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太 | 瓦砾斋笔记(561—580)
作者简介
周公太,研究员,常熟博物馆原馆长,江苏省馆藏文物鉴定定级专家库专家,上海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兼职教授,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客座教授。
瓦砾斋笔记(561—580)
周公太
561、 顺民桥位于水北门外原虞山镇李桥村与张坝村交界之福山塘上。明万历姚宗仪《常熟县私志》载:“顺民桥,李杰居,改金马,即李家桥。”清乾隆言如泗《常昭合志》载:“顺民桥,弘治间都御史侣锺建。弘治十一年学士李杰居此,改名金马。”今存其桥系清乾隆三十七年上相庙僧实明重募建。为东西走向,单孔拱型,用花岗石砌筑,中宽3.6米,矢高5.8米,全长26.3米,二堍各设踏步21级。在东西两侧金刚墙上分别镌有:“大清乾隆岁次壬辰哑僧实明募建”,及“壬辰年重建造,哑僧实明募建”题记各一行。据沈传甲先生云此桥拱圈采用全圆型构造,为建桥史上所罕见。1984年余曾见东桥堍旁原立有清乾隆间常熟知县陈荀纕所立常熟县与昭文县分界碑一通。
562、梅李北罗墩遗址位于塘桥村通江路南侧30余米,1970年及1973年二次在此出土过石耘田器。原为水稻田,东北部残存台基边缘,中间部位下有泥井数口。2001年10至11月,常熟博物馆会同苏州博物馆配合沿江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开探方四个,总面积约200平方米,揭示出商代或之前由人工堆筑而成的土墩台基一处,并从中发现打破台基土层的商代早期马桥文化祭祀坑一个,五代至宋墓葬3座,宋元时期寛约三米半沟渠2条,近代灰坑数座。共出土马桥文化时期陶釜、鼎、罐等器物10件,五代至宋瓷器4件,晚唐五代所铸开元通宝钱币10枚及一批宋元时期多个窑口瓷片。根据出土器物研究,系一处距今约3500年的马桥文化遗址。
563、梅李书院位于梅李镇西街,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康基田建。屋三进,共十六间,原系里人宋进士王伯广祠,后改为奉佛之所,俗称西香堂,康公迁其像于他庙,改供木牌神主。原祠重行修葺,并拓地3亩,增设门堂、宿舍,改为梅李书院。地方绅士捐田140余亩,捐银三百两,康令捐银一百两,俱存典生息为经费,康自撰碑记。道光二十四年(1844),里人张景镒、陆淳熙重修,知县李蒙泉撰记。咸丰十年(1860),存款散失。同治八年(1869),复募捐田二十余亩,附设女学。光绪十六年(1890),里人郑仁植等重修,并修整王伯广遗像。光绪三十年(1904),张善康改书院为梅李两等小学。光绪、宣统年间,由胡文藻、张振庠等主持。
564、明嘉靖四年(1525)太仆寺卿黎阳都穆撰《南阳府通判沈鼎墓志》石刻,长宽均58厘米,1999年10月征集于虞山西南麓宝岩生态观光园,现藏常熟博物馆。沈鼎系成化十六年(1480)举人,历官浙江处州府通判、河南南阳府通判。墓志载其在处州任上“尝摄府中事,有中官以董银矿需索多至万两,附貯府库未及取,历温及台而死。典库者以所貯非官物且无藉可稽,欲君私之。君怒曰:“吾豈可动以利者!尽以入籍,人服其廉。”其在处州任上未及三载,先后以父丧及祖母之丧守孝返里,服除后赴部改河南南阳府通判。该府所隶二州十一县,地广民稠,政号繁剧。有疑难事,当道往往委君,君事无不理。在任六载,当考绩京师,因念母老,遂乞致仕,飘然南还。按:面对唾手可得之万银,沈鼎不为所动,其廉洁令人钦佩。邑志人物传载其行迹较简,墓志可补。
565、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张彦生著《善本碑帖录》,第61页收录原清代常熟沈氏师米斋藏南朝陈太建三年《南沙陈故卫将军墓志铭》条目。而余前曾抄得其志文为:“南沙陈故卫将军墓志铭并序。君讳和,卫姓,平陵人也。(突)兀僻雠来南沙,遂家焉。君少孤眈敩,有胁力,抱风木之悲,裹马革之志。侯景窜稣,(图)入海,君预毁港上船,不得渡,遂被捡。司徒王僧辩知之,召为前锋将军。会高祖、僧辩不睦,知有变,称病归里,耕凿以终,年四十二。于太建三年岁次庚寅十一月,葬于河阳邨凤凰池上。铭曰:“苍天不吊,靳与寿考。黄土无情,长埋忠孝。树兹硕德,终焉食报。”共150字。按:据传出土地点系原常熟河阳桥南凤凰池(浜)(今属张家港)。南朝太建三年为公元571年,则该志当系自有文献记录以来常熟出土年代最早的墓志铭。
566、刘神堂位于梅李镇东街109号。据清乾隆间王峻《新建大悲阁记》碑文等载:刘神堂系常熟百姓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刘錡所建。创建年代已无考,后供奉刘、李、周、金四神,故又名“四神庙”。清乾隆间重修时,因其与梅李聚沙塔毗邻,里人顾士荣撰有“佛火分光,想像照顺;昌旗帜色,塔铃互语”楹联一副。太平天国时被毁。清光绪己丑年(1889)里人募捐重建。为平房,砖木结构,共两进,计10间。主屋檐有三国故事精细木雕照枋,雕刻精美,体现了其时之木雕技艺水平。
567、盐铁塘位于长江南岸古冈身外侧,为西汉吴王濞所开,以运输朝廷专营盐铁而得名。宋范成大《吴郡志》载:“盖沿江北岸三十余浦,唯盐铁一塘可直泻水北入扬子江”,宋宝祐《琴川志》曰:“盐铁塘,亦名内河。其口始自黄窑,缭绕数百里,南接昆山,西连江阴,不知何代所开,所以泄吴淞江水也。今不详其处。郏亶称县西北六十里有塘,唐文宗太和中再开,疑此即是。”盐铁塘河道延伸方向大致与长江并行,西北起自原江阴县与常熟县交界处的杨舍镇,经鹿苑、西旸(今属张家港市)横贯常熟福山、赵市、梅李、珍门、董浜、支塘,进入太仓县的直塘、城厢镇,往东南流经嘉定、葛隆,外冈,方泰,在黄渡镇会合于吴淞江,全长达95公里。按:根据考古资料证明,该塘在唐宋时期是一条以西端常熟黄泗浦和南端华亭青龙镇为中转站,连接扬州等海上丝绸之路港口之间具有交通便捷,安全系数较高,运输成本相对低廉的重要内河对外贸易转运通道。
568、民国间曾成立“县文献委员会”和“县古物保管委员会”,然由于国民党政府纯粹敷衍了事,机构既本来虚设,又无经济保证,因此除接收了文庙档案外,一切均是纸上谈兵。曾见市档案馆所藏民国“常熟县古物保管委员会”1931年7月至1932年6月底之年度决算清册记载,当年度县财务局下拨经费为600元,其实际支出为:购买党旗和旗杆2元,纪念用品1、49元,募捐费8元,报纸费24、96元,笔墨纸砚邮费等14、88元,茶水杂费36元,委员四名每人每月补贴舟车费2元共96元,书记兼文牍薪膳每月16元共192元,服役工食每月6元共72元。试想仅以上支出即已达447、33元,尚余经费仅为152、67元,安能再开展所谓古物保管业务?
569、辛丑仲春,吴江收藏家陈一冰先生持一无款小像来请余鉴定,曰系1997年得之于常熟文物商店乱纸残卷中。余展视之,其笔墨线条及背景,当系咸丰间名画家江阴吴儁所绘曾之撰真容,而所補景即明瑟山庄招邀风月前轩之花木山石。按:道光乙巳九秋,吾邑曾公退庵养疴于新得城西毛氏旧宅,始思小筑园林以课子。於是起楼阁,构亭榭,蓄池水,叠山石,植异木,历时九年,至咸丰甲寅秋方落成,凡为景一十有六,而总其名曰明瑟山庄。自谓流连水石,脱略形骸,写为安乐窝矣!甲寅七夕,退庵公复延请前宫廷画师吴儁为绘五十四岁小像,并子君表十三岁小像,以为纪念。退庵公即道光壬辰举人、内阁中书曾熙文。子君表系光绪乙亥科举人、刑部郎中曾之撰。君表子则为光绪辛卯科举人、内阁中书、近代著名文学家曾孟朴。
570、青墩位于原赵市林场,盐铁塘西岸古冈身地,系一座由人工堆筑而成的椭圆形土墩。1975年疏浚盐铁塘时,曾从墩下挖出10余件几何印纹陶罐,成组合排列状。其纹饰有曲折纹、方格纹、席纹、菱形纹、回纹、网纹等多件,并在一罐内发现储藏有扬子鳄脊骨和牙齿,均已呈钙化状。据研究,该墩应属一座西周春秋时期的吴文化土墩,可能与当地先民祭祀海神有关。按:1982年赵市乡圩港村孙家弄曾出土唐会昌四年(844)《唐高良墓志铭》,其载墓主窆于常熟县北卌里端委乡青墩里杜姥墩东二百步、官路南卅步祖墓内故茔。而在宋淳祐《琴川志》中,端委乡二十一都之青山里和青村建置,当源于唐代青墩里。青墩地名,一直沿用至解放后,为赵市行政村名。
571、宋元时期,朝廷规定酒禁民间私醸,皆有官府专营。宋《琴川志》载,常熟共有酒坊十一处,其中塘头、河阳、原塾、支塘四坊属户部管理,以瞻军吏,税课入版曹,由两浙漕臣领其事,月解诸漕司。尚墅、梅李、塗菘、徐凤、陆河五坊属苏州府理,允许民间代销,课入输郡。而莫城、五林二坊则属马军司理,初由金陵军自遣牙校莅酒政,后亦许民力买扑。按:2001年沿江高速公路施工建设中,于常熟与张家港交界处河阳山一带出土百余件宋代陶壶及瓷碗,其底部有墨书“酒”字和店号等名,当与《琴川志》所载相合,为当时官营河阳酒坊之遗物。
572、《清朝野史大观》曰:“常熟马江香名荃,自父以上三世皆为画师。江香承其父扶曦画学,晚岁名亦高,四方以缣素兼金,求画者益众。尝蓄婢数人,悉令调铅杀粉,而琴川多贵游士女,皆来求授指法,称马先生。江香早寡,尤以苦节称。时武进恽冰画以没骨名,而江香以勾染名,江南人谓之二绝。”按:马荃嫁同邑龚克和,龚亦工花鸟,有宋元人遗意。龚氏携马荃客居京师以卖画自给,先卒。荃扶柩返里,仍事书画,晚年名声益高。传世有康熙三十五年(1696)作花鸟草虫册页、乾隆四年(1739)作琳池草虫扇等。1922年文明书局出版有《马江香花鸟画册》。
573、古代画家成名甚难。清雍正八年,邑画家黄鼎卒,苏州沈德潜为撰墓志铭曰:“当代以画名者五人,武进恽寿平、太仓王麓台、常熟吴渔山、王石谷,最后得吾友黄尊古。五人中麓台第进士官侍郎,成名最易。四人逸老布衣而名与之齐,四人较难。然寿平、渔山、石谷,得梅村、阮亭先后导扬,宜其名流播远近,而尊古当诸公徂谢,推挽无人,尤难之难也。吴中评画者谓石谷看尽古人名画,下笔俱有似处,得称大家;尊古看尽九州山水,下笔俱有生气,并称大家。”按:黄鼎为东唐市人,少从里中丘园学,后师王原祁,生平好游览,先后到达过齐鲁、燕、赵、魏、秦地,出塞外数千里,远至于阗,近身毒国而还。所经之处,凡诡奇怪伟之状,皆寄托于画作中。
574、清乾嘉间常熟女诗人席佩兰和屈秉筠为袁枚女弟子,得袁亲授,名扬海内。唯人但知席擅诗词,能书画,而不知其亦善古琴。乾隆57年(1792)春,袁寓西湖宝石山庄,一时吴中诸女弟子皆以诗来受业,袁特请尤江二君绘《随园十三女弟子湖楼请业图》以记事。并亲笔题跋曰:“其在柳下姊妹偕行者,湖楼主人孙令宜臬使之二女云凤云鹤也;正坐抚琴者,乙卯经魁孙原湘之妻佩兰也;其旁侧坐者,相国徐文穆公之女孙裕馨也;手折兰者,皖江巡抚汪又新之女瓒祖也;执笔题芭蕉者,汪秋御明经之女妽也;稚女倚其肩而立者,吴江李宁人臬使之外孙女严蕊珠也;评几拈毫若有所思者,松江寥明府之女云锦也;把卷对坐者,太仓孝子金瑚之室张玉珍也;隅坐于几旁者,虞山屈宛仙也;倚竹而立者,蒋少司农戟门公之女孙心宝也;执团扇者,姓金名逸字纤纤,吴下陈竹士秀才之妻也;持钓竿而山遮其身者,京江鲍雅堂郎中之妹名之蕙字芷香,张可斋诗人之室也。按:袁此十三女弟子,皆才高八斗,而独以席操琴,则其必为古琴高手。
575、清嘉道间邑人山西河东道张大镛及其子郧阳通判张元龄,皆好收藏书画。张元龄曾得杨晋于康熙二十年(1681)所绘吴历小像,画上有上海徐渭仁跋记云:“余尝于邑之大南门外所谓天主教坟者,见卧碑有“渔山”字,因剔丛莽视之,乃知即道人埋处,命工扶植之。碑中间大字云:天学修士渔山吴公之墓。两边小字云:公讳历,圣名西满,常熟县人,康熙二十一年入耶稣会,二十七年登铎德,行教上海嘉定,五十七年在上海疾卒于圣玛第亚瞻礼日,寿八十有七。康熙戊戌季夏同会修士孟由义立碑。按:徐渭仁为清代著名藏书家、金石学家、书画家。杨晋为王石谷入室弟子,其绘此像时年仅十八,而此年正值吴历随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到澳门攻读拉丁文、哲学、神学与教律之际,故该小像余疑系王翚与吴历惜别时,特嘱杨晋为吴所留影。
576、沿虞山东岭仲雍墓起,西至小石洞约延绵起伏近九公里山脊线上,分布有200余座石室土墩,历代旧志记载为太公望石室、藏军洞或烽火墩,有望海墩、金鸡墩、玉兔墩、乌目墩、七星墩、祃旗墩等名称。建国后70年代中,因山民植树造林,将不少墩拆毁,从中出土印纹陶及原始青瓷器等,其中部分较完整器物上交县文管会。1982年春为配合“第二次吴文化研讨会”在常熟召开,县文管会与苏州博物馆联合发掘了位于维摩寺东南约200米处的一墩。基本搞清楚其结构是室内用本山石块砌筑成下宽上窄状,顶部以大石块覆盖,然后再在上面用山泥堆成覆船形。此墩为东西走向,在西端衔接通道一段,石室长达6.9米,发现了长方形砺石、禽兽骨及木碳灰、经火烧烤过的石块等遗物和遗迹。根据出土器物特征,考证其时代约在西周至春秋间,但属于墓葬抑或军事设施,迄无定论。
577、清白玉苏武牧羊牌,1967年城郊出土。长5.1、宽3.5厘米,藏市博物馆。白玉,玉质潤净。扁平长方形,正反两面上端均去地琢一对夔龙纹,中有穿系圆孔。正面浅浮雕“苏武牧羊”图案,背面开框内则去地琢“出,言武在某潭,于是草于远武。还,李陵置酒,与武诀”行草铭文。其典故出于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臣苏武等为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单于修好,由于汉朝降将的反叛,单于大怒,扣押了苏武等人,劝其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后被迫沦为奴隶在茫茫草原上放羊,19年后才回到汉朝。当汉朝派使者迎接苏武时,因前出征寡不敌众被迫投降匈奴的原汉将军李陵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李陵泪下纵横,同苏武诀别。按: 明朝画家陈洪绶曾两次创作《苏李泣别图》,此牌当以此为蓝本,而雕刻于乾隆盛世。
578、1982年梅李镇北街梢沙岗出土宋《卫淇墓志》一方,系青石质,长方形,裂成二段。刻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全志444字。载墓主卫淇字景武,号竹斋,五世祖自河南迁静海再迁沙山,后因避寇定居于常熟县之梅李镇。其于景定三年(1262)补泰州文学,五年授迪功郎,任常州晋陵县主簿,咸淳元年(1265)恩升修职郎尚书省提领市榷所许浦场莅官等。卒于咸淳三年五月,享年59岁,以五年十一月葬梅李镇北岗祖茔之右云。墓志由朝请郎都巡检使程绳翁填讳,卫琪次子复亨书,张世荣刻。书法遒劲挺拔,刻工甚精。按:卫淇即《常熟金石志》所录《卫安人瞿氏墓志铭》中卫谊长子。另从此志中可知,南宋晚期朝廷撤减许浦御前水军寨后,仍在许浦设有市榷管理机构,此为史料所失载。
579、许从龙,字佐王,号虎头。原籍浙江嘉善,后举家迁常熟,居住于迎春门外。初以当事荐入南薰殿,后捐为府通判,康熙四十五年(1706)又充誉录官。县志称其善画山水花鸟,取法于宋元,尤工道释神仙,所作“开相诡奇,不资粉本,匠心而出,自成一家”。据清代《栖贤寺五百罗汉图记》记载,许曾受江苏布政使金世扬之聘,绘制《五百罗汉图》,历时长达六年,图成于康熙五十一年,共为二百轴。皆用纸本所绘,每幅纵274厘米,横125厘米,内容来源于佛教典故,笔力遒劲,栩栩如生。画成运至南昌后,在四月初“浴佛节”时展出于佑清寺,全城百姓争相观看,评价极高。其画名由此大著。该图后归庐山栖贤寺收藏,但因历史上迭经兵燹及外盗,至今尚存一百一十二幅,藏于庐山博物馆。县志载其卒年为八十二,墓在虞山西麓乌目墩之右。
580、蒋宝龄,字子延,一字有筠,号霞竹、琴东逸史。据载其七岁时即侍江阴老画师翁芝侧偷摹树技画法,后正式拜本县画家徐涵为师学画,所获甚多。二十五岁后就在苏州、上海、杭州一带,以卖画为生。三十岁后,遍访盛大士、改琦、郭麐、钱杜、程庭鹭、戴熙等江浙名书画家,画艺益进。道光三年(1823),吴中大水,吴江震泽受灾尤甚,居民四处外避。吴江王之佐作有水灾记事诗十二章,宝龄为补十二图,详写实况。十九年,在沪创办“小蓬莱画会”,集寓沪各地名流作书画雅集,声名更著。一生交游甚广,但落拓不羁,安于清贫。诗人孙原湘将其与弹琴家李馨、词家季士訢并称为“虞山三布衣”。所著《墨林今话》,为断代画史,由其子茝生续成并刊行。是书共编入乾嘉道咸四朝一千二百八十六位画家传略,为研究江浙沪地区清代画家的重要史料。
顺民桥
梅李刘神堂
盐铁塘珍门段
虞山石室土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