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洋彩与粉彩
珐琅彩、洋彩与粉彩
彩绘瓷历史悠久,但真正发展成熟是到了清代,尤其以珐琅彩、洋彩与粉彩为代表。
珐琅彩:
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著名的宫廷御用瓷器。
'珐琅'又称'佛郎',是13世纪由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的一种铜质工艺品。珐琅器又可分掐丝珐琅(景泰蓝)、錾胎珐琅、内填珐琅和画珐琅等类别。'珐琅彩'是从'铜胎画珐琅'移植过来的一种釉上彩瓷,故又称之为'瓷胎画珐琅',系康熙时创烧。
珐琅彩彩料与中国传统釉上彩料不同,它的主要成分是硼酸盐和硅酸盐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珐琅料中加入适量金属氧化物色素,即成具有色泽的珐琅彩。
洋彩:
从字样看出顾名思义,从“洋彩”的“洋”字上,便知其与西洋有关。
清代曾为雍正、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的督陶官唐英曾这样表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圆琢白器,五彩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彩。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所用颜料与珐琅色同。”
洋彩瓷因其原料珍贵、工艺繁杂、精美绝伦而被称作“彩瓷之冠”,与“彩瓷皇后”珐琅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乃盛清宫廷工艺的旷世杰作,是乾隆至爱,藏之于乾清宫,供皇帝闲暇赏玩,是极其珍贵稀有的艺术精品。作为中国古陶瓷顶峰时期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陶瓷制作的最高水平,蕴涵着皇家的艺术性情,显示着皇权至高无上的尊严。
“彩瓷之冠”是对洋彩瓷器的一种形象称呼。身份地位尊崇的洋彩瓷器受宠于宫廷,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为皇家所独享,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洋彩瓷器创烧于康熙年间,兴盛于乾隆盛年,然最终失传于宫廷封建社会。
无论是瓷胎画珐琅,还是瓷胎洋彩,均是盛清宫廷工艺的杰作,深受清高宗乾隆皇帝喜爱。这些昔日深藏于乾清宫,供皇帝赏玩的艺术珍品,传至今都已极其珍贵稀有。不过,洋彩与瓷胎画珐琅虽然都采用珐琅釉,很多时候被混为一谈,但两者之间从制作地点、绘法、纹饰、题词、印章、款式等都有所不同。
粉彩:
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
早在清康熙年间,粉彩作为瓷器釉上彩绘艺术已开始了萌芽;到雍正时期,已趋成熟,并形成粉彩装饰的独特风格乾隆时期粉彩已非常兴盛。粉彩的艺术效果,以秀丽雅致,粉润柔和见长,这与洁白精美的瓷质分不开,它们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
粉彩以雍正时制作最精。其效果较淡雅柔丽,视觉上比五彩软,所以也称'软彩'。
王瑛
2019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