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晚成与建文帝(四):眼头(广头)的得名,原来是为了给柏晚成种田!
前言
梅语是眼头村人,从小到大一直就有个疑问:为什么村名叫广头?这明明是个广【guǎng】 为什么偏偏要读成【yān】(很多人还读成【yīng】)?
梅语的爷爷的名字中也有个“广”,所以就对这个字特虽有感情。梅语的父亲还在宁远一中读高中时,爷爷、奶奶双双在1960去世了。十来岁的时候,梅语问父亲,为什么我们村取名叫“广头”呢?父亲告诉我是因为我们村前后左右都有井广,村子立在“上之塘”井广的前头,所以就叫“广头”。
前年,梅语被邀请参加《宁远县地名志》的编纂工作,查到广头是因村有四元庵而得名。所以,后来还专门写了篇推文。直到今天,才知道,八十年代初期的《宁远县地名志》的广头村得名还是不对的。因为,广头村在明朝中期就有了,而四元庵是清道光26年才建起的。
广头村讲平话叫“李路铁”,平话和官话之间都是可以互译的。可是,广头怎么译也译不了“李路铁”啊?经过考证,才知道,“李路铁”翻译成官话是“李氏洞”,广头翻译成广是“周发明藏”。这两个地名称呼者的站位不同,广头,是外人呼叫的名字,李路铁是广头村人的自称名字。
08 “广”是指柏万城(柏晚成)庵
前些日子,梅语看古书,在鱼形村的族普里,看到了一张古村落图。图中,竟然有“广头后”三字(见下图)。也就是说,广头村位于柏晚成庵前头,“广”一个字代表了四个字“柏晚成庵”。也即广头是因为她位于柏晚成庵的前头而得名,而不是位于四元庵前头而得名。
从明朝中期的1460年广头开村,到解放前,广头村的管辖了今眼头、红坝、上下眭家、牛塘坪、四元山、官山等十多个自然村,村境直接与柏晚成交界。眼头村的开村始祖李文宽真正定居广头,就是为了租种柏晚成的田土,另外这里正好是柏晚成庵前头,从柏家坪、清水桥、仁和、中和等地去柏晚成获取救助的人,都必须经过广头。当人们经过次数多了,就约定成俗,把“李路铁”称为“庵前头”,这里的庵就是指柏晚成庵。
广头村有两张河坝,一张叫牛轧坝,一张叫三公坝。这个“三公”,有人也写成“山公”,这两种写法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三公”或“山公”是“三门(山门)伯公”的意思。眼头与牛塘坪、上眭家、红坝等村共用的坝叫“三公坝”,是因这坝由柏晚成捐了较多的钱而得名。三公即三伯公,他是柏晚成派佛教始祖,所以又称三伯公。
09 “广”和“厂”的宁远读音
许许多多的地名中,有“广”和“厂”,比如下灌附有“广文桥”、下灌附近有“田广头”、鲤溪仙马石村有“厂屋里”,清水桥镇有“泉井广”,新田县有“龙广头”等。在宁远官话中,这两字同音。可是,习惯上,宁远北路人却读成【yǎn】,增路人却读成【yīng】音”应“。
为什么宁远人的读音就这么与众不同呢?那是因为读音习惯而矣。如:“街”本读【jiē】,可宁远人传统上都读【gāi】;又如:”人“本读【rén 】,而宁远人偏偏读【yíng】;再如:“城”本读【chéng】,可鲤溪人偏偏就读【qíng】,还例如,“国”本读【guó】,而宁远人都读成【gue】,连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都是这样读的。
所以,如果有人的名字叫“广文”,宁远古人会读成“应文”,但写成“广文”。但是,解放之后,全国采用了普通话,读音也就变得标准了,可它的真实意义也就失去了。
柏晚成埋葬的土石堆叫“山公砠”,表示这里埋着三门(山门,即佛教)始祖(指柏晚成派佛教始祖)。“山公砠”前的村庄叫“厂屋里”,表示这里柏晚成庵的庄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