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谍报工作是成功的基础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十一年 前196年
上之击陈豨也,征兵于梁;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上怒,使人让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
梁太仆得罪,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遂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
【译文】刘邦的攻打陈豨时,到梁国征兵;彭越称病,派将领率兵到邯郸。皇上发怒,派人责备彭越。梁王恐惧,想亲自去道歉。他的部将扈辄说:“大王一开始不去,等到责备了才去,去就被扣留了。不如顺势发兵反叛。“魏王不听。
梁太仆得罪,逃到刘邦处,告梁王与扈辄谋反。皇上便派人突袭彭越,梁王没有察觉,于是囚禁彭越于洛阳。有关部门经过审查后,向刘邦汇报:“彭越反形已具,请求依法论处”,皇上赦免他为平民,流放到蜀郡青衣县(今四川雅安市名山县一带)。
【解析】这一年,陈豨造反,韩信、彭越纷纷称病观望,让人浮想连篇,真的都病得那么巧吗?
上篇写到韩信造反,恐怕彭越也卷入了这件事。如果彭越真的参与了韩信的计划,他的动作就很暧昧了,是标准的两面下注,谁赢帮谁。
一方面派将领带兵支援刘邦,另一方面自己在梁国称病,按兵不动;如果刘邦在战场占上风,彭越则按兵不动;一旦刘邦战场失利;则在家称病的彭越就可以见机行事,趁机呼应韩信陈豨。这就是能进能退的智慧了。
可惜再狡猾的狐狸,也玩不过好猎手,彭越的心思被刘邦看穿了,因此不断的召他觐见。
这一年,刘邦刚好六十岁,垂垂老矣,不能把这些心怀鬼胎的诸侯王,留给子孙处理。异姓王个个都是尸山血海里拼杀出来的,长于深宫之内、妇人之手的刘盈,不是他们的对手;所以,与其说诸侯王造反,不如说是刘邦把他们一个个逼反,因为刘邦要带走他们,为了刘家江山千秋万代,不给后世添麻烦。刘邦也是一生劳碌的命,六十岁还在平叛的路上。
注意一个现象,韩信谋反,舍人得罪,舍人弟告变于吕后;彭越谋反,梁太仆得罪,亡走汉;英布谋反,中大夫贲赫得罪,告变。真的这么巧吗?这些诸侯怎么了?个个保密意识这么差?次次都泄露信息?
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比如说,要是这些人都是刘邦安排在诸侯王身边的高级眼线呢?这些眼线为什么早不获罪晚不或罪,偏偏在诸侯王造反的时候获罪?是因为传递情报暴露了身份?还是获取到准确的谋反情报以后,汉廷单方面宣布这些人获罪于诸侯王,借以掩饰他们间谍的身份?
无论如何,刘邦总不能说,谋反的消息是自己安插的眼线带回来的吧?真相已经无法搞清楚了,但不管怎样,从古至今,靠得住的间谍、快人一步的情报,永远是取得致胜的基础。
毛主席《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
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
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
不管是战场、商场还是职场,了解和搜集更多情报是取得成功的基础,没有情报体系的人获取不到足够信息,获取不到足够信息就没有足够的分析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再牛的战略家也做不出准确的判断。
就好比一个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赶路的人,如果没有手电筒,根本没办法走路,因为没有视野,一步不慎就会掉到坑里。
而情报真真假假,如何去伪存真,保证情报的准确性,最终从海量的情报中找出符和真实情况相符的信息,并加以分析,根据所得信息调整布置,做出恰当的回应,这才是决胜的关键。
刘邦之所以被毛主席称为封建帝王里最厉害的一个,长于用间就是他能这么厉害的基础。没有情报,任你再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以发挥出来,比如说,咱们前几篇文章写到的《韩信是怎么失败的》一文里,韩信之所以能够被萧何骗进宫,斩于长乐钟室,就是因为他的情报系统不行,获取情报、传递情报效率太低,导致韩信没有及时的获取到陈豨在战场上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