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互相看见,才可能理解
©️陶理 Hermione
南瓜花 pumpkin flowers
2020.09.15 08:14
这篇推送的缘起是昨天跑步时听的「随机波动」音频播客节目:一本二本的尽头是否都是就业零件?| 随机波动025
这期节目的嘉宾是最近出版了《我的二本学生》一书的黄灯老师。
截图源自: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050614/
(截图时间:伦敦时间 2020.09.15 09:19)
我在听的时候有很多复杂的感受,有些复杂到我还不愿意在公众面前袒露。但我至少可以袒露一点,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员听完之后,或许会更加感受到很多你当下认为特别重要的事情,远没有一些常常被你忽视的事情重要。
的确在这个社会上存在着看上去人人都要遵循的一条人生道路,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的社会真的只能容许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吗?这些或许是你自动化了的想法,而不是真正存在的事实。
与考试分数和工作绩效较劲的时候,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路可以选择,或者至少要提醒一下彼此还存在别的选择。
昨天我还收到了GEO一位读者的分享,她自己是一位老师,同时也在教师节的时候给自己的初中物理老师送去了节日的祝福,得到了老师这样的回复:
也感恩遇见了你们这一帮学生,彼此成全!
她还回忆到了自己当初有些想“让贤”给另一位同学,但老师鼓励她参加,最后拿到了很好的奖项。这是我觉得特别好的一件事情,也再次体现了学生的潜能是可以靠老师正向的鼓励激发出来的。
同时,这位读者老师也分享了自己最不屑的老师:
初中时有位女数学老师对男生特别好对女生一般;
高中时一位化学老师善用讽刺,对化学一般或不好的同学不关注不关心;
大学时有老师业务不精、读课件。
我之前写「我最感谢的老师和最厌恶的“教师不当行为”」就有读者问:
在教师节前一天发这种文章是什么心态?
我的回答是:
希望2020年的师生关系更友善平等一些呀~
我不觉得指出老师的不当行为是对老师这个职业的不尊重,如果明明老师做人做事都错了,却因为有这个“教育者”的光环,只能表达感谢的话,那这是什么了?
当我们看到这些不当行为的时候,不也是可以更明确:
老师不区别对待不同性别的学生
无论成绩好坏,老师对同学们一视同仁
老师认真对待自己负责的教学工作
有一些时候,凭借着教师(有的是科目教师、有的是班主任)这个身份,有些教育行业从业者就把持着隐形的优势,这不一定带来金钱上的利益,而是会让ta在一段师生关系中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处理学生,仅仅凭借着自己在某个专业领域内更有权威这一点,就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可以轻易地给出诸如“男生学数学就是比女生更厉害”的刻板印象,无底线地偏爱在自己这门科目表现优异的学生,在教材没有更新的情况下也不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
我们在看见这样的恶劣行为时,难道就应该因为教师节临近就粉饰太平吗?我觉得这样的行为未免太见机行事了一些,就像今年上半年引起网络轰动的小学生“正能量”作文一样,因为我们要推崇鼓励人向善,做好事,我们就不说那些不公平、不正义的事情,不再为一些明显没有公理与正义的事情发声,这样做真的是在为我们这个社会培养更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吗?
今天对师生关系的又一次思考,让我更近一步去想:
学生在想我想要什么样的老师之前,老师在想我想要什么样的学生之前,是不是还可以先想一想:我希望怎么被另一个人对待?
或许甚少有人会选择我要听另一个人的话、按照ta说的去做。
那作为老师为什么要期待学生听话、按你说的去做呢?
或许甚少有人会选择一个人告诉你所有的最优解、你跟着走。
那作为学生为什么要期待老师可以回答你所有的问题?
老师出现在学生的生命里,是因为ta在学生要学习的这个科目中有更多的学习经验,从而能够更加专业高效地给予指导。至于是否真的你选择的方式高效,能够让学生很快get到,那是学生吸收的情况了,不完全由你控制。毕竟在现实的课堂中,青春期的其他情绪、课堂前后的一些事件,都可能会影响到在你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与你互动时的效果。
所以任课老师认为的高效专业指导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学生,所以一些教师会根据情况选择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拥抱教无定法,自己也不断学习,一些教师则会用自己最擅长的方法教,然后给没学懂的学生贴个“蠢”或“不听话”的标签,处在自己的舒适区中不愿意改变。
作为班主任老师或者导师,可能出现在这个学生的生命里,更多是因为ta德高身正,除了所教授的科目之外,也有一个良好的品行以及待人接物的风格,可以给到学生在为人处事上的指导与关心,用温言暖语让学生感到自己还可以继续向前努力,有人支持也相信ta。
作为青春期的学生,是容易对老师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觉得老师要么很厉害、要么水平太差,甚至可能因为过往的一些经历对老师的一些行为会很快进行'灾难化’的解读。这些都是可能存在的,学生也可能给老师贴上一些并不符合事实情况的'标签’,甚至情绪化地对待老师,甚至误解老师,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情,并且有很多的过度解读。
学过一些教育心理学的老师应该也都会很快意识到,学生对自己产生了偏见,可应对偏见的做法是打破偏见,而不是用偏见回应偏见。毕竟未成年人很大程度上还是处于人形挂件的状态,ta的观点和态度都还是很不成熟的,是需要有更多引导存在的。
老师在面对学生不公平地对待你,这当然会觉得不舒服。但还是要解决问题,那就老师需要开诚布公地问问看学生,是自己做了什么让学生这样对待你,还是因为一些其实根本就和你无关的原因。有时候学生可能自己在家里或者和同学闹了矛盾,不过在你身上发泄了出来。那其实你能做的会有限,只能提醒学生不要迁移怒气到关心ta的人身上,如果想要解决矛盾,应该要找机会尽可能坦诚地和这件事的相关人士沟通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