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人之书,通人之量,他是这样的沈曾植

展览时间

2021年5月21日-5月28日

展览地点

浙江图书馆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曙光路73号)

活动回顾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5月21日,“通人之书—沈曾植遗墨展”于浙江图书馆开幕。此次展览以手稿为主,共计约六十件,大多为首次面世,内容涵盖诗词文稿、书信手札、金石题跋、研究笔记等,也有一些为习字手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这些手稿,可以看到沈氏学问涉猎之广博与精深。虽不能全面体现沈氏学问,但却足以管中窥豹,使我们见字如面,感受一代大儒的浩然风度,也是研究沈氏平生的绝佳资料。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开展当日,同步举行“以学养书与日常书写—沈曾植书法艺术研讨会”,邀请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沈曾植生平、学术、政治与书艺展开探讨,分享近年来沈曾植研究新成果。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关于沈曾植

沈曾植(1850-1922)

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

其祖父沈维鐈,进士出身,五任学政,官至工部左侍郎,人称“小湖先生”,尚有用之学,一生校刊之书颇多,著有《补读书斋遗稿十卷》。曾国藩是他的学生,曾为其作行状。其父沈宗涵,官至工部都水司员外郎。沈曾植兄弟四人,姐妹二人,他居第四,故又称“四先生”。在他两岁时,祖父逝世;八岁时,父亲逝世。自此家道衰落,而读书之志,未尝一日废过,从小跟著母亲及长兄沈曾棨诵读唐诗。尽管困难,他母亲还是请来孙春洲、周克生、王楚香、俞幼珊、高儁生、秦皖卿、阮际生、朱厚川、周饬侯、王莘锄、罗吉孙等为他授课,遂立“修身、治国、平天下”之志。

沈曾植的一生,学术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有心在政治上施展抱负,却未遂愿,反而成就了在晚清学术上的领袖地位。除了上述史学、律令与舆地方面外,还有佛学、经学、考据、道藏、诗学、书学等方面的成就。诗学方面,他被推为“同光体”的代表人物,主张学诗要通“元嘉、元和、元佑”三关,识见宏通,在清季实难其匹。

沈曾植文名、诗名、书名并重一世,身后更隆。他是清季书法最后之大人物,又是民国书法的启迪者,继往开来,足为大家。康有为素来自负,但对沈曾植推崇有加,认为沈之“法书宝墨,则鸾翔凤翥下众仙。先德赖以表明,荒山传以下朽,感深存殁,衔戢不任。”(见《中华文史论丛》1987 年第 2 期)清末“四公子”之一吴保初的墓志,章士钊原想请康有为为之书写,但康氏婉拒,谓“寐叟健在,某岂敢为?”最后是康有为撰文,沈曾植书志,传为佳话。沈之书名,亦可见一斑矣。

自嘉庆以后,写碑风起,成就高者有何绍基、赵之谦、张裕钊、康有为、李瑞清、李文田等,皆失之偏颇。沈曾植以“博物君子”之器识,兼容并蓄,去前贤之狭隘,疏通碑帖交融之道,影响了一大批书家,如王世镗、李叔同、马一浮、黄宾虹、谢无量、夏承焘、陆维钊、王蘧常、胡小石、柳诒征、张大千等,可见其成就之高了。

部分重点展品

沈曾植撰《曼陀罗寱词》未刊稿本

此次展览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沈曾植撰《曼陀罗寱词》未刊稿本,共计五页二十八首,均为商务本与中华本《曼陀罗寱词》所未收。

沈曾植撰《记温州馆二月初九夜事》稿本

第二个部分为海日楼文稿,其中多篇原稿在钱仲联先生编著的《海日楼文集》中出版。全书均为沈曾植的学术性文章,按文体编订,分四卷,其内容囊括了沈氏的政治及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治学方法,以及其关于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沈曾植撰《记先太夫人手书日用账册》稿本
沈曾植撰《记画地图法》《西域水道记跋》《书秦边纪略后》稿本三种
沈曾植撰《瑞安先生六旬寿燕叙》清稿本

第三个部分为《寐叟题跋》原稿。《寐叟题跋》是沈曾植平时读帖鉴碑阅书之随手题于简端者,微言大义,皆其深造有得、卓然见道之言,足以启迪后世学,是研究沈氏书法渊源及其演变的重要资料,亦是研究沈氏学术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

沈曾植撰《大观帖跋》稿本
沈曾植题跋手稿(正反面书)清稿本
沈曾植 草书四屏

第四个部分包括沈曾植的生平履历、润例、哀启、溥仪御赐祭文等文献资料。

溥仪撰《御赐沈曾植祭文》
康有为定《沈曾植润例》

纵观沈氏这批手稿,信手写去,一派天机,比之于应酬书作更见性情,可以看到沈氏统一的硬辣奇崛风格,又可以看到由于书写时不同的情境所带来的丰富变化,有时偏向流丽的帖学一路,有时则具备刚硬的北碑质感。沈氏作为一个学问家对于书法兼容并蓄,具有打通碑帖的通人之量。正是由于这种度量和眼界,才使他的书法影响到马一浮、谢无量、陆维钊、王蘧常等诸多大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