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战:揭竿大泽乡(5)灭“胡”运动

秦始皇看到了这本天书后,对于“亡秦者胡”的这个指向,马上联想到了一个邻居。

北边的匈奴。

最早,中原人民将四个方向的少数民族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他秦国自己过去就是西戎,齐国就是东夷,楚国就是南蛮,北边的游牧民族就是北狄。

如今除了北狄,西戎把东夷南蛮外加中神通全灭了,“胡”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成为了秦国的心腹大患。

后世常拿卢生找到的这本书说秦始皇算错了一招,他以为他的大秦江山是亡于胡人之手,没想到是亡于胡亥手中。

但实际上,这样的说法有些牵强。

首先秦并不是在胡亥手下灭亡的,而是终止在了子婴的手上。其次,子婴投降的是刘邦,杀他的是项羽,所以秦亡跟这个“胡”其实没什么关系。

不过卢生这个人,却很有水平。

当时秦没有消灭的势力,只有北边的匈奴了,他“找到”的这个“仙书”,方向指的很对。

无论怎样,秦始皇动了将匈奴打跑的心思,并雷厉风行的进行了实践。

最终就是这个决策,把秦国拉入了“越南战争的泥潭”。

因为,匈奴不是你想打,想打就能打。

对于游牧民族,后世其实有很多低成本的应对办法,比如和亲,也就是送女人和慰问品;比如互市,也就是搞贸易你拿牛马换日用品;比如说岁币,也就是赏你零花钱。

游牧民族之所以会总来骚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很多东西他们造不出来,但又都是生活必须品,没有铁锅我们的手把肉怎么做?

做不出来就只能抢。

人家的犯罪成本还比较低,进了村抢你一通就跑,你还追不上。

但即便如此,在这个时代(汉初匈奴有点小例外,届时会探讨),游牧民族的破坏性也就仅限于此了。

因为马镫还没发明出来,马的冲击波威力还使不出来,对于游牧民族其实直到三国时代,中原政权打他们的最大问题也不是打不过,而是打不起。

比如哪怕南匈奴后来因为刘秀的好政策一百多年后发展到了并州大部貌似挺牛,还是被曹操先生随便安排的节奏。

直到南北朝马镫全都配齐了,骑兵军团对于步兵方阵的碾压效果才真正出现,那时才是真的打不过了。

不过就算打中原此时随便打,但你那的部落文明还处于原始时代,人数又少的可怜,对于中原如此庞大体量的统治技巧也是经历了两晋南北近四百年的摸索才逐渐成型的。

所以说,游牧民族的基因突变,是两晋这个关键年份才开始的。

现在的匈奴对于中原来讲,其实更形象的说法就是一个黑帮飞车党。

一个飞车党会颠覆政权吗?

不会,他还没那能水,他就是一群大绿豆蝇嗡嗡嗡的恶心你。

对于游牧民族的恶心人问题,像和亲,互市,岁币这些做法,都是在用一种非常本质的方法来缓和矛盾。

把你最需要的东西给你,你还打什么劲呢?毕竟抢又不是真的那么轻松,历朝历代的中国北方边防军都不是吃素的,长城又始终建在易守难攻的地方,突破了还不好出去,再把命弄丢了。

所以说此时对待游牧民族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必要上升到这种高度。

不过后世发明的诸多成本做法也是在摸索了成百上千年后得出的智慧结晶,当时的秦始皇选择了拿拳头说话,也不能怪他,毕竟人在逮谁灭谁后就会产生一种谁都能灭的“谈笑间灰飞烟灭”的强大自信,六国我都搞死了,你个小小的蛮夷算什么!

但他毕竟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几十年后又带坏了另一个迷之自信的男人。

都是自认为的千古一帝,你能打跑我就打不跑?

不光要打跑,打残是不够的,打死才是必须的!

在下定决心扫平匈奴后,在公元前215年这一年,秦始皇开始了亲自巡边,从碣石,沿着北方的这一线从渔阳,代郡,雁门直到上郡然后回到咸阳。

在观察了北方的防务情况后,专业解题高手嬴政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案。

四拳出击,打跑胡人。

第一拳,开筑“秦直道”,自咸阳直通北边边境的一条专用车道,利于运输军粮给养。

第二拳,派出大军,将匈奴打跑。

第三拳,修复原有的秦,赵,燕三家的长城。

第四拳,迁移内陆的居民去定居边境。

这四条,从解题的角度来说,绝对是正解。

从开拓市场(修直道、打匈奴),到筑护城河(修长城),再到稳定吞下的既得利益(移民戍边),嬴政作为攻灭六国的总设计师,这一套方案的设定也是轻车熟路,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北方的情况和别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什么情况不一样呢?

还是成本问题。

秦灭六国时,吞并的六国土地,你打下来之后,没有多长时间,只要政策一稳定,老百姓们心一踏下来,很快他就能自给自足,不再成为中央的包袱。

灭六国的大军所到之处,沿途还能获得一定程度的给养,这就很大程度上的减少了千里运粮的成本损耗。

每个地方的粮食基地负责运送200里的粮食和遥远的千里之外运送1000里的粮食,他的成本可不简简单单的是差五倍的概念。

走得越远,运粮的成本就会成几何倍数的增加。

据史书记载,秦攻匈奴,调用的是全天下的资源去运粮,从山东往西北运粮,每三十钟仅仅能运到一石,成本达到了可怕的二百倍!

而且距离上的几何增长还不算完,还有运输的成本。

陆运和水运的成本自古就是差别巨大的。

比如说秦始皇灭六国时设的总枢纽,敖仓。

全国的所有粮食都可以经那老些条河在此汇集,然后再根据所需,走那老些条水路送过去。

这什么概念?

这又是什么概念。

狡猾狡猾的王翦老先生敢打六十万的仗,不是没有道理的。

再看看你灭匈奴的路线图呢?

这片大高原啊,发展到今天,自咸阳往北走也就那一条干道,赫然还能看到我党的革命圣地。

知道为啥能成为圣地了吧。

你可能会问,右边的黄河也是水路啊!你咋不逆流而上呢?

那可是黄河西线。

这是我们的母亲脾气最暴躁的一段。

所以说,这一战,你的物流成本很艰难。

不仅如此,刚刚我们说的,秦灭六国时,所到之处的当地还能划拉点给养,就地解决些问题,但这次你就别指望了。

都说陕北好风光哇。

所以说,这仗你只要决定打,就基本上是一场把国家榨干的大赌局。

不过好在,秦始皇是知道成本高的,所以他要修一条高速公路。

秦直道现场

按理说应该将高速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做好后,再进行征伐,但秦始皇根本没有等!

就在公元前215年,他派出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去扫平匈奴。

后来的南起陕西林光宫,北至今内蒙古包头九原郡的一条南北长达700多公里秦直道,实际是在三年后才修的。

也就是说,这条世界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并没有在这次战争中帮上什么忙,这次军事行动的成本也达到了天价。

倾全国之力。

大炮打蚊子。

我们再往深想一想,为什么秦始皇要在三年后才修高速呢?

因为这三十万打狼的出去后,需要全国好几百万人输血,这帮人打完狼后还没完,是要驻军哒,当地又是养不起你这么老些小伙子哒!每年还得好几百万人不断的输血,在此基础上,再腾出来人手,才能修这条高速公路。

这一掰开揉碎,我们就能知道,很多时候,大方向已经错了,领导再一拍脑门,将会造成多么大的人间惨剧。

不过蒙恬不负众望,将河套地区的匈奴全部扫荡肃清,匈奴震于秦国兵威,向北方远遁。

幸亏打跑了,全国人民谢谢蒙大将军。

在收复河套地区,恢复往昔秦,赵北方旧疆的同时,秦始皇打出了第三拳和第四拳,修长城和移民戍边。

在这里要为大家澄清的是,万里长城并非全部是秦朝修建的,在秦始皇修复之前,战国中的秦赵燕三国均建有防患边患的长城,秦始皇的主要工程是新建西北方的长城,以及将过去三国的长城进行修复和串联。

本来这个万里的世界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所无法绕过去的一个话题,它的意义同样是重要且深远的,并非传统说法中一个莫名其妙的摆设。

有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面有这么一段剧情。

并非如此啊!

本章由于秦始皇这位爷的大事件太多了,都在一章引爆的话骨架就散了,所长城话题留在引出刘彻时再细谈。

提前剧透下,长城很重要!

修长城和戍边移民,每一项同样是无底洞般的耗资巨大。

这都是要老百姓买单的!

与此同时,在驱逐“北胡”后,完事了吗?

没有!

还有“南胡”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