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报告2020】王洁教授:肺癌免疫治疗内科领域面面观(4)——免疫治疗尚未发挥最大威力 精准治疗有望进一步挖潜
导语:免疫治疗的抗癌效果,史无前例,但并非人人适用,且个体的最佳用药方案不尽相同,或单药或联合。如何让肺癌免疫治疗实现精准打击和发挥最大威力,这就需要生物标志物来帮忙。优医迈特别邀请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王洁教授,就“肺癌免疫治疗内科领域面面观”这一话题展开系列讨论。本期为第4篇内容——免疫治疗尚未发挥最大威力 精准治疗有望进一步挖潜。本话题到此全部结束。
(目前),免疫治疗的精准化的程度还远远不够,还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在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里边,研究的最多相对也是最成熟的,就是PD-L1的表达。
我们刚刚也谈到,在ESMO上(公布的)的KEYNOTE-024研究和EMPOWER-Lung 1研究,可以看到PD-L1表达大于等于50%的这种高表达人群,免疫治疗单药就能完胜化疗,不需要去再去联合其他治疗,也不需要去化疗,患者就会得到非常好的(长期生存),三分之一的患者能够生存五年,五年生存率能够达到百分之三十二。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但是,一些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比如KEYNOTE-189研究,是化疗跟PD-1抑制剂联合跟单纯化疗做比较,可以看到(联合治疗)的PFS和OS的阳性结果比化疗好。但是去做探索的时候,没有看到PD-1表达跟它有关系。这提示PD-1表达这个指标不是不重要,而是因为单药(治疗)时,高表达可能能够指导临床的患者选择,但是在联合治疗里边高表达就显得不那么重要,这中间可能有化疗的很多因素在里边。
TMB也是如此。单药治疗时,从一些大的回顾性数据里可以看到,TMB High的患者免疫治疗单药效果比低的患者好,但是在联合治疗里面看不到这样的一个趋势。
这提示联合治疗的探索,应该要从建立(疗效预测)体系开始,就是说不是一个标志(物)可能就能指导(治疗),预测联合治疗的疗效,应该是多个因素,涵盖了肿瘤因素和微环境因素。
今年的ESMO上,有一些研究在做蛮有意思的探寻,比如有个研究去看一百个病人的(PD-1阳性)淋巴细胞的定量,包括我们团队也在做,考察组织里边或血液里边共有的PD-1阳性的CD8 T淋巴细胞,共有的克隆越高,意味着他更能从免疫治疗中受益。这个指标反映的就是微环境PD-L1的表达,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未来,可能要把这些因素整合起来,包括PD-L1、TMB、免疫组库、细胞因子,才能更好地去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尤其是预测联合治疗里面的免疫治疗的疗效。
王洁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协和医大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
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2020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得者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
CSCO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候选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