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的绿釉瓷器
绿釉是以铜为着色剂,铅化合物作基本助熔剂的低温粗。宋代定窑所烧造的绿釉被后世称“绿定”,为名贵品种。
宣德孔雀绿釉大多是在白釉上覆釉二次烧成,釉面不易脱落,色泽明快,光泽度不太强烈。宣德创烧了瓜皮绿釉,呈鲜嫩绿色,青翠如瓜皮而名。釉面细腻,釉上有密集的气泡。传世品甚为罕见。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几乎没有绿釉器。
成化开始烧造单一的孔雀绿釉。烧造方法为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极易剥落。
弘治孔雀绿釉较永乐、宣德时颜色略浅。
正德孔雀绿釉呈色为历代之冠,釉色鲜艳异常,光亮青翠,釉层较薄,施釉匀净,代表了明代孔雀绿釉的最高成就。
嘉靖孔雀绿釉色泽较为鲜艳,但施釉不及正德匀净,其胎体较薄,多在涩胎上挂釉。除素面器外,也有描金或暗刻纹饰器物。
晚明绿釉器极少,釉层较厚,工艺欠精。
清代早期不见有绿釉器物,康熙孔雀绿釉产量及质量均较明代更胜一筹,由于釉层厚薄不同,呈色也深浅不一,厚者浓重而葱翠,薄者色淡而鲜艳。釉面有细碎的开片。垂流积釉处呈现透明的玻璃体。由于孔雀绿釉多直接施在素胎上,所以胎釉结合不牢,釉面常常发生剥落,
康熙朝绿釉的最大成就是创烧了郎窑绿釉。郎窑绿釉实为郎窑红釉的窑变品种,釉层凝厚,有玻璃光泽,有的呈色浅翠,有的微绿而泛五色光,器身布满细碎开片,故又有“绿即窑”之称。比郎窑红更为名贵。
雍正孔雀绿釉的色泽较康熙时略深,施釉较厚,釉面玻璃感强,雍正时创烧的松石绿釉器物虽然器物不多,但色彩丰富,打破了清代低温绿釉以孔雀绿、瓜皮绿釉为主流的格局。
乾隆孔雀绿釉呈色较康、雍时明艳;施釉较薄,釉面光泽感强,釉面开有细小纹片,胎体不如康、雍时细密沉重,乾隆时松石绿釉十分流行,呈色青绿,亦有呈色稍浅微闪黄的器物。釉面滋润,釉层较薄。除素面器外,有镂空器物。
嘉庆孔雀绿釉器物较少,釉色不纯正,不及乾隆艳丽,施釉不匀,特别是垂流釉现象明显。
道光朝孔雀绿釉传世品甚罕,而松石绿釉虽不及乾隆时盛行,却也呈色稳定,色泽青翠泛蓝,施釉较为匀净。
咸丰朝绿釉器物较少,其色泽及烧造工艺类同于前朝,但绿釉器物上采用堆贴纹饰的手法较为新颖别致。
同治绿釉器物亦不多见,以秋葵绿釉刻花器物较为精致。而民窑湖绿器物,釉色浅淡,绿中闪黄,釉质粗糙,施釉不匀,釉下有明显的气泡,烧造工艺不高。
光绪绿釉器物在晚清享有盛誉,孔雀绿、瓜皮绿,松石绿均有传世品,多以堆花、刻花、镂雕花作为装饰。松石绿釉深沉饱满,施釉较匀,釉色亦较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