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人生
昨天晚上,和苹果通电话,聊到了“六一”,她说今天要去社区参加一个活动,陪伴留守儿童过节。
我忽然就想问她一个问题,你对童年的印象?结果,她借口手机没电,匆匆挂断了电话,结束了我们原本一直很愉快的谈话。
也许苹果是刻意回避回忆童年。我知道虽然过去很久了,她的内心创伤依然没有被抚平。
每一个A娃来到这个世界,就开始了一场漫长的无辜挣扎。襁褓中,就可能因为身体的不舒服,吃不好,睡不眠,在大人们的抱怨声中,无奈地傻瞪着你。上学了,听不懂,记不住,糟糕的分数成为耻辱的标签,老师训斥,家长责骂,十年寒窗,十年忧伤。
也许你会说,谁的童年没有委屈?可是A娃承受的误解足以毁掉一生的自信,很多孩子因为坚信自己就是别人口中所说的“你压根就不是读书的料”,早早地辍学;因为经常被指责“你不行”,长大后,无论做什么都犹豫不决;注意力分散,影响社交,很少有知心的朋友,在一个狂欢的群体中,内心依然觉得孤独。
在这个教育日趋内卷的社会,A娃不得不像一群可怜的鸭子被赶上架。父母拿起鞭子,就是A娃内心恐惧的开始。想起苹果小时候写作业,枯燥的数学演练很快就让她开始走神,她喜欢童话,脑海里是白雪公主,小白兔,狐狸和乌鸦,就在她沉浸在那美好的幻想时,苹果妈妈一巴掌打碎了她的梦,惊吓,气恼,委屈,有过多少次纠正注意力,就有多少次心痛。
经常有家长给我发来辅导孩子学习的视频,孩子傻傻地呆坐在那里,大人思路清晰,滔滔不绝,说完就责怪孩子不动脑子,榆木不可雕也。你看到的只是孩子木讷的表情,却无法体验孩子内心的焦虑和惶恐,“我怎么这么笨啊”“再听不懂,妈妈会发火的”。每天写作业胆战心惊,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直到有一天,打死我也不想写了,旗帜鲜明地厌学,妈妈会流泪,但却换不来孩子的同情,因为他的泪早已流干,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
昨天,一位读者妈妈和我交流,孩子上五年级后,状态越来越好,虽然ADHD的症状还是存在,但孩子成绩提高了,有自信,状态也越来越好,这位妈妈的经验就是不打压,也不增加孩子过多的学业负担,考前复习也就是做做错题。接纳不完美的孩子,其实就是让孩子更完美。
ADHD孩子和所有普通孩子一样,都有其个性特征,就像《小舍得》里的欢欢一样,很难达到考试满分的水平,家长却偏偏要较劲,孩子已经唱歌挺好了,却不知足。
当下一个最让人讨厌的教育理念就是打着“孩子要全面发展”幌子,用考试来衡量素质,孩子体质差,那就考体育,孩子死学习不行,那就考音乐美术,有几个孩子能样样精通?最后都是万精油,没特色。
最近北大的一位数学教授成为网红,其貌不扬,生活看上去很单调,这个人数学极好,是世界顶级的,但很多人发现记者采访他,语言表达很一般,这没啥奇怪,他不是世界级的语言大师,为什么要求一个人完美呢?
A娃的童年应该得到更多的理解呵护,他们是迟开的花朵。作为老师,不该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作为家长,不该企图打压让他们快速成长。
这个儿童节,也许你会送给孩子一件礼物,但更希望能给他一个真诚的拥抱,告诉他,你是可以等待他慢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