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丨撷取一枝梅,闻香忆苦寒
《千古风雅·苏东坡》
预售·荣宏君先生毛笔题词·签名钤印
----评《千古风雅苏东坡》
辛 旗
苏轼是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才、全才和英才。他是大文豪,诗词歌赋样样精绝;他是体恤民情的清官,造福百姓遗泽后人;他是社会活动家和美食家,留下脍炙人口的轶闻传说和美味佳肴,他更是中国书画史上独树一帜的旗帜。
他早岁苦读,年方弱冠即高中进士,经北宋当朝文曲星般的名臣欧阳修等人提携,期待成为大宋“太平宰相”。他初入朝堂恃才傲物,踌躇满志之际,卷入北宋“熙宁变法”引发的党争。起初,他因父辈恩怨而反对王安石新政,后经外放、“乌台诗案”文字狱和贬谪黄州,砺傲气、存傲骨,更知世事艰难与民生苦痛,进而精神境界大升华。后旧党当政,他复官还朝,因超越新旧党争再度被排挤出京。当赏识和护祐他的皇帝、太后相继去世,他又被列入“元祐党人”,一年之内连贬五次,流放到岭南惠州直至天涯海角的儋州,到生命垂暮方得北归,客死常州。人生顺境时,他自信“十年之内,可以得志”,即便是屡遭打压也能绝处逢生,官高时距宰相仅一步之遥;人生低谷之际,他也曾“心似已灰之木”,求死在一念之间。然而,无论荣辱毁誉、千辛万苦,历经岁月沧桑的苏轼超脱生死,坦然承受一贬再贬蛮荒瘴气之地的苦难。如此天上人间、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悲欣人生,磨砺出苏轼“九死不悔”的品格,激扬出“万古不朽”的诗文,挥就“求尚意”的书法和“重神似”的绘画,升华至“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最终成就了“千古风雅苏东坡”。
荣宏君先生学有专精,广闻博见,多年来深入学习研究苏东坡书画艺术,自成一家。他受邀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翰墨风雅苏东坡》节目,将苏东坡高雅文化以现代传媒方式普及大众,难能可贵。
视频来源于央视网《百家讲坛》
视频来源于央视网《百家讲坛》
视频来源于央视网《百家讲坛》
视频来源于央视网《百家讲坛》
视频来源于央视网《百家讲坛》
视频来源于央视网《百家讲坛》
视频来源于央视网《百家讲坛》
视频来源于央视网《百家讲坛》
近期华艺出版社出版的《千古风雅苏东坡》,是荣宏君先生全面梳理苏东坡存世代表性书画作品的成果汇集。这本书学术根底扎实,观点独辟蹊径,叙述史实生动鲜活,文物考证严谨精当,文字典雅流畅,图文并茂,堪称当代读者深入真实地了解苏东坡的新锐精品。展读佳作,可以体悟出作者荣宏君先生的苦心孤诣。书中从苏东坡书画艺术创作、人生悲欢际遇到书画作品历代传世惊心动魄的故事,多角度立论叙述、多时空交互印证,循环往复、娓娓道来,看似中国画构图“散点透视”、“高远、深远、平远”,实则环环相扣、珠玑组链、纲目可依,可以条分缕析为四大看点:
《黄州寒食帖》
其一,指点进入苏轼时代的“方便法门”。苏东坡人生跌宕起伏,有关他的传世文物、史料、事迹浩如烟海。从传世书画入手,印证其人生轨迹和生命各阶段思想艺术风格,无疑是全面了解苏东坡心路历程的一条重要途径。书中全面梳理、细致考订存世的74件苏东坡传世书画作品,结合近百种参考书籍文献,对这些国宝的创作年代、传承脉络、公私收藏地、真赝定性状况有明确的著录。尤其选取苏东坡《黄州寒食帖》《书和靖处士诗后》《治平帖》《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潇湘竹石图》《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枯木怪石图》《归安丘园帖》等各时期书画代表作,详述笔墨点染中的苏轼人生和北宋历史。使读者切身体验到他对现实政治的抗争与超越,感触到他从早年积极入世、中年一度消沉出世到转向在世造势升华的嬗变。在此意义上,苏东坡书画何尝不是他恢宏生命过程最为生动永恒的写照。
《枯木怪石图》
其二,勾勒苏轼前生后世的“历史逻辑”。苏东坡生前经历了人们想象所能及的所有悲欢离合。他的传世书画在其后历史长河中也被历代收藏者、爱好者、研究者赋予了惊人的生命。从这些国宝历代题跋和传承故事可见,无论是《黄州寒食帖》《枯木怪石图》,还是《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三马图赞残卷》,它们屡遭兵火战乱、天灾人祸而苦留人间,逢盛世又风光无限陡然成无价之宝,其坎坷多难又天祐地载,与苏东坡人生何其相似乃尔。天地皆禀命,蕴气以冲和。苏东坡传世书画已经赋予了不朽的精神品格和生命信息,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坚守“追求正义”的理想信念和“仰慕高远”的艺术旨趣,构成“使人凛凛有生气”的中华文化源头活水和浩瀚江河。明代诗人李东阳曾评价苏轼《前赤壁赋》文采和文中“无尽藏”的寓意,赞叹到“公所谓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将流行充塞于天地间,而况且经过寄寓之地哉”!可以说,在这些书画国宝里,苏东坡一直还真真切切的活着!
《潇湘竹石图》
其三,揭示苏轼生活的“超凡境界”。苏东坡书画浸透着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贬谪之地和流放途中,中华地大物博,天南海北风物万般,甚至于山河富庶贫瘠,都滋养了他生命的丰厚和文学艺术的绚烂。他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诗词歌赋和文章书画,都是坎坷生活磨砺而出的珍珠。这些珍珠放射着七彩之光、希望之光,这苦难生活的多姿多彩,得益于他一生爱梅、爱竹、爱石、爱酒、爱西湖。爱梅,他以林逋为师,留下《书和靖林处士诗后》,得其傲骨精魄。爱竹,他师法文同,创立绘画史上著名的“湖州竹派”,留下《潇湘竹石图》,显现“无穷出清新”的忘我境界。爱石,他把胸中块垒丘壑,移情至嶙峋岩峭和细腻砚石,让它们昭示他如阮籍青白眼般的孤傲。爱酒,他好饮擅酿,逸兴助文采,撰《东坡酒经》并留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美酒如同他年华长河上的扁舟风帆,带他在文学国度中遨游,羽化登仙。爱西湖,他在杭、颍、惠三州疏浚水系,利民造景,把亲民、思友、悼亲、怀旧、牵念寄托于“三处西湖一色秋”,留下了《归去来辞卷》和无数的咏赞西湖诗篇。苏轼旷达人生观的形成,亦可从《人来得书帖》中见其端倪。这篇写给好友陈季常的书帖,凝结了苏东坡与陈氏家族的情谊。初入政坛时,陈希亮这个长辈上司对少不更事的苏东坡百般爱惜又严厉敲打,陈希亮之子陈季常号“方山子”,来源于苏东坡羡慕其所戴“方山冠”并赠其号,还仿制成举世闻名的“子瞻帽”。这些娓娓道来的细节,展示出正是有陈季常这样的朋友们陪伴苏东坡度过煎熬的贬谪岁月,才能升华成不惧生死而融入大千世界的人生境界。
其四,辨析苏轼书画折射出的“文化真谛”。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章秉持韩愈古文运动“文以载道”的主旨,书画也追求“尚意”和“神似”。在王安石“新学”、程颐“洛学”贬斥文章、诗歌、书画对政治教化的作用之时,苏轼毅然赴汤蹈火地坚持“文”“学”是导正社会道德与风气的根本,须臾不可分;“艺”“道”蕴育着天地浩然之气,倏然不可裂。他的艺术创作,在哲学上超越了宋代“性理”“心性”之学的争议,以华夏文章载道行义、激荡雄杰,影响了后世辛弃疾、文天祥等一大批南宋“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忠烈之士。可以说,中唐以后中华士人推动新古文运动的结果是:到北宋苏轼以个人生命磨砺的代价,实现了文、学、艺、道的融合,达成了中华文化复兴。
《千古风雅苏东坡》从一个书画艺术的维度和文物传承的面向,拓宽了当代苏东坡研究的领域,可谓别开生面,是崭新的探索和尝试,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的具体实践。尤其是在历代苏轼研究赓续不断,史料专著汗牛充栋的基础之上,在近现代各类研究方法和考古论证不断趋近苏轼生活的历史环境和场景之下,荣宏君先生以自身精湛的学术素养和艺术才能,在苏轼书画艺术人生的“万花筒”中,投射一缕清光,辐辏万般景致,再点染出一个如同梅花风骨一般的苏东坡,精炼出传承不断的中华文化精神魂魄。真可谓:撷取一枝梅,闻香忆苦寒。苏东坡天上有知,当会心一笑。
写书评难免流于管见或偏于一隅,然而敬仰苏轼人格,传承他的文脉与精神,我与荣宏君先生是相通的,就以七律一首赞誉《千古风雅苏东坡》一书,也权作结语。
赤壁蛮荒海角逢,
手泽魂魄寓情浓。
题跋惚恍醇醪聚,
过眼犹思制诰容。
历劫不磨经祸燹,
传承有序叹鸿蒙。
漫说委宛天涯散,
千古风流一脉同。
二〇二一年四月十五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