帝,忠孝节烈,智勇双全,勇冠三军,却又熟读春秋,深明春秋义理,文韬武略,忠肝义胆,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风范,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顶礼膜拜。无论德、才、智、勇,关帝都是古往今来英雄的榜样,道德的楷模。
关帝“志兴汉室、护国保民”的理想信念、“清清白白、有始有终”的人格情操,“忠不顾死、义不负心”的道德践行,“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的处事态度,“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的气节风骨,都为中华民族树立了难以逾越的道德标杆和人格典范。
凝聚在关公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关公精神引导国民道德回归,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民族之林所具有的国家文化道德精神资源。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关公文化承载着全社会成员共同认同的道德标准和核心价值观,承载着华人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往。
历经一千八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关公文化、关公崇拜、关公信仰已经成为海内外华人社会共同的精神家园,成为凝聚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核心价值观和精神图腾。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