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元神一朝失,我辈中医何处寻

传承并辉煌了数千年的中医,在近一百年的时光却逐渐式微,中医的灵活机变如今只剩下机械刻板的条条框框,作为中医后学,五年的本科毕业之后却不会治病,每思及此,不禁自问:难道我学了个假中医?

当我看到《爱情公寓》里的律师张伟说:“小弟出道一共打过三场官司,第一个死刑,我做无罪辩护,可惜败诉了;第二个起诉有期徒刑,我做减刑辩护,可惜也败诉了;第三个案子,原告要求我方赔偿二百万……这个没败诉,在我的据理力争下,法院重审了,罚款全免,改判我方二十年有期徒刑。”看到这一情节,我曾自嘲说:小弟出道一共看过三个病,第一个感冒,可惜治坏了;第二个咳嗽,可惜也治坏了;第三个头痛,这个没有治坏,在我的努力之下,我成功将疼痛的位置转移了。此虽为一时玩笑,却为现在非常普遍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这是绝大多数中医人来自内心深处的呐喊和质问。我们不妨为现代中医望闻问切一番,机械刻板,双目无神,疲倦乏力,非失神而何?完整健全的中医和我们人一样,形神兼备,具体而言,中医的形神包括易、道、象、数、术、方和药。那么哪些是中医的神哪些是中医的形呢?自新文化运动的一百年以来,中医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天人相应等等被批为糟粕,于是很多人高举“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大旗,大肆对中医进行阉割,中医的“易、道、象、数”被划为玄之又玄的东西而将之束之高阁。至此,中医的生命力逐渐萎靡,中医失去的元神究竟是哪些也逐渐清晰。

当我们学习的中医是一个失去元神的中医,只剩下“术、方、药”这些形的东西,那么我们研究学习中医也就在跑偏的道路上越来越远。我曾与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交流,她是研究药理学的,我问:逆最近在研究什么?答曰:炙黄芪与生黄芪谁的补气效果更好。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她补充说:就是研究炙黄芪和生黄芪的有效成分的含量多少对补气效果的影响。我接着不识时务的问了一句:这个中医古籍写的清清楚楚,你研究这个对现代临床有什么更深刻的指导意义么?答:没有,课题而已。我能明显的感觉到朋友想杀了我的心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也许是最好的解释。我突然觉得,当对某一事物观察得越微观的时候,我们离真相越远,这无异于盲人摸象,抱着大腿就以为这是大象的全部了,当然这样的看法不是对所有的研究具有普适性。

那么古人是如何研究重要的呢?格物致知,取类比象。研究层次一下子从药的层次提升到了象的层次。比如《本经疏证》研究丹砂:“丹砂则取其质与气与色为用者也。质之刚是阳,内舍汞则阴;气之寒是阴,色纯赤则阳。故其义为阳抱阴,阴承阳,禀自先天,不假作为。人之有生已前,两精相抟即有神,神依于精乃有气,有气而后有生,有生而后知识具以成其魂,鉴别昭以成其魄,故凡精神失所养,则魂魄遂不安,欲养之安之,则舍阴阳紧相抱持,密相承接之丹沙而谁取矣。”若是今人研究必言丹砂成分中含有汞,剧毒等等言语,于是临证之时,遇需用丹砂之处,必思及丹砂含的汞,乃虎狼之药,虽当用而不敢用,于是只能从其形而失其神。

由于我们过于的去关注形而忽略了神,于是在临证的时候往往容易只关注我们看到的症状,而症状背后的东西却忽略,明显本末倒置了嘛。一但只注重看得见的形,而放弃我们看不见的神,那么我们临证的时候就很容易见咳止咳,见风治风。比如说看到一个皮肤瘙痒的人,这是风象,所以很多人脑子里第一想法:祛风。这样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容易反复。若是我们去探求调控我们看见的这个风象背后的神则会发现,引发风象的原因很多,血虚生风、血热生风、热极生风,土虚木摇等等这些内在原因,以及外邪来犯的外在原因,然后再根据不同的“风神”去治理,则难以不见效。

道,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看不见的东西,更容易被忽略。加之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人心浮动,自然很少有人愿意潜心去研究这个“玄之又玄”的道。何为道?《清静经》言:“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周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者,一也。”那么到底何为道?老子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即道这个东西是说不出来的,能说出来的就不是道了,所以,道需要的是悟,正如《清静经》所言:“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那么道这个东西是不是就高不可攀了呢?也不全然,若能格物致知,则处处留心皆悟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换句话说,人也法于天,法于道,法于自然,也就是说对于医者,研究天人相应是我们接近道的一条捷径,是我们找回中医失落的元神的途径。而五运六气则是天人相应最完美的体现,同时五运六气也是中医的标准化。那么五运六气是如何去完美体现天人相应的呢?经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藏为心……”(《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以及“……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由此观之,《黄帝内经》无处不体现着天人相应的思想。为了把天人相应讲得更加清楚明白,师父常用手机来做比喻,一部手机,当装上上SIM卡激活之后,它的生命才正式开始,基站发出信号,经过卫星接受,传递给SIM卡,然后手机的各种功能才能正常使用。人也一样,当我们从母体脱离那一刻开始,人的生命才真正开始,只不过人是自带SIM卡,出生那一刻自动激活,与宇宙发生联系,宇宙发出信号,人体的经络去感应并接收,风的信号由厥阴肝经接收并传递给肝;火的信号由少阴经接受并传递给心……依此类推。那么发出信号的宇宙就是人体生命活动运作的“基站”,也就是“气立”;经络就是沟通人体与宇宙的“卫星”和“SIM卡”;五脏六腑则为人的“芯片”,也就是“神机”。正如岐伯所言:“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由此观之,五运六气所研究的就是天人相应,是最接近道的。所以李阳波说五运六气是中医皇冠上的明珠是对五运六气最中肯的定位。

时至今日,五运六气因古今政见不同而蒙尘百年!中医的易道象数束之高阁,中医的元神亦已失落百年!百年之期,此时不去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更待何时?


冯门中医工作室师训:慧心治病,良心做人,疗效至上,医德永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