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地理环境决定论
历史学上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个成熟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见诸于亨廷顿的著作。对它的解释也有多种多样。域君今天就举两个例子。
一、地理环境对文明类型和文化基因的影响
这种理论在各级历史教科书中都有出现。其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亚欧非古国正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而被划分为几大类。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埃及由于有大河流经,带来广阔的冲积平原,适宜于种植业的发展,因而形成了古老的农业聚居文明。在此基础上逐步健全了统一国家和相对保守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同时,希腊及后来的罗马由于其海岸线曲折复杂,山地丘陵居多而平原稀少的地理环境,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造就了他们以商业和航运为特点的海洋山地文明。基于这种经济模式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其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也明显区别于东方古国,民主观念和个体价值较之于后者更加凸显。同时还有在中亚内陆地区诞生的草原游牧文明。这种文明的最主要特征是迁徙和掳掠。因为资源十分稀少且又不可再生,要想生存并延续数量有限的族群除此两者外别无他法。因此,这样就有了如此几类不同的文明。他们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具体可见下表。
二、地域气候对民族性格和文明发展的影响
这种理论多少包含一些种族优异论的因素,故而在正式的教科书中不可能出现。它认为在中高纬度地区生活的人们,或是说发迹于此的种族,由于严酷的气候使得他们危机感、紧迫感较强,寒冷的温度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存,刺激着这些人群永远保持警惕,为了求生更加勤奋和积极地打拼。因为资源的稀缺,竞争异常激烈。久而久之,不仅实现了族群间的优胜劣汰和快速进化,而且养成了他们坚韧、勇敢、开拓和理性的品质。在近代全球化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这种优势越发显现。最终从欧洲成为世界中心并辐射各地,殖民体系的建立乃至今天发达国家的地域分布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与之相对的,中低纬度地区的居民常年由于气候湿热,水热过剩,精神状态往往处于一种迷迷糊糊,浑浑噩噩的萎靡状态。天长日久养成了懒散、无为、依赖、短视的民族性格。历史上的热带、亚热带民族在进化水平上长期落后就根植于此。即便是21世纪的今天,从中部非洲、中部美洲、南亚和东南亚的国家在世界各项排名中的群体性落后,以及游客们对这些地区脏乱差的环境、人口众多但生活水平低下的印象就可见一斑。
▲ 落后的非洲
这里要顺带一提的是,上面的理论很早就被用来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问题。中国从古至今,绝大部分情况下是北方南下侵扰,南方被动迎战。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北方人总是欺负南方人。南北分裂的结果往往是南朝被北朝灭掉。而南方之所以从宋代开始经济超过北方并非因为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恰恰是由于南方地区由于北方中原人口的持续迁入而得以开发,而北方由于是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经常被各方争夺导致战乱频繁。这样一来,南方超过北方就成为了某种意外。另一个例子是当年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深知若日本从关外南下长驱直入上演史上北朝并吞南朝故事,中国必亡。因而采取了将战线尽量拉成东西而非南北形状战略。依靠纵向的山脉峡谷而非横向的长城长江拦截日军,挫其锐气形成持久拉锯战局,最后抓住国际形势变化的机会一举反击获胜。如此,为何国军守上海守武汉守长沙而弃北京弃郑州弃广州就可想而知了。
▲ 横向防线与纵向防线战略思维
扩展阅读:
东亚文化圈趣谈(一)
东亚文化圈趣谈(二):食在东亚
东亚文化圈趣谈(三):被遗忘的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