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的产生
《三子的学问》
2020-11-3
(一)学问在日常
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凡能用心,定可出成就。
提起学问,人们自然会觉得那是高深尖端领域的事,不是一般人能碰的,是专家教授们涉猎研究的事。其实学问是一种态度,并不是专家学者们的专利,只要你对生活中某些方面有兴趣,而且琢磨得很透,且能说出名堂形成“理论”,这便是学问,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如是也。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吹拉弹唱各有所好。
有人喜欢玩蛐蛐,能说出很多的讲究,盆子的土质,引草的品种,什么季节、什么品种的蛐蛐能斗善打;有人热衷于捕鱼捉蟹,在哪里的江河湖泊,给什么鱼饵,在什么时间段最合适;还有人喜好给人看八字看手相,尽管自己已经是蓬门筚户、常年低保度日、食不果腹、暗淡潦倒,却乐于给他人占卜人生祸福幸殃,等等等等。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在自己兴趣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搞个明白,说不定还就能够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赢得人们的认同和夸赞。
比如白事方面的知识研究,除了“一条龙”有组织的垄断服务之外,同样有人兴趣使然喜欢专研其门道。
我的表弟“三子”就偏爱琢磨研究料理白事的相关知识而“自成体系,一不留神竟成了“圈子内外”这方面自学成才的“专家”了。
生老病故是常事,这是自然客观规律。
说到白事,大家都知道,只要自己有社会交往,只要自己还有父母双亲、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同学同事,那就免不了会参加几次追思会的,这也是人之常情所在。
上海城市操办白事模式还是比较单一的,不太费神,不像农村有的地方风俗搞得那样花样繁多,要吹吹打打🎷,燃放鞭炮,放焰口的放焰口,扛白幡的扛白幡,还要请几个和尚尼姑老道做个道场🙏来超度,七古八拉程序复杂劳神伤财,还要迎来送往耗时三天好吃好喝招待各路亲朋好友🍺,少一样程序亲友们都不答应。
在上海办白事也就开个会(追思会)告别亡故的亲人好友罢了,这种场合老祁经历过好多次,目睹过追思会的全部议式程序,相信很多人同样都有这个经历。虽说程序简单不复杂,不过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灵柩盖棺仪式是必须讲究的,也是有学问的。
真所谓麻木粮姜各有所长。
我表弟三子就是“业余专攻”这方面的“行家”。
他是上海一家知名企业“三角地”超市的正式固定工,长年担任组长这一重要又实惠的职位。这一职务的特点是现管,直接纵深管理着众多主副食品摊位,熟悉摊主的进货渠道和价格,清楚他们利润油水的大与小。
俗话说,不怕官就怕官,县官不如现管。
三子的官位并不大,正组级,享受副科级待遇,离开贪官的级别尚有一定的距离。可他依仗着手中握有的实权,整天在各摊位之间“巡察”。尤其着力“巡察”鸡鸭鱼肉摊位,惦记着这些摊主的经营销售状况,了解他们的实际收入,以便掌握情况寻机对他们进行敲打鞭策和“教育指导”。他的“威信”就来自于时常对各摊主存在的”不足和毛病”进行呵斥教训,因此本地的、外地的摊主都很巴结他,希望能成为他的朋友。
他的业余爱好相对比较单一,除了闲逛四川路外就是喝酒看“抖音” ,但“钟情于白事琢磨”。尤其是对白事过程中“三次盖棺”仪式和程序有特别独到的研究,从而积累了这方面的丰富知识和成熟经验。熟悉他的人都翘指称他是 “ 很懂行的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吹嘘无用,有凭为证。
曾有一次我和三子一起参加一个朋友的追思会,逝者跟我和三子都是朋友,但跟他的关系更加紧密。
在那次追思会上,我就曾“观赏”了他为逝者三次盖棺程序亲自操刀所展露出的“专业老道”风采,全程目睹了他的才能干练,领教了他丰富的“专业知识”的素养,甚是钦佩不已😂。
在那天“参会”的路上,他跟我讲述了盖棺的重要性和庄严性:
“灵柩的盖棺钉盖仪式是很有讲究的,不能胡来,要听从'专业人员' 的指导,钉子要钉在灵柩盖的东南西北四个角上,不能多也不能少,这是程序规定的”。
经他这么一说,我回忆起以往参加过的追思会情况正如他说的一样,也看到过其他亲朋好友中同样有这样 “ 很懂、很专业 ” 的人帮助家属料理各项事务和现场调度,但看了这次三子的操刀,相比较以前见识过的都逊色他一筹,那是小巫见大巫了😃。
(二)三子到现场
正如一位哲学家说过,兴趣是第一原动力,一个没有兴趣的人是做不出任何成绩来的。
我极为赞同这句话。其实中国早有民间说法,没有金刚钻就不揽瓷器活。
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
别看三子既没文凭也没什么文化知识,学生时代经常旷课在外玩耍,也从来不看书,也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礼仪,但这丝毫、哪怕、一点都没妨碍、不影响他展露的“真才实学”。他有 “不服,出来走两步” 的口头语,他从不玩虚头巴脑华而不实的假把式,注重讲究的是“实际运用”。他这些完备的白事操作“系统知识”完全是从现实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凡经他“指导”或亲手操作的“案例” 就如同一个武林高手在决斗中从未“闪失过”一样取得成功,他有久经沙场指挥员那样的预见,能把一切都安排和调度得井井有条,不出乱子。只要有他的安排或在场,亡故者家属才能心定九十六。
他在超市工作的职务使得他交际广泛,三朋四友特别多,因而参加追思会的 “ 机会 ” 自然就要比他人多得多得多,从而积累了很多相关方面的知识。
有道是,有多大的屁股,就扯多大的尿布。
听说有几次他还被朋友特地邀请去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东、山西,广东、广西等外地农村帮忙打理白事👻,说是去传授大城市“白事新办”经验,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他做到了城市农村两边抓,真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样样得心应手。
一路上我俩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到了“会议”现场。当众人看到三子器宇轩昂春光满面的走进“静园厅”时,正在互相说话的人都立刻鸦雀无声安静了下来😚,无数双焦急等待而崇敬的眼睛一致朝他投去。不论和他熟悉的还是不太熟悉的甚至是不认识的,都一一跟他礼貌尊敬的点头打招呼,像是在迎接一位斩妖劈魔的下山道士那样恭敬🙏,他的到来似乎给人带来一种众望所归的感觉。
三子多年经历过这种场面,他是听惯了艄公的号子,也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对众人的”敬慕礼遇”,他神情泰若、不卑不亢、礼节有度、面带微笑大步流星边走边跟大家点头示意,俨然一副局领导莅临现场视察工作的架势。看到这个场面,就连傻子都能充分感受到他的气场和如此受人仰慕的程度,我已经拿不出一丝理由怀疑他早已名不虚传、名声在外了。
离”开会”的时间还略早,我们准备稍事休息一下,刚走进休息大厅门口,一下子就有十几个熟悉不熟悉的人急忙蹿上来给三子递烟,但没有一人朝我打招呼,只当我不存在一样。三子很随意地接了一支悠然点起,坐在了早已为他空留的椅子上,我只能像侍从一样站立一旁。
三子抽了一支烟后,他起身准备走出休息厅,屋内所有的人都呼啦一下站立了起来目送他走出休息厅。三子站在门外环顾了整场情况,开始呼他唤你、指手划脚的安排五六个帮手,嘱咐相关大小杂务的注意事项。帮手们在他神定气闲指挥若定的安排分配下都去忙自己的事了。
趁空闲时,他愉快自豪地向我介绍起三次盖棺的整个程序过程和重要性来😂。
(三)见 识 内 行
我翻腾了一下家谱,在上百年几代祖上族亲里都没有出一个能抬得出门值得自豪显摆的成员,但回顾当时亲历目睹铁一般的事实存在,“由衷地”为百年家族能出现这样一个为祖上脸上图彩增辉的“表弟”而感到”荣耀和自豪”😃😜😂。
其实这样的场面经历对三子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丰富老道的经历就是这“荣誉”最好的见证。
他强调说:“ 盖棺是要有三次过程的,每个程序和分寸一定要把握好,不然就会搞砸了”。他又点起一支烟继续说:“灵柩钉钉子,是严格讲究的,不能随便,必须是儿孙辈来行盖棺礼,假如没有儿孙兄弟的,必须由直系亲属或旁系亲戚的男性来完成,哪怕是老太太级别的来也么用,大姑奶奶也不行😃,一定是要男人来完成,这个形式一点不能乱,钉完了盖子要给他们每人一个红包,最少一百元”。我佩服他讲得细致周到却又不知道他是怎么得来的根据,只得连连表示赞同的点了点头。他接着继续说:“钉钉子的轻重缓急要有数,决不能像木匠一样拿起榔头🔨🔨乱敲一通完事,更不能像梁山好汉李逵那样胡乱猛砸一气,万一里面的人被闹醒了要出来,那就' 闹忙' 了😄 ”。他最后一句虽然是玩笑话,经他这么一说,我更加同意他的说法了。
会场里经他安排的五六个朋友都在忙碌着,有摆放花圈花篮的,有整理挽联飘带的,有摆放礼品准备散会后还礼给参会人做准备的,一切的一切条理清晰,秩序井然。
这时候恰有家属主事的走来要请教三子,我趁隙观察整个会场情况,以便正实一下他的“学问”能耐是真是假。 不一会家属主事人领受了三子的面授机宜,自信的离开去忙该做的事务了。
三子轻松地回到我站的位置旁,估计是经他三言两语的点拨指导让家属很满意。因为还有时间闲余,他继续告诉我:“ 盖棺的次数是个重头戏,哪能一记头就轻而易举地成功合盖了呢?这里相是有讲究的,没有哪家是一次性草草盖完了事的 ”。大概是因为我听得认真,还因为大概他说得有点来劲了,他谨慎而又似乎不想让人知道奥秘的低声告诉我:“这么跟你说吧”,他狠吸了一口烟:
“第一次盖棺,家属一定要嚎啕大哭 ,最好嘴里要哭上几句 '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早啊,孩子还小啊,叫我们今后怎么过啊 ' 类似这样的话😭,当然,这不是千篇一律的,要看每个家庭不同的具体情况说什么内容了。其中还要顺带骂上老天爷🎅几句' 不长眼、不公平 ' 之类的话,显得悲痛的程度”。听到此时我也忍不住玩笑地插了一句:“中国人真不把老天爷当二百钱数啊,天不怕地不怕,哪个都敢骂啊”😂,连三子也呵呵地笑了。他还继续说道:“灵柩里的丧用品一定要丰富,能放多少放多少,什么美元英镑法郎币💰💰,金银饺子金元宝,各种鲜花要铺满🌸🌷,落地的物件不能要。这时候我会特别安排有责任心、既得力又会办事的朋友或邻居负责具体任务,比如要有劝阻家属哭闹的😭、要有陪同家属说话舒缓情绪的、要有搀扶家属休息的,等等等等”。
他又点上一支烟,不时地回头环顾全场,一切井然后接着说:
“专门人员”之前都要事先就位,明白任务,各司其职,不可错乱,一旦乱了,也就真乱了,不好收场了。等到这些事务安排确定后,就要准备进入下一程序了----首次盖棺仪式 ”。
他说得有点兴奋,也很连贯 ,也不等我问了,继续说:
“ 第一次盖棺,家属一般要一边大哭一边阻止盖棺人员,要做出坚决不让盖棺的样子,还要用力推开钉棺人🔨🔨,要等到在旁人的劝阻后才能暂时离开,这才算完成了第一次盖棺仪式。第一次仪式一般时间比较短,不能过长,因为后头还有两回呢 ”。
他讲得头头是道,听起来、看起来就是这么回事。
此时又有家属来请教三子一些相关事宜,他在家属耳边轻声嘀咕了几句后,只见家属脸上露出了满意地笑容并连连点头表示了赞同。
弗里德里希--莱德西先生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只有被第三方的认可才能得到体现和证明”。
这句话让我由衷地感到完全像是专门用于对三子的中肯评价,他的价值和身价已经不容置疑了,从家属欣慰的脸上就已经完全得到了验证。
三子回来带着宽松的心情、嘴一咂得意地继续对我说:
“ 第二次开始盖棺时,家属还是要立即冲上去用力阻拦盖棺,并再次痛哭一场,这次哭的时间可以稍微长一点,劝阻人心里有数,会根据我的安排把握好时间长短,等差不多了就上前再次进行劝阻,再由几个事先安排好的亲友把哭闹的家属搀扶到一旁,这次要让家属有比较长的休息时间,因为接下来的第三次盖棺程序家属会哭得更厉害,时间也会比更加长,所以需要家属保存体力😂。在第三次盖棺还没到时间的情况下,我会安排“专职人员”跟家属说说话,同时也跟其他亲友聊聊天,叙叙旧,谈谈其他事,分散家属的集中力。比如关心一下别人的孩子上大学问题啦、娶媳妇的问题啦、还有找工作之类的事,反正是东拉西扯好让家属缓解和调整一下状态,体力恢复正常,准备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一场大哭 ”😄。
我听得有点入神了,似乎感觉在听他作讲座,并夸赞他说:“ 你怎么懂得这么多啊?哪里学来的啊?”。
他很自豪又很不在乎地说:“ 哎呀,这种事碰多了,就晓得了,这要学什么呀 ”。
一 他一边跟我介绍着,一边很负责地不停地密切注意着场内情况和家属的精神状态情况👀。
说话间,场内气氛渐入高潮,第三次盖棺仪式又要开始了,这次该三子上场去忙了,因为重头戏在等着他出现。当时我在想,三子如果把这样的本事用到更有用的地方,对社会的贡献肯定会更大,人生道路肯定会不一样,后来一想,也未必,他就好这一口你咋办呢?😂😄我只能从“他也是在为社会和谐作贡献”方向挖掘去理解了……
(四)重头戏
前两次的盖棺仪式已经圆满结束,第三次盖棺三子是必须要亲自上阵的了,这是重头戏。
第三次盖棺的场面要比前两次来得恢宏😂,众人也开始有了躁动,抽泣声也起来了,原来相对平稳的场内秩序一下子有了些紊乱。众人你挤我推、个个争先恐后、面带穆色、心情沉重地要最后看一眼逝者的仪容,几个上了年岁的女人眼眶噙着泪水、嘴里不停地说着“遗憾,遗憾,可惜可惜,太年轻了”之类的话,都显得自己跟逝者很熟悉,生前关系不一般,情感深如海一样😄。
所谓“人情练达皆文章”。
因为职业和职务的关系,三子阅人无数,知道人情世故,他平时就能猜透所交各“朋友”的心思,准确率是八九不离十。追思会上他更是善于观察、琢磨、甄别、判断参会者和亡故者生前关系的亲疏远近、情感真伪 。他既会让出参会人员有适度的情感诉述时间,同时对亲友表达悲痛情绪的时间分寸也是拿捏得恰到好处。
他清楚,追思会通常在第三次盖棺前,有参会者会表现出异常的伤心和悲恸欲绝,尤其在盖棺时刻,有的真因为过于伤心甚至会哭撅过去,也有欲哭无泪的,当然也有情感浅一点的就面带沉色不语,更有关系一般因为不好意思随了份子而来的熟人面无色彩,表情木纳等等等等。
三子心如明镜、见怪不怪,他冷眼旁观,任凭有人真假悲痛和真假惋惜的表演一阵子。等盖棺时间一到,他照例会不留情面的“让开让开”两声叫喊,坚决的、毫不犹豫的立刻拨开众人,钻进人群,身手敏捷、有条不紊、程序不乱、极为熟练的操作,把该放的、能放的、可以放的、五颜六色各品种的随葬品都依次层层叠叠满铺到逝者的全身,把整个灵柩都塞得丰满得当有致。这样显得既对逝者的最后尊重,又给家属和亲朋好友们增添了面子,把一切都搞得逸逸当当😄😃,使得家属和亲朋好友都满意👌。
人们对三子“专家”的名号称呼不是白来的,那是他“斐然的成就”得来的。他对灵柩葬品摆放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并不像其他人家的“操作人员”是随意乱放了事,而他是经过精心策划、进行细致的品种分类,注意区别物件大小的最佳搭配,高低长短层叠错落不乱,鲜花颜色的调配规整有序,主次物品摆放得庄重肃穆井然。绝不让个别挑剔的长辈或多事者留下一丝的口舌。
经过一阵子的忙碌,经过三子一番周到的整理和指挥,第三次盖棺前的一切事宜终于办得妥妥帖帖,剩下的鸡零狗碎、小小不匀的事都由其他人忙去了。
灵柩里的葬品该放的已经放满了,也堆得整整齐齐很有序,已经挑不出任何毛病了。即便如此完满,按照人之常情,家属和亲友们总希望哪里还有所调整一下,以求得臻完无暇。大家都屏住了呼吸默默地看着三子,等候他的最后拍扳敲定。三子明白他们的心思,只见他把半截多长的香烟往地下一扔、脚一踩、双臂一甩、卷起衣袖、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拨弄了几下💐,两分钟后他站起身来说了一声“好了,可以钉了”!大家这才浑身完全轻松和最终的满意。
这场追思会的程序似乎没有三子最后摆动一下,这棺盖还就不能钉,程序还就不能算完,只有经他亲自摆弄一下,最后才能启动钉盖棺,这时家属亲友们的心理也才能得到安慰和圆满,又似乎只有三子亲自操弄一下,追思会的规格仿佛陡增了许多。
三子就是这么牛🐮 。
我服了,我实实在在的领悟到一招定乾坤的“权威”作用,同时也使得我想起很多和权威和民主、集中等问题。比如一个单位、一个团体、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军队一个国家,如果什么事都来民主,没有人拿主意,恐怕很多事就如“只听楼板响不见人下楼”那样黄了,啥事都办不成;又比如一个军队的将军要下作战命令,人人都要进行民主讨论,这个仗还怎么打?再比如一个团体已经定下旅游计划,经过民主讨论,有说去云南的,有说去安徽的,还有人要去天津的,大家相持不下,最后哪儿都去不了,计划只能泡汤,如此等等。
德国学者莱赛尔在《论权力与效率》中说:“权威不是权力,而是人们对决策者的认可,他的话人们愿意听,他做的事人们就放心。权威不是光靠权力的压制,权威是人的经验积累,权威是人们的信任”。
其实中国老祖宗也早就有“用人不疑”的告诫。假如大家都对盖棺七嘴八舌、议论不休、各有主张、互不买账,那么就是三天也盖不了棺,逝者和家属及亲朋好友三方都担待不起😄,最后还是要有个“拍板人”来拿主意,最后只得“动用权威”。
三子的权威是靠他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多年成功案例无一失手的雄浑事实来无声宣告着他的无可替代性😄。
第三次盖棺开始起钉到完美结束一切都正常,人人脸上都露出了宽慰的表情😁。
尽管三子久经沙场,对这场面已经是家常便饭,也尽管他已经多次为人操刀送走了不少人,今天棺盖圆满合拢仍然是他预料中的事,但他还是带着一种胜利者的豪迈感离开现场去休息了。
此时众人都在观赏钉棺盖,而他却仰着脖子甩动着双手摇到我旁边论证说:“ 第三次的盖棺是最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到了高潮阶段了,亲属会玩命地、使劲地嚎啕放声大哭,会把所有的悲伤全部哭出来,不然的话,参会亲友们会觉得不够情真意切”。我没有理由不同意的点点头。
这时三子低着头很严肃?认真地告诉我:“其实第三次盖棺现场很复杂,这个度是很难把握的,因为有的家属伤悲欲绝,弄不好真会“不听安排” ,旁人就是真想劝阻也不一定真能劝得住,这时应该让亲属多嚎啕一阵子,尽量让家属亲友的真情实意释放出来”
他目视了一下周围,确定旁边已经无人,只有我俩的时候又玩笑的说:”不过,假如哭得时间过长就不太好收场了,万一真的一下子哭厥过去了呢?倒底要跟哪个先开追悼会啊”😃😃。说到这里,三子自己也笑了起来,我更是捂着嘴笑了很长时间。我想,三子大概是遇见过这样场面的吧,不然他的神情也不会严肃了起来。他又继续对我说:“ 这时候劝阻人一定一定要掌握时间尺度,见好就收,尽快把家属亲友连拖带拽的拉走,不能犹豫!决不能发生意外!保证晚饭正常安排不受耽误”。听到这里,我忍不住补充问道:“万一真碰到这个情况,你怎么办啊”?他无奈地说:“那怎么办啊,只好拉倒了,我也没办法了”。
(五)就 餐
三次盖棺程序顺利落幕,家属及亲朋好友众人去送灵柩了,三子的任务到此也就完全告成了,他为自己又一次的完美谢幕感到欣慰而长长的松了一口气,最后告诉我:“第三次盖棺仪式圆满结束,此时痛哭流涕的家属必须要配合'工作人员'了,家属也会心领神会地作出痛苦绝望又无奈的姿态,由着一帮人架着离开。假如有的家属和亲友实在悲伤,顶多在灵柩推到电梯的门口磕几个响头就结束了,绝对不会有第四次开启棺盖了”。
事实确实如此,所有参会人都心知肚明程序全部走完了,绝对没有第四次重启棺盖的可能性,这时的参会亲友们也不听三子“会议结束”的宣告了,个个都噶着苗头三三两两、陆陆续续开始离场走出大门,每人手里拎着一袋谢礼,高高兴兴、不留遗憾地一起涌向预定的饭店就餐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