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缙:《永乐大典》总编纂,朱元璋让他回家读书?朱棣下令赐死?

永乐十三年,朱棣在囚犯名单上看见谢缙的名字,问了一句:“缙犹在耶?”

随侍在侧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心领神会,去狱中将将解缙灌醉,然后埋在雪里,解缙很快被冻死,时年四十七岁。

随后,朱棣下令抄没谢缙家产,将其妻子、子女及宗族成员发配到辽东。

谢缙为明初三大才子之首,才华横溢,备受朱元璋和朱棣赏识。

著名的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便是谢缙所写。

朱棣迁都北京后,下令修建了一个大明门,后来清朝称为大清门。朱棣令谢缙题写门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谢缙曾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永乐大典》 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全书约3.7亿字,收录图书七八千种,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朱棣即位后,成立文渊阁,挑选谢缙、杨荣、杨士奇等七名翰林院官员组成内阁,成为朱棣身边干练的秘书机构,谢缙常排在首位,明朝的内阁制度从此开始形成。

此外,谢缙曾奉命主编《太祖实录》、《列女传》。

一、朱元璋让谢缙回家继续读书

解缙,字大绅,江西吉水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解子元曾经担任元朝安福州判官。朱元璋曾召见解缙父亲解开谈论元朝之事,想授予他官职,解开没有接受。

解缙出生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幼聪颖,洪武二十一年考中进士,被选为中书庶吉士,深受朱元璋赏识,经常随侍御前。

有一天,朱元璋在光禄寺大庖西室对谢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明史·列传·谢缙》)。

这句话的意思是:朕对你名义上是君臣,实际上情如同父子,你当知无不言。

谢缙听后十分感动,回去便写了万言书呈给朱元璋,提出很多建议,得到朱元璋称赞,不久,谢缙又献上《太平十策》。

谢缙的万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明史·列传·谢缙》)。

从这句话或许可以推测出谢缙未来仕途的坎坷。

谢缙博览群书,遇事有主见,可是朝廷政务处理讲求团队合作,而非单打独斗,“水至清则无鱼”。

谢缙曾到兵部索要差役,言语傲慢。兵部尚书沈溍将此事上奏。朱元璋因此责备谢缙散漫、放纵,“缙以冗散自恣耶”(《明史·列传·谢缙》),将他贬为江西道监察御史。

李善长获罪被朱元璋赐死后,谢缙代工部郎中王国用起草奏疏为李善长边界鸣冤。

朱元璋看后什么也没说。李善长对胡惟庸谋反,既不参与,也不揭发,在朱元璋看来,这是身为朝廷重臣所不许可的行为。

谢缙为李善长辩解,却忽略了这是朱元璋的决定,而并非其他大臣的诬陷。

后来,谢缙又为同僚夏长文起草奏疏,弹劾都御史袁泰,袁泰受到处罚后,怀恨在心。

谢缙恃才傲物,无所顾忌,树敌不少,照此情形下去,有可能招致众臣的攻击。

朱元璋于是让他的父亲领他回家,当时近臣的父亲都可以入朝觐见,谢缙的父亲谢开入朝后,朱元璋说:大器晚成,把你儿子带回去继续读书吧,十年后再委以重任也不晚。

表明上是把谢缙撵走了,实际上朱元璋很可能是在有意保护他。

二、谢缙向建文帝提及汉朝的七国之乱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谢缙回京师奔丧。

谢缙得罪过的袁泰乘机向建文帝告发:朱元璋规定的十年期没到,谢缙擅自进京,视为不忠;谢缙母亲去世尚未安葬,父亲年近九十,谢缙不管父母双亲离家来京,视为不孝,这两项在当时都是不小的罪名。

那么,谢缙不去京师是否就没错了呢?朱元璋当时对谢缙那么好,如今去世,谢缙不来奔丧,这个罪名也相当重。

无论谢缙怎么做,忌恨他的大臣都能挑出错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身在职场,没必要轻易与人为敌,否则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应付这些复杂的关系,时刻提防他人在背后放冷箭。

建文帝于是将谢缙贬为河州卫小吏。

这样下去,谢缙今后几乎永无出头之日,他不甘心,请正受建文帝信任的礼部侍郎董伦帮忙。

董伦把谢缙推荐给建文帝,谢缙在给建文帝的上书中提到了分封的弊端,并提及汉朝的七国之乱。这个行为在朱棣眼里很难成为加分项。

建文帝于是提升谢缙为翰林待诏。

三、谢缙总为太子说话,逐渐失去朱棣的宠信

朱棣率军进入京师后,谢缙率先归附,朱棣当即提升谢缙为翰林侍读。

不久,朱棣成立文渊阁,挑选谢缙、杨荣、杨士奇等七名翰林院官员组成内阁,参与处理机密要务,形成朱棣身边干练的秘书机构,谢缙常排在首位。

朱棣一度十分宠信谢缙,曾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多次在朱棣危难之际及时救援,朱棣曾暗示立他为太子。

朱棣即位后,淇国公邱福和驸马都尉王宁等人认为朱高煦有功,应册立为太子,朱棣征求谢缙的意见,谢缙极力主张册立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并且抬出深受朱棣喜爱的朱高炽长子朱瞻基,促使朱棣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煦从此对谢缙怀恨在心。

永乐二年,朱棣下诏册立朱高炽为太子,提升谢缙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

朱棣鼓励谢缙等人减少顾虑,多提意见,谢缙提了不少建议,大多被朱棣采纳。

这一年,朱棣令胡俨改任国子监祭酒,从此,内阁成员变为六人。

永乐四年,朱棣派朱能、张辅等人率军出征安南。谢缙上书劝阻,朱棣没听。后来赏赐黄淮等五名内阁成员二品纱罗衣,却唯独没有给谢缙,可见朱棣对谢缙很不满。

然而,谢缙似乎并没有及时觉察到朱棣的情绪变化。

对于在靖难之役中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次子朱高煦,朱棣心中有愧,为了补偿、安慰朱高煦,朱棣给他的恩宠、待遇远超过一般亲王,甚至有些地方超过了太子。

谢缙并未读懂朱棣的想法,仍旧直言进谏,劝朱棣别过分恩宠朱高煦,否则会引发争端,““是启争也,不可。”(《明史·列传·谢缙》)

朱棣勃然大怒,认为谢缙在离间骨肉亲情。

朱棣以藩王身份武力夺取皇位,对于儿子之间的关系比较敏感,担心骨肉相残的事情发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友好、和睦相处。

当时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已经确立,不会轻易改变。谢缙没必要总是为太子说话,过犹不及。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门艺术,在多说无益的情况下,不妨选择闭嘴。

忠言逆耳,直言劝谏也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

有一次,宦官张兴仗着朱棣的宠信在左顺门外人,谢缙看见出言呵斥,张兴听命退下。

朱棣曾经让谢缙评论朝中大臣的优缺点。由此或许可以看出,朱棣虽然欣赏、重用谢缙,可是并不像朱元璋那样护着他。

谢缙奉命直言,几乎把所有的朝廷重臣都评论了一番,可见,谢缙的情商堪忧。

谢缙说:蹇义虽然天资厚重,但是没有主见;夏原吉虽然有品德、有气量,但是却不疏远小人;刘俊虽然有才干,却不够仁义;郑赐虽然是君子,但是才干不足;李至刚趋炎附势,虽然有才华,但是品行不端.....

“蹇义天资厚重,中无定见。夏原吉有德量,不远小人。刘俊有才干,不知顾义。郑赐可谓君子,颇短于才。李至刚诞而附势,虽才不端。黄福秉心易直,确有执守。陈瑛刻于用法,尚能持廉。宋礼戆直而苛,人怨不恤。陈洽疏通警敏,亦不失正。方宾簿书之才,驵侩之心。”(《明史·列传·谢缙》)

不久,淇国公邱福将朝廷机密泄露给外廷,朱高煦趁机嫁祸给解缙,第二年,朱棣以谢缙廷试阅卷不公为由将其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

李至刚趁机对朱棣说谢缙有怨言,朱棣一气之下,将谢缙发配到安南,让他督运粮饷。

四、谢缙私见太子,被捕入狱

此时,如果谢缙冷静分析自己的经历,改正自己的缺点,谨言慎行,或许还有希望恢复到以前的地位。

身在职场,不一定要追求飞黄腾达,但一定得学会保护自己,“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朱元璋让朝廷大臣同时肩负辅导太子的职责,朱棣即位后继承了父亲的做法,因为朱棣多次离开京师巡视北京或亲征蒙古,于是规定朝中大臣不可单独去见太子。

永乐八年,谢缙来到京师上奏事情,当时正赶上朱棣率军北征,没在京师,所以谢缙拜见了太子之后便回去了。

谢缙此举的确算不上谨言慎行,很容易被人抓住把柄进行攻击。

那么,谢缙此时有没有更明智的选择呢?不妨参考一下老将顾成的做法。朱棣出征期间,曾让顾成辅佐太子,顾成深知汉王朱高煦有夺嫡之意,自己无法在京师立足,于是向朱棣请辞,离开京师,仍去镇守贵州,没有卷进事非之中,最终保住了子孙的富贵。爵位一直传至明末。

朱高煦趁机向朱棣进言:“缙伺上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明史·列传·谢缙》)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谢缙故意等陛下出征时来到京师,私自觐见太子,然后直接返回,对陛下不敬,不遵守为人臣子的礼仪。

朱棣非常愤怒,下令将谢缙投入锦衣卫诏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