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西南部,西班牙与葡萄牙两国雄踞于伊比利亚半岛之上。其中,西班牙因为国土面积较大且历史相对悠久,因而长期在欧陆风云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人们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就会发现西班牙王国的领土境内居然是由包括安达卢西亚、阿拉贡、加泰罗尼亚等17个自治区组成的。为什么西班牙王国会采取如此特殊的行政管理体制呢?
复兴战争中多中心与共主联邦
公元711年,穆斯林横跨直布罗陀海峡,在短短半年时间中便走马观花一般征服了几乎整个伊比利亚半岛,甚至一度越过比利牛斯山脉进入今天的法兰西境内。由此之后,在整个中世纪中,因为漫长、残酷与反复的收复失地战争,西班牙人形成了多中心的斗争模式,甚至多次引入外来势力对付穆斯林。混乱的伊比利亚战场上便乱成了一锅粥,各种地方力量便涌现出众多特别的公国、伯国与王国。最先出现的西班牙本土基督教王国抵抗势力便是那些来自阿斯图里亚斯山区的西哥特贵族。
荒凉的阿斯图里亚斯山区
﹀
公元718年,贵族首领佩拉约在科法敦加战役中打败摩尔人(伊斯兰化的北非穆斯林),建立了收复失地运动中的第一个王国——阿斯图里亚斯王国,其位置就位于今天阿斯图里亚斯自治区中,这一王国立足北部山区的险要地貌,采取步步蚕食的手段与南方的穆斯林势力进行拉锯战,先后占领了半岛西北角的加利西亚地区与莱昂,在杜罗河一带形成了稳固的军事防线。不过,单纯的地理防线并不能减少西班牙人的军事压力,于是他们开始寻求天主教盟友的帮助。公元8世纪后期,阿斯图里亚斯王国的阿方索二世多次派遣使者结交法兰克王国,而当时的法兰克国王恰好是威名赫赫的查理曼大帝,阿方索的外交努力最终使他获得了法兰克王国和罗马教会对他国王地位的承认(中世纪前期的国王和皇帝都需要由教会册封),从而正式让这个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孤儿成为了欧洲天主教阵营的一员。然而查理曼大帝也自然肩负起保卫教友、反抗异教徒的光荣使命,于公元777年率军越过比利牛斯山,进攻伊比利亚半岛上信奉伊斯兰教的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实际上是为了扩张法兰克王国的势力)。结果,查理曼大帝的征伐却为伊比利亚半岛带来了一场新的政治变局。雄赳赳气昂昂的法兰克人在穆斯林的萨拉戈萨城下久攻不克,被迫退兵回国。这群剽悍的法兰克侵略者在退兵途中意图在今天的纳瓦拉与巴斯克地区建立统治,却在比利牛斯山的龙塞斯瓦耶斯隘口遭到巴斯克人的伏击,法兰克军队被迫撤军,查理曼的侄子后卫罗兰英勇奋战,直至阵亡。这一事迹被便被编成了著名史诗《罗兰之歌》。战后不久,当地的巴斯克人建立了潘普洛那王国,到905年改称为纳瓦拉王国,成为了西班牙的又一个反抗中心。不过,查理曼大帝的野心终究意难平,他在793年再次出征,尽管没有征服巴斯克人的政权,却顺利地把摩尔人赶到埃布罗河以南。为巩固边疆,查理曼于795年在西班牙东北部建立了西班牙马克(边区),并在不久之后占领巴塞罗那,并以此为西班牙边防区的首府。而这个由法兰克人建立的边区随后分裂为众多伯国,最后大部分被巴塞罗那伯爵(后当地统称加泰罗尼亚)所统一,从而成为了半岛东北部又一个新的基督教反抗中心所在。正如皇马和巴萨不是从属,而是并列生长的两个球队(文化)
上述三个伊比利亚半半岛上的基督教政权分别代表着西哥特旧贵族,地方民族土著与外部势力残留三种地方权力类型。公元11世纪之后,随着西方十字军东征的热情不断翻涌,西班牙土地上的基督徒们更是受到了来自欧洲同胞的鼎力相助,进而开始向南对穆斯林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反攻。不过,在反攻的过程中,这些分散的权力中心开始了魔幻版的分裂-重组与再分裂。最早的阿斯图里亚斯王国先是变身莱昂王国,随后又因为分封原因一分为三:山区的阿斯图里亚斯,西北角与葡萄牙人临近的加利西亚外加南方的莱昂王国,而莱昂王国的东部则分裂出了卡斯提尔王国,而纳瓦达王国也因为封建分封的缘故衍生出了一个独立阿拉贡王国,再加上东部本身就独立存在的巴塞罗那伯国,西班牙半岛上一度出现了犹如我国战国七雄一般的复杂局面。不过,兄弟阋墙显然会给南方的穆斯林留下可乘之机,南方的哈里发国家一度向北反向进击至卡斯提尔—莱昂腹地,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于是,这些被封建的零散国家们选择“攘内必先安外”的国策,利用联姻继承等方式进行重组。公元12世纪,莱昂王国基本吞并阿斯图里亚斯与加利西亚。公元13世纪中叶,作为西班牙核心力量的卡斯提尔与莱昂王国在费尔南多三世的王位继承中形成了共主联邦(即内部自治但共尊一位国王)。与此同时,在半岛东部,公元1137年,阿拉贡国王拉米罗二世将其女儿与巴塞罗那伯爵拉蒙·贝伦格尔四世联姻,导致阿拉贡和加泰罗尼亚两国成为共主联邦——阿拉贡王国,顺带将巴利阿里群岛与巴伦西亚纳入控制之下。如此一来,到13世纪后期,本来乱做一锅粥的西班牙国土上除了北方的纳瓦达王国外,便只剩下了卡斯提尔王国与阿拉贡王国两个主要国家。到公元1472年,卡斯提尔王国的伊莎贝拉女王又和阿拉贡王国完成联姻,两个国家又再次合并成为新的共主联邦,并于1492年攻陷格兰纳达,顺利完成了收复失地运动。16世纪初,纳瓦达王国也被纳入联邦之中,一个层层叠加套装产生了中央集权共主联邦就此诞生。这个新生的王国尽管有着强大的中央集权,但是内部地方的独立权利也被大量保留了下来。这也造成了这一时期的共主联邦的国王总会有一串超长的头衔:尊贵的卡斯蒂利亚,莱昂,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托莱多,巴伦西亚,加利西亚,马略卡,塞维利亚,科尔多瓦的国王,巴塞罗那的伯爵……
西班牙人的自治之法
进入十六世纪之后,西班牙境内开启哈布斯堡王朝时代,内部事务妥善解决的西班牙人一方面向西开拓新航路建立了庞大的美洲殖民帝国,另一方面也开始加入欧洲大陆争霸中。在此期间,共主联邦体制下的西班牙王室尽管拥有强大的集权力量,但是作为共主联邦的各个部分却依旧被允许保留自身的民族自治权利,如处在山区的巴斯克人便被允许民族自治,承诺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极大的独立性,与葡萄牙人具有亲密联系的加利西亚人同样被允许保留相当一部分自治权利。一个武德充沛的民族,西班牙内战时期巴斯克军可是战力十足这种外紧内松的管理模式在16.17世纪为王国在欧洲大陆的军事征服与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班牙人的控制范围一度扩张到意大利半岛与尼德兰,国王查理一世甚至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皇帝”。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之子腓力一世和
西班牙王位继承人胡安娜结婚,联统成为神罗皇帝
﹀
然而,西班牙人在三十年战争中的穷兵黩武最终耗尽了强大的国库,也激发了国内隐藏的民族矛盾。前身为巴塞罗那公国的加泰罗尼亚人在犹太山堡中击溃了来自西班牙王室的军队,一度宣布恢复独立身份,而在后来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作为共主联邦一部分的阿拉贡、巴伦西亚与加泰罗尼亚甚至直接反对西班牙王室的法理继承,发动反叛战争,致使国家一度陷入战争泥潭。为了改变共主联邦下地方封建力量尾大不掉的现状,新国王腓力五世在1707至1716年间颁布的一系列法令——统称《新基本法令》,旨在重组原构成西班牙国家的各王国之地方架构和法律体系,重点废除了阿拉贡王位领地的地方特权,与此同时也重组卡斯提尔王位领地内部的城镇特权,真正意义上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力量。
公元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之后,作为英法两国主战场的西班牙元气大伤,丧失了绝大部分的海外领地,境内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也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而不断传播。为了凝聚人心,公元1837年,伊莎贝拉二世女王在通过君主立宪的法案之后将境内所有王国正式合并为一个国家,决定用西班牙一词“España”(源于腓尼基语,意为“野兔”)命名,结束了300多年的共主邦联模式。
尽管统一的王国政府希望通过王国政府不断压制地方权力,但是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地方力量显然不愿意丧失自己的固有权力。公元1931年4月,西班牙王朝被推翻,第二共和国建立,主张改革的左翼势力掌权,具有激进共和思想的政府大力进行宗教改革、土地改革,推行新宪法之下的地区自治,加泰罗尼亚、巴斯克等地区重新获得了自治权力,地方势力又重新得到了维护。然而接踵而来的西班牙内战却让奉行独裁统治的佛朗哥掌控西班牙大局。在长达四十年的佛朗哥时代中(1936-1975),佛朗哥强化法西斯式的集权统治,取消包括加泰罗尼亚在内的所有地区自治政策,强力推行民族主义思想控制,并采取文化大统一的政策来压制地方分离主义。这一时期的西班牙地方自治力量基本被完全压制在地下范围内,在军事独裁的压抑环境中蛰伏待机。
佛朗哥政权倒台之后,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重新掌握政权,开始进行民主化改革,具有革新思想的首相苏亚雷斯联合左右翼政党共同推进新宪法颁布(1978年),宣布国王是虚位元首;立法权归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首相由众议院指名,享有行政权。此外,重新将西班牙划定为17个大区,保证各大区享有较高自治权,且全部由当地民众民主选举产生。一个自由、平等、宽容和多元化的西班牙就此诞生。
组成西班牙的五个国家的图案:
红底金色城堡与白地紫狮分别代表卡斯提尔和雷恩王国,
垂直的红、黄条纹是亚拉冈王国的代表色,
红地上的金色链网纵横相交的十字代表纳瓦尔王国,
最下方的石榴花代表格兰那达王国
﹀
西班牙今日的自治区制度与该国复杂的历史进程与民族构成有着根本关系。在收复失地战争中兴起的多元政治中心与不同的民族分界相结合,一方面推动了西班牙国家的构建与复兴,另一方面也为西班牙留下了共主联邦模式的封建自治温床。这种特殊的国家社会构成模式在西班牙王国的历史发展中一度给社会带来分离主义与动荡,因而遭受到中央权力的压制,但是随着近代自由主义思潮与民主化改革的不断深化,西班牙人实行自治区依旧是必然选择。
作者:凯风自南 魏晋南北朝 英法德 东欧中亚 蒙古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