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字识读29:肯是脚部的筋肉,在书法创作中,修与脩不可混用
「篆字识读」第一辑:与人有关的部首及篆字(29):肯、肤、脩
文/图|王万平
在上期《篆字识读28:肉、肩、胡,肩与户无关,肉和月不要傻傻分不清 》一文里,我们解读分享了“与人有关的部首及篆字”:月(肉)、肩、胡。有兴趣的朋友可翻看。
今天我们继续解读分享“与人有关的部首及篆字”:肯、肤、脩。
85、肯
读音:kěn,苦等切。
《说文解字》:骨间肉。从肉从冎(gǔa)省。一曰骨无肉也。
由“冖”(mì)会意,“冖”乃“冎”省去上面部分,义为“附着在骨头上的肉”。另一义说骨头没有肉“肯”。
“肯”字始见于金文,由“止”、“肉”构成,为意脚部的筋肉。籀文上面为“骨”的省写,“止”为“趾”即“脚趾”。
小篆将籀文的上面部分略写为“冂”,省去一横。
隶变之后,自楷书始,恢复金文的形体,但是仍将“肉”讹写为“月”, 由“止”、“月”构成。
关于“肉”字,我们在上期视频中有详尽解读,有兴趣的朋友可翻看,在此不再赘述。
86、肤(膚)
读音:fū,力居切。
肤(膚)是附着在脂肪上的表皮,即皮肤。另一种说法,表示用炉子熬煮兽骨兽肉。 此字始见于金文,由“盧”和“肉”构成。
“盧”(卢)由“虍”(hū)和“鬲”(gé)构成。“虍”即“虎”的省减,“鬲”是三足锅。表示用锅煮老虎之类的兽肉。
“盧”的甲骨文,从字形来看,很像是炉子上架着一口锅的样子, 肤(膚)籀文,由“盧”字去掉下面的“皿”字换成“肉”字构成。
肤(膚)的小篆,把籀文下面的“肉”移到了左边,变上下结构为左右结构,只是籀文下面原来“肉”字空出的部分,又承袭了金文的形体,加上了“皿”字。
隶变之后,废小篆形体,而承袭了籀文形体,写作“膚”,只是将“肉”讹写成了“月”字。
87、脩
读音:xiú,息流切。
《说文解字》:脯也。从肉,攸声。
本义使“肉干”,引申为“修长”、“美好”之义。 “脩”字始见于金文,由“攸”、“肉”构成。 “肉”字,我们在上期文章中已做过详尽解读,有兴趣的朋友可翻看,在此不再赘述。
甲骨文“攸”,由“人”、“攴”构成。“攴”表示手里拿着棍子,意为拄杖而行,行动缓慢,因此也有“悠”的意思。
金文“攸”中间多了三点,表示“水”,意为拄杖缓慢涉水,有“悠长”之意。另一种说法,“攸”是“條”的省减,所以由“攸”、“肉”构成的“脩”,也有“修长”、“一条肉”之类的说法,倒也合理。
“脩”的小篆,沿袭了金文的形体。 隶变之后,“肉”被恶写成了“月”。汉字简化后,“脩”被“修”合并。
虽然在古籍中常有“脩”、“修”二字互借,但我们在使用中,尤其书法创作中还需慎用,因为“脩”是名词,而“修”是动词,二者的意思还是有所区别的。
您好!
感谢观赏、点赞、关注、转发!
我是王万平,古琴、书法职业教师。读书、弹琴、写字,略有心得,愿与您分享交流。您有任何批评、意见及建议,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共同学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