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男, 36 天,足月剖腹产,阿氏评分 1 分钟 9 分, 5 分钟 10 分,出生体重 3250g 。患儿因喂奶后喷射性呕吐入院,行幽门超声检查。患儿喂奶后检查,高频超声于胆囊旁扫查,探及扩张充盈的胃腔,内充满密集低回声。幽门肌增厚,厚约 5.4mm ,呈低回声,幽门管长约 18.4mm ,幽门直径约 15.1mm 。纵断面呈「 宫颈 」征,横断面呈「 靶环 」征(图 1-2 )。动态观察胃内容物通过缓慢、受阻(视频 1 )。图 2 横断面呈「 靶环 」( L 肝脏 GB 胆囊 STO 胃)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居先天畸形的第三位,以男性多见,约占 80% 左右,男女之比约为 4-5:1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发病率依地理和种族而不同,白种人发病率约为黑种人的 2.5 倍,欧美国家发病率约 2.5‰-8.8‰ ,亚洲地区相对较低,国内发病率约 0.3‰-1‰ ,约一半患儿为第一胎。目前,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本病可能与幽门括约肌发育、神经支配、神经细胞发育、胃肠激素水平异常、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有关。本病的病理改变为幽门全层肌肉肥厚、增生,以环形肌为著,系肌纤维增粗和肌束间结缔组织增生所致。因为胃壁肌层与十二指肠壁肌层不延续,所以肥厚的肌肉组织终止于十二指肠起始端,形成纺锤样肿块。大体上,肥厚的幽门长约 20-30mm ,直径约 15-20mm ,肌层厚约 4-6mm (图 3 )。肥厚的肌层导致幽门管腔狭窄,从而引起胃排空受阻,造成胃扩张。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首发症状为呕吐,典型者表现为出生后 2-3 周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喷射性呕吐。一般发生在喂奶后 10-30min ,呕吐物为奶汁或奶凝块,无胆汁。患儿由于长期频繁呕吐,常常并发脱水、营养不良、贫血、酸碱和电解质紊乱等。如诊断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儿死亡,欧美病死率为 0.12%-0.5% ,国内为 0.5%-1% 。体格检查可于中上腹部触及橄榄样包块,为肥厚的幽门。新生儿因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全,易出现呕吐。仅仅凭借呕吐症状,临床上不易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常常需要借助 X 线、超声、内镜检查来确诊。多数学者研究表明,超声能清晰显示幽门肌增厚程度,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本病一经确诊,原则上应尽早手术,手术方式有以下几种:开腹幽门肌切开术、腹腔镜下幽门肌切开术、经胃镜幽门肌切开术、经口内镜黏膜下幽门肌切开术。目前,大家普遍认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超声诊断标准为幽门肌层厚度 ≥4mm 、长径 >16mm 、直径 >14 mm 、幽门管腔内径 ≤2mm 。但是,经国内外专家进一步研究证明,如以幽门肌层厚度 >3mm 作为诊断标准,则敏感度有明显的提高。肥厚的幽门肌呈低回声,黏膜层为高回声,纵切面呈「 宫颈 」征,横切面呈「 靶环 」征。首选,让我们来看下胃的解剖,胃有两壁、两口、两缘,即前壁和后壁、贲门和幽门、胃小弯和胃大弯。胃可分为四部分,即贲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幽门部。幽门部位于角切迹至幽门之间,分为左侧膨大的幽门窦和右侧呈管状的幽门管。幽门窦与胃体相连,幽门管下接十二指肠球部,相接处称为幽门口或幽门环,含较厚的括约肌(图 4 )。此外,我们还应了解胃的毗邻关系,这有助于我们判断胃部病变及定位。胃后壁临近膈肌、左侧肾上腺、左肾、胰腺、脾脏等脏器;幽门部右侧面与胆囊、肝门部、肝左叶相邻,左侧面后下方与胰头、横结肠等相邻(图 5、6 )。由此可见,在扫查过程中,我们应该在胆囊、肝门部、胰头附近寻找幽门部。检查时,我们先使用低频凸阵探头做一个全局的扫查,了解胃腔是否充盈扩张,并寻找胆囊、肝门部,然后切换高频线阵探头在胆囊旁仔细寻找幽门部。由于婴儿腹壁较薄、腹腔脏器小,所以高频线阵探头可以清晰显示的幽门部回声特点,使用梯形成像效果更好。空腹状态下,因气体干扰,加之患儿哭闹,有时很难显示幽门部,可以适当喂水或喂奶,起到安慰效果,并适当充盈胃腔,便于检查。[1] 蔡本龙,张又祥.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手术方式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6,43(3):201-203.[2] 段利琼,任红霞.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7,44(2):120-122.
[3] 王鹏鹏,田家卫.超声对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临床诊疗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16):3198-3199.
[4] 江载芳,申昆玲,沈颖,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403-1405.
[5] 马穗红,柳建华,杨毓雯,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诊断及评估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新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8,28(3):186-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