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常州11
第四部 忠义城祭(后记)
第三十三章 正德帝敕建忠义祠 文天祥诏封祀苏常
明正德六年(公亢1511年)岁次辛未四月,监察御史谢琛巡按谨奏:为褒祀忠臣,以维持名教事,据常州府经历司呈承准本府照会,据儒学生员叶菱等呈,为前事追惟郡城,以忠义为名,敕礼部查照拟通行本府,将文天祥并姚訔庙宇照依岳飞事例,祀于苏常之祠。敕建常州忠义祠,东止崇法寺,西止嘉贤祠,南至双桂坊,北至青云坊。(今常州人民公园西,太平天国年间被焚毁)常州忠义祠头门匾额《敕建忠义祠》,外八字照墙,进口为仪门,中间大院,二旁为厢房,东序为府官更衣所,西序为县官更衣所。二进为正殿,祀十五位木主牌位(见祀位图)。三进为寝殿,中间天井,二旁侧厢房,东为宰牲所,西为享馂所。后花园中为浩然亭,东荷花池,西荷花池。后廗是从屋、后厅。
常州府忠义祠正殿匾额:《義盡仁至》抱柱楹联:
上联:纸城铁人武節桓桓感十五公一朝同列忠義何其壯也
下联:秋霜春露明禋肅肅今百世君千載咸欽子孫勿替引之
敕建常州府忠义祠祀位图:
正中牌位: 宋右丞相少保信國公謚忠烈文公
上首牌位: 宋贈龙圖閣待制带行軍器監簿知常州府姚公
宋贈朝奉大夫直宝章閣常州通判陳公
下首牌位: 宋贈保定軍丞宣使謚忠盖樞密副統制王公
宋安撫使殿前都統制劉公
前 荣 左: 宋贈濠州团练使贛州尹公
宋直秘閣節度判官胡公
宋巡檢贈高州刺史麻公
界 序
宋僧人萬安法座
宋知晋陵縣劉公
前 荣 右 宋知武進縣包公
宋知無錫縣阮公
界 序
宋常天慶魏觀管轄紫陽徐公
宋巡檢贈秉義郎方公
宋贈溧陽尉武功大夫莫公
忠義祠按台奏狀
巡按直隸監察御史臣謝琛謹
奏为褒祀忠臣以维持名教事据常州府經历司呈承准本府照会据儒学生员叶菱等呈为前事追惟郡城以忠义为名良由宋室垂亡元兵压境德佑元年三月二日兵入常州告急於信国公吉水文天祥督師平江爰命姚訔知州事起复陳炤倅兵谋及武臣都统制刘师勇副统制王安节,节度使胡应炎武进县令包圭等率赢备就尽之卒抗全盛日进之师元将伯颜百计招之不从来遂被役民筑土并人以立威煎民膏油作砲以扁虐天祥闻常州围急遣江西宪将尹玉偕淮将张全广将朱华赴援二十六日战於五木败绩尹玉麻士龙死焉余皆先遁知县阮应得同时死於无锡十一月十六日粮尽援绝刘师勇以突骑出围奔平江元遂破常州屠其城姚訔陈怊等死之生擒王安节不屈而死时天庆观主徐道明死於本观僧人莫谦之萬安死於义兵徇忠浠水死看盖億万计得脱其难者仅三五人先是方允武死於宜兴后来刘溶死於武进同功一体莫可遗弃从前考摭未详致有未入祠者今生员叶菱撰成忠义錄以文天祥为功宗姚訔陈炤以下十四人体宜配享切思诸臣虽未能成恢复之功观其为国忘家舍生取义之大节孰不寒心英风直气遗芳余馥至今袭人慨想遐思俨然如在生不封侯死当庙食惜乎天不祚宋继以元朝而前项忠义谁复匡之迨宏治十年知府曾望宏设祠于郡庠南岸观音废址建屋数楹表曰忠义祠剏为私祭及曾去私祭亦废近年以来本学倡为秋祭然非出于朝廷盛典来足激劝人心且文天祥功盖天下祭充海宇固不屑此姚訔陈炤以下数人后先死事功同一体至如徐道明莫谦之萬安僧虽释老之徒犹能仗节死义尤其所难关烦转达具奏施行等因到府转呈到臣日考勘无异切惟委身报国固臣子之当为追祀褒忠实清朝之盛举况文天祥之忠久入天朝崇奉之典而姚訔辈亦皆一时尽忠之义死士奈此托体运筹丧身之地未荷表章如蒙乞敕礼部查照议拟通行本府将文天祥并姚詈庙宇照依岳飞事例量加修盖仍
乞定赐庙额及岁时祭文颁行到府钦遵举行更冀於訔炤子孙中量擢贤能而教养其愚困俾忠臣有后庶足以表遗芬于既往作正气于将来其有補于世道不浅浅也县係褒祀忠臣以维持名敎事理未敢擅便等因题奉圣旨礼部知道
礼部劄付
礼部为褒祀忠臣以维持名教事祠祭清吏司案奉本部连送该本部题本司案呈本部送礼科抄出巡按直隸监察御史谢琛查得直隸常镇二府未完文宗-宗
礼部親字五百五十六号勘合箚付前事该
南京山东道监察御史杨琎奏
据常州府县历司呈承准本府照会准该本府署印同知罗瑋关为激劝忠良事访得常州郡城以忠义名从而考之始知昔当宋室垂亡元兵压境德佑元年三月二日兵入常州告急于信国公文天祥督师平江爰命郡人姚訔知州事起复陈炤倅兵恢复
聖旨是宗泽文天祥姚訔等各依拟立祠致祭钦此钦递拟合通行除祝文另行类填外合就连送仰付该司类行直隸镇常等府各照依本部题奉
钦依内事理一体钦遵施行连送到司合府前去烦为类填施行奉此合行劄仰该府照依本部题奉
钦依内事理一体钦遵施行须至劄付者
右劄付直隸常州府准此
正德六年五月①
忠义祠记 邵宝②
昔在宋德佑乙亥元人入江南常州既降而寻復於统制刘师勇於是宜兴姚公訔以朝命起知州事郡人陈炤起为通判与师勇及兵马副都监王公安节栅堑其守余四旬不下伯颜怒会兵破城姚陈王三公皆拒降战死之师勇突围趋临安卒从王事以死时信国公方驻师平江尹玉宪将麻士龙巡检皆以其命将领兵来援士龙战死虞桥玉战死五牧胡应炎起署节度判官计划守御与其父兄皆死知武进包圭被执不屈死方其在围招诱胁迫继以屠戮势极惨烈自吏士至於民无一人言降者事闻行在奉诏为诸公立庙未克立而国亡我皇明成化间诸生有以祀典为言者有司仅即他庙岁时私举正德初诸生叶菱又以为言巡按谢君琛诸著於典诏从之前知府李候常建祠於郡学左狹陋弗称丁丑今知府王候教方图迁建会监察史张君鳌由视学至郡斥毁尼寺乃议以所谓妙胜寺易正觉寺於僧改为成之中祠信国者节制所在有帅道焉故上附功宗之义诸公咸秩凡九人先是战死无锡曰阮知县应得者与焉乃若僧起兵死者二人道士不屈者死者一人又稽诸前后死事者方允武刘涪皆从享於序呜呼元八蔑我中国追逐衰宋至於德佑极矣长江天堑不足为险而况乎城乎城无人焉犹无城也无城则无郡无邑是尚为有臣子乎国步之蹙其何日之有况常之为城至是孤危特甚乃独抗於其间既坚且欠盖惟数君子是赖数君子者亦惟忠义是秉是史传所谓国有与毙者不其信哉故论者谓常为忠义之城拟诸唐之雎阳至於今称之呜呼睢阳虽败保障之功实在唐室而吾常於宋乃弗弔如是哉援兵隔绝而恢
复无期人邪天邪谓之何哉夫巡远二人死而存国忠义数人死而存
城城亡矣国亦亡矣而其义固存也盖君子之论如此今去宋且数百年矣惟兹祠事议兴於庠校疏上於巡按命制於朝廷基定於提学而
功成於郡守春秋肇祀继继无穷盖必如是而君臣之道立必如是而华夷之分严必如是而春秋之法著辟邪以崇正居常以虞变树声以广教一举而数善具皆可书也祠为堂三楹头门三楹仪门三楹左右
序各五楹左右府县官更衣厅各三楹皆即其故而新之其功不减於作又作斋宿牲杀省滌馂燕之屋各五楹祠制斯备堂三楹堂之左右有池汪如各一亩后厅三楹号舍九间祠成之三年己卯巡按叶君临观而有感焉作浩然之亭其上而为之诗候赓载歌已而叹曰神其如此水夫实郡人也闻而乐道之候先以记属至是来再告谓郡之故於斯为大虽不敏敢不执笔以书。
【注释】
①明正德年间,武宗诏准常州建"忠义祠","将文天祥祀于苏常之祠",并与杭州西湖岳飞庙同等规格(见《姚氏宗谱》)。忠义祠原在季子祠东,祠内供奉着15位抗元英雄的牌位,最中间的一块写着"宋右丞相少保信国公谥忠烈文公"字样,即文天祥牌位。假山上的"浩然亭"也是为纪念英雄而建。2002年常州人民公园扩建时,忠义祠坊和祠内的贞节总坊移到了崇法寺东。
②邵宝(1460~1527),明代官员、著名藏书家、学者。字国贤,号泉斋,别号二泉,江苏无锡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授许州知州,历户部员外郎、郎中。历为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
录《武进阳湖合志》坛庙志二
[忠义祠]全文:
忠义祠在季子祠东。明成化九年,知府龙晋始以郡士朱昱建议,欲祀宋士死节诸臣姚訔陈炤等,乃於忠佑庙后圃立祠祀之,并祀巡检方允武,以武进县尹刘榕附。郡人春坊谕德陆简记曰:“呜呼!天下尝无事,文臣因爵以效谋,武臣因赏而效力,区区各事其事,以自觅於承平之城者,夫人皆能之。而世之所赖,不是係也,至於乾枢坤轴,颠倒失位,皇纲帝纪,撼顿扉达,举天下之大,而日入於乖剌不支,迺有六七弧臣,僅恃一隅,奋其霜厉冰坚之节,以力輓夫风靡景从之势;率赢憊就蛊之卒,以抗彼全盛日进师,庶几於一旅以爱国,卒之事不就绪,拼命一死,以自献於先王,而遗亡国以先烈。呜呼!可一日而少斯人哉?当宋室既衰,天下迁责,元兵东下,江关不守。德佑元年乙亥十月,虏自沙武口径渡至马州,将再攻常,朝廷起姚公訔知州事,命将军王公安节将兵亲导之,复起陈公炤为通判以佐之。时,胡公应炎之在常州也,公复署为节度判官,四人相与殚智奋力,誓以身殉城,全忠义以效国,调粟缮械,厉士募兵,苟得为之,不遗余力。食且蛊,城且破,虏招谕百端,坚不听,方裁纸缕置于盂,若汤饼状,以示食,树木栅周於内,以傅城,待援於平江,既为文丞相遣将赴之,麻士龙战没於虞桥,尹玉战於五牧,与其麾下、没,而城中益急矣,管辖徐道明,天庆观道士也,亦决策於姚公,公曰:'守之不获,死而已。’道明出谓其徒曰;'姚公欲与城亡,吾属得为义士矣。’及兵至城下,虏招降之,举城无一人从者。明日,城陷,訔死之,炤与安节,应炎犹敛兵巷战,未几被执,皆骂虏不屈,暨武进尹包圭相率死之,屠其城,道明与焉。又考高宗建炎己酉,金人入义兴,巡检方允武率士兵与敌战於梅嶺村,亦死王事。宋削百余年,死舍兵难考,惟李若水一人,死元难者,往往而有。然皆合天下而屈指也,无有区区一郡。忠义所激,不期而会,赫赫为兹士光若诸公焉。嗚呼!壮哉!”文丞相以诗吊常而曰:“常州,古睢阳郡也。然睢阳之城坚於常州,张巡之将间与姚訔,德佑之统削於天宝,禄山之兵陋於蒙古,而诸公殉忠义,死王事,较然不欺其志,无少愧於彼焉。” 然雎阳后世庙食不废,而诸公迄今未知有祀之者,遂为旷典。昔李怀光叛士犹有一军陷於不义为之恸哭者,而一郡殉节,独不知所推崇,宁不愧此士乎?成化戊戌,子与贰守柳君宗畴言之。柳君曰:“於先生有太史不讳死节之美,有风厉乡人之议,於朝廷得劝臣节,答民心之道,一举而俱得焉。又岂独於吾职为当勉哉?”寻命忠佑道士曰丁惟真者,出其隙地数亩,搆堂而祠之。并得民间遗田若干亩,以付惟真,便藉其田之所入以世守,而时修之。自堂徂门,凡为屋二十楹,规制略备。主以姚公,而王公安节以下皆从与享之,曰:“他日有因,是请与朝,登祀典以光慰我诸公,而使民知所响往者,亦废礼存羊之意也。”姑征简为之记。宏治十年,知府曾望宏移置府学前,惠明河南,即观音寺废址也。正德六年,巡按御史谢琛奏登祀典,有司春秋致祭,乃移建於正觉寺址,即今祠也。郡人邓文庄宝有记曰:“昔在宋德佑乙亥,元人入江南,常州既降而寻复於统制刘公师勇,於是西蜀姚公訔以朝命起知州事,郡人陈公炤起为通判,与师勇及兵马副都监王公安节栅堑兵守,余四旬不下,伯颜怒,会兵破城,姚、陈、王三公皆征战死之,师勇突围趋临安,卒以王事以死。时,信国文公方驻师平江,尹宪准玉,麻士龙,皆以其命,将领兴来援,士龙战死虞桥,玉战死五牧。胡进士应炎起署节度判官,计划守御,与其父兄皆死,知武进县包圭被执,不屈死。方其在围,招诱胁迫,继以屠戮,势极惨烈。自吏士至於民,无一人言降者。事关行在,有诏为诸公立庙,未克立而国亡。我皇明成化间,诸生有以祀典为言者,有司仅即他庙,岁时私举,正德初,诸生叶菱又以为言,巡按监察御史谢君琛请著於典,诏从之,前知府李候嵩会建祠於君学左,
狭陋弗称。岁丁丑,今知府王候教方图迁建,会监察御史张君鳌山视学至郡,拆毁尼寺,乃议以所谓妙胜寺者易正觉寺于僧,改而成之,中祀信国者,节制所在,有师道焉,故上附功宗之义,诸公成秩,凡九人。先是,战死无锡阮知县应得者与焉,乃若僧起兵死者二人,道士不屈死者一人,又稽诸前后死事者二人,方允武、刘溶皆从享於序。呜呼!元人蔑我中国,追逐衰宋,至於德佑极矣。长江天堑,不足为险,而况於城乎?城无人焉,犹无城也,无城则无郡无邑,是尚为有臣子乎?国步之蹙,是何日之有!况帝之为城,至是孤危特甚,乃独抗於其间,既坚且久,盖惟数君子是赖。数君子者,亦帷忠义是秉。是矢传所谓“国有與者斃”者,不其信哉!故论者谓常为忠义之城,拟诸君之雎阳,至於今称之。呜呼!睢阳虽败,保障之功,实在唐室。而吾常於宋,乃弗弔如是哉!援兵隔绝,而恢复无期,人邪天邪,谓之何哉?夫大忠三人,死而存图;忠义数人,死而存城。城亡矣,国亦亡矣,而其义因存也。盖君子之论如此,今去宋且数百年矣,惟兹祠事,议兴於庠校,疏上於巡按,命制於朝廷,基定於提学,而功成於郡守。春秋肇祀,继继无穷,盖必如是而君臣之道立,必如是而华夷之分严,必如是而春秋之法著,辟邪以崇正,居常以虞变,树声以广教,一举而数善,具皆可书也。祠为堂若干楹,前门若干楹,中门三楹,左右序若干楹,皆即其故而新之,其功不减於作。又作斋宿、牲杀、省滌、馂燕之屋各五楹,祠制斯备。堂之左右有池,汪如各一亩。祠成之三年己卯,巡按监察御史叶君临观而有感焉,作浩然之亭於其上,而为之诗。候赓载歌,已而叹曰:'神其如此水,夫实郡人也。’闻而乐道之,候先以记,属至是来再告。谓郡之故,於斯为大。虽不敏,敢不执笔以书?”
十五年,御史叶忠建浩然亭於祠内,邑人毛给事宪有记曰:正
德庚辰春正月,侍御天台叶公按吾常,谓忠义祠,即池东隙地,将搆亭以待士大夫之瞻拜燕息者。适侍御张公至自安成,乃相与经始。而郡守宜宾王公实事事。先是,安成公督学政,毁淫祠,属宜宾公市直購财,建新祠於兹三年矣。慎储节用,有余貯焉。出助工资,再越月而亭成,为楹者三,高丈六尺有奇,深如之,中廠方圹,前监修竹,后林佳花异木杂植左右,祠视者益壮,匾曰:“浩然”。谓某有述,辞弗获,因叹曰:“人於天地充塞而无间者,浩然之气也,何若是其大歟?”天地有正气焉,而人得以生,志与道义乃其本根。生自集义,充自直养,而至大至刚,因其体也。横翔捷出,惟其所之不为威怵,不为利动,大虽天地不加焉,而况塞之云乎?经所谓志气塞乎天地,非聖贤执其能之?嘅既自孟子始发其秘,越千百年而文,文山正气有歌,自齐太史而下,代数其人,未必皆问,而自负则伟矣。时则有吾常,姚、陈诸贤,忠愤激发,争先就义,卒与文山匹休嫓美,岂非浩然之气,配道义,塞天地,而得孟氏之心学者乎?遗芳袭人,愈久愈光。人心之天,固常存也。而诸君子仰前修,抚往事,祠未几而亭继之,兹浩然之名所由立歟!昔苏少公记吴氏浩然堂,文则美矣,而堂乃一家私有,名未有称情,岂若斯亭表忠义,寓景仰乎?一郡伟观,而系天下万世纲常之重。后之君子,拜瞻燕息於斯,感今怀古,岂无浩然而兴起者?世治则蓄德为良士,时危则扶节狗义为忠臣。上嗣前贤充养之功,下不负诸公表章之意,则一亭之作,事虽微而风示之义甚大,岂真崇伟观,专燕息而已?叶公名忠,所至彰善瘅恶,恤灾救敝,得观风体;张公名鳌山,崇正遂,闢异端,得督学体;王公名教,宽厚廉慎,不激不挠,得牧民体。要皆能充是气,故能尚友先哲,究心忠义如此。同时若通判李君梅,欧君宏德傅君朝,推官张君曰韜,知武进事徐君官,偕相厥成。而始终督役,则义民刘昂云法得附书。若建祠始末,具二泉先生名笔,兹弗赘。万历二十一年,兵备江铎以守祠胡承恩请,重茸焉。国朝顺治间,褒卹明末殉难忠臣,致祭赐由。郡守宋之晋因绅士请,详督学,以马中允世奇、王御史章、金主事铉,刘御史熙祚祠崇祀。先是,福王时,朝廷以为,王、金三公抗闯贼,死言师,刘公骂献贼,死湖广,皆群人。本议建四忠祠,未果行而国亡,至是始并祀於祠?后祠宇倾𡉏。乾隆二十七年,邑令陈廷柱与邑绅陆广霖、刘奂章等筹费,撤旧重建门庑,堂寝,斋宿,牲杀、省滌、馂燕之地,悉复旧制而加扩焉。郡守谢锽记曰:“常郡旧有祠曰“忠义”。在宋德佑己亥,元军入江南,命以姚訔知州事,陈炤为通判,訔遂署胡应炎节度判官,辟包圭知武进县,与统制刘师勇,兵马副都监王安节栅堑固守,余四旬不下。而文信国公遣将尹玉、麻士龙自平江赴援,力战死,城陷,訔及炤、安节皆死,应炎、圭巷战死,师勇夺围走临安,卒从王事以死。有诏为立庙事,未举国亡。明正德间,巡按谢琛从诸生叶菱请,得著祀典,建祠郡学左,制庳陋弗称,御史张鳌山改建今所。祀信国公,次姚、王诸公,其同时遇难及先后死事者,皆从享於序。而明季郡人刘御史熙祚巡按湖广,遇献贼,奋骂不屈,死甲申之难,马中允世奇,王御史章,金主事铉,皆从容死节,并得祠祀云,乾隆二十七年夏,余来守是邦,月朔,斋宿,谒祠下。阳湖令陈君告余曰:“斯祠岁久圯坏,不足以揭虔妥灵。前相国吕公有募修之疏,而鄂文端公为方伯时,下其令於郡邑,患费无所出,胥弗克修。某倾锄奸僧,计其私囊,是以饬事。既获,请於抚军陈公与邑人共襄举。斯祠之废而复兴,宜刻石以志,敢以请。”越五日,郡之缙绅,先生某某等来告余曰:“旧制重门三楹,前室后寝,有更衣之厅,有斋宿、牲杀、省滌、餕燕之屋。其北有浩然亭。”葺而新之,缭以周垣,隙地之侵於居民者,悉还其旧。欂壚榱桷,巨细之木,以数计者若干,砖瓦土植,綵绘之色,丹黝之漆,以物计者若干。糜金钱三十六万有奇,经始某年月日,讫事於某年月日,敢告余。惟修举废墜。綮令兴之职,今姑鸠工伤饬材,数旬而事,上下不需国帑,下不伤民力,可谓难也已。当元入境时,江南东西路望风奔溃,独常郡
以孤城拒守,粮尽援绝,无一人降者,忠义为天下最,胜国未年,四君子精忠大节,照耀天壤,实与文信国公先后一揆,览其遗事,来嘗不慷慨流涕,况乎游其乡,瞻得其祠宇,且得缀辞於庙石,谓非厚幸也叹?祠已有百数十年,以时葺治,可至於无穷,后之览者,当慨然兴感也已。明毛给事宪,和叶忠题『忠义祠』诗云:“正气流云日日新,纲帝於此寄精神。千年赫奕褒忠地,一代从容就义人。白骨虽遭蒙古厄,英灵犹熙晋春。同时更有池潭节,一体蒸嘗走士民。”又:“宗祚难倾气象新,诸贤忠愤烈於神。一堂香火光前节,万古纲常啟后人。自带啼鸥犹夜月,城倾野藿自阳春。英雄已去清风在,披拂难忘此郡民。”免科基地十五亩九厘四毫一丝。乾隆四十一年,钦定胜朝殉节诸臣錄。因增入明季殉难尚书卢象昇等四十六人,前永乐初死靖难乱者三人亦与焉。嘉庆八年,奉旨饬府、州、县各建昭忠祠。即於祠之前厅悬勒建昭忠祠额,设位祀郡人朗中王日杏、知县杨梦槎、徐瓒、汤大奎、县丞王铣、大奎子太学生荀业附祀,共六人。后增入知县吴兆麟、监生吴星萃、知州陶绍侃三人。道光三年,奉旨如有忠臣义士殉难捐躯,无论久远,得仿照祁门县许文瑾例,一体入祠。於是,江、宜、荊三县先后援照上请,皆入邑祠。九年,绅士左辅等报,据县志及桑梓潛德錄诸书,以武、阳二县明未殉节臣民贡显祚等七十有八人,妇女陶陆氏等十一人上报,得旨准入祠。绅士杨清轮等,以祠宇湫隘,且废坏,爰鸠资创建享堂三间,重茸享堂五间,更衣所三间,昭忠享堂三间,祠门三间,添造看守围门屋三间,修筑围墙七十余丈。总棂栏楯,几案悉备。又以斯祠原祀文信国,姚郡守,及诸守土死难者,后乃将本郡死节诸贤附祀,惧失立庙意。且自宋以前忠义名贤,如汉之虞俊、彭宜,及晋、齐、梁以下诸人当补祀,而不得跻信国之上,乃於新堂祀信国以下百六十五八,而各为石碑,题名於上,其前堂为昭忠祠,东堂为节烈祠。前武进县知县姚塋有重修碑记曰:“礼乐之化微,而死节始矧及季世,治缺乱数,脂韋孽臣,全躯畔志。为世大戮,由是临祸。適变尽死,生为大域,生者,正斧钺,死者,崇庙食,垂之万世,罔有渝数。常州之有忠义祠,始自赵宋,后屡毁與。道光十一年,予令武进,邑之缙绅秀才杨清轮、吕荣、李兆洛、赵廷俊、余保纯、姚信、鄒澍、高承钰、荘梦蘭、蒋彤等诸生曰:“今承聖天子恩命,凡明之臣,若民殉国难者贡顕祚等七十八人,妇女陶陆氏等十一人,皆入祠祀。願下教令,后祠基,劝资输,集营缮。”予敬如议。越三年,而祠克有成,男妇别其室,正祔辩其位,地旷而亢,制肃以。卜日备边以祭,其子孙具衣冠,咸礼祠下。环观者千万数,莫不咨嗟慨慕,骈列瞻拜。予用揖其贤者,语曰:“锯鼎之厄,肹蠁至隆。精爽英毅,虽枉初心,我天子甄錄遗逸,惟恐鬰湮,所以劝忠者至矣。诚责险異趨,而纯確一致。谊行玷缺,其曷克登此堂哉!”缙绅以下曰:“善,请记诸石,以告来者。”寻予改元和县,去不果立。往岁奉命备兵台湾,台旁斗悬溟渤之外,作屏东南,前明至今,亦多死节者。既修祠事,慨叹前烈,因念在常州时语,惧失前诺,遂敘其事以殆,并系之铭。词曰:“岷江南北,粤有门户,厥帷尔帝,屹屹中峙。穹控闽越,峻遏荊杨。往宋末造,戎马北渡。义气奋张,衝车外舞。析骸中釁,鄙羞气糧,桓桓文信,親提残旅。来往寇猖,運段不復。匪人惟天,曷愧睢陽?堂堂盧公,文谟武略。汉侯武鄉,左闢右盪,精忠踔厲,皡乎日霜,激景日曜,妇贞孺烈,为明休昌,我朝熙熙,餘英盘魄,崛与奎章。文学渊渊,詄荡前哲。为东南将,卓尔傑異,感秋鹰击,當春鳳翔。缅彼桑梓,武儀以型,莫敢或忘,矧我天子,仁覆无域,播揚休芳。爰妥神止,沉沉厥宅。崇崇其坊,春礿秋嘗。牷牲既肥,醴酏盈飭,神罔怨恫,攝闢邪孽,维持纪綱,越在海嶠,瞻望英爽,镌铭孔臧。”
第三十四章 浩然亭历史文化之根 袈裟塔忠义名城之魂
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明御史叶忠为纪念宋末抗元死难将士,在双桂坊季子祠东的忠义祠内建《浩然亭》,“浩然”二字取自文天祥文集《指南录》正气歌中“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一句。清乾隆年间,阳湖县知县陈廷柱移建浩然亭于双桂坊南部假山顶(现人民公园)。常州浩然亭高6.6米,直径3.45米,单檐六角攒尖顶,铺筒瓦。匾额题字:“浩然”。
浩然亭正面抱柱楹联:千年赫奕褒忠地 一代从容就义人
常州市人民政府一九五八年重建浩然亭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人民公园投资1.7万元,在原址重建浩然亭。2002年夏,人民公园改为开放公园,浩然亭整体移位于新假山之上。
浩然亭
明监察御史叶忠曰:“人於天地充塞而无间者,浩然之气也,何若是其大歟?天地有正气焉,而人得以生,志与道义乃其本根。生自集义,充自直养,而至大至刚,因其体也。故蕴之为德行,发之建功业,显之成忠节孝义。横翔捷出,帷其所之不为威怵,不为利动,大虽天地不加焉,而况塞之云乎?经所谓志气塞乎天地不加焉,而况塞之云乎?经所谓志气塞乎天地,非聖贤執其能之?自孟子始发其秘,越千百年而文。文山正气有歌,自齐太史而下,代数其人,未必皆问,而其自负则伟矣。时则有吾常、姚、陈诸贤,忠愤澈发,争先就义,卒与文山匹嫓美,岂非浩然之气,配道义,塞天地,而得孟氏之心学者乎?遗芳袭人,愈久愈光,人心之天,固常存也。”明给事毛宪,和御史叶忠浩然亭题:《忠义祠》诗云:“正气流云日日新,纲帝於此寄精神。千年赫奕褒忠地,一代从容就义人。白骨虽遭蒙古厄,英灵犹熙晋春。同时更有池潭节,一体蒸嘗走士民。”浩然亭古迹是八百年来常州抗元守城历史文化之根,是常州人民抵御外侮,保家卫国,二万军民同仇敌忾,无一人言降,浩然正气的见证。浩然亭虽小,却气贯长虹,只要读过它的历史,每一颗心都会震颤。
德佑元年(公公127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常州城被元军攻破,姚訔纵身跳入火海殉国,陈炤、王安节、胡应炎率军巷战,三公不屈而死,刘师勇突出重围。莫谦之、万安率五百僧兵与元軍浴血奋战,寡不敌众,全部殉难。常州军民无一人言降的拼死抵抗,伯颜盛怒之下,下令屠城,常州城被大火焚烧月余,仅存十八间民房,七人躲入桥洞免遭杀戮幸存。直到1281年常州城内才有人收枯骨,以数万计,埋葬在城外周巷,人们把这个大义冢叫“古忠义冢”。
为了纪念殉国的僧人,人们把找到的残破血染的袈裟偷偷埋在护国寺内(今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这个地方叫袈裟墩,后人在袈裟墩上建立袈裟塔。袈裟塔:白石制成,八面五层,原高约2.7米,由塔顶各层檐、塔身及须弥座构成。顶为覆钟形,各层檐面均雕刻莲瓣纹,下层塔身壁面上有两处浅刻长方形石柜,其中一处形似神龛下端浅刻莲花。最下端须弥座,座底边缘雕刻云纹装饰。护国寺毁於宋末抗元战火,元大德年间重建。元书法家萨冰镇亲笔题词:《忠义山房》。里人建造五层石塔,塔下埋葬着抗元死难僧人万安、莫谦之及五百僧兵的残破袈裟,故名“袈裟塔”。今存红梅公园内。袈裟塔在高耸的文笔塔的映照下,似乎显得很不起眼,但它却是常州义僧万安、莫谦之等人的纪念塔。看到“袈裟塔”,仿佛看到了南宋末年元兵攻打常州时,僧人万安身披大红袈裟,一手执锋利长矛,另一手握毛笔,饱蘸浓墨,在寺庙大殿墙壁上写下了“时危聊作将 事定复为僧”文字。写完,把笔一抛,喊声“出发”,就和握紧一条禅杖的莫谦之长老一起,率领身披袈裟、手操禅仗或长矛的五百和尚兵,高举“降魔”大旗,冲出了护国寺,一路杀敌而去。那场景气壮山河,只是残酷的保城之战却没能遂了万安“事后复为僧”的心愿。元军对城中百姓的残酷屠杀,那是对救苦救难佛的亵渎,是僧人们决不能容忍的。佛教讲究成佛、普渡众生,和尚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一方百姓的平安,抗击元军入侵,他们普渡是一个民族精神。因为他们的赤胆义肝,抗元义军多了500名爱国爱民族的血性男儿,护国寺里却从此没有了祥和悠扬的诵经声、木鱼声。风潇潇,雨凄凄,千苍百孔的血袈裟被一垄黄土掩埋。一般为僧人造塔,都会用僧人的舍利子放置塔底,但这里只有几件残破带血的袈裟,后人只能用这种形式表达对这群僧人的追思。
红梅公园是袈裟塔的载体,袈裟塔作为一个民族的气节应该是红梅公园的魂魄。七百多年前的万安、莫谦之及五百僧兵已怱怱离开了常州这座古城,但是这座不高、不起眼的袈裟塔却留下了他们不朽的身影,留下了一段常州城的悲壮历史。
现在,袈裟塔成为一个历史人文景点屹立着,以纪念那些为国捐躯、为民殉难的僧人们,永远传颂常州人民抗击元兵的英勇业绩,永远宏扬常州人民抗击元兵的英勇精神!宋末抗元遗存古迹“袈裟塔”,是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之魂,忠义祠祀十五位英烈,他们是民族的脊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魂。
袈裟塔
清 庄宇逵
朔风横吹白雁来,长江飞渡铁锁开。
古雎阳郡独陴守,鼓声已死气不催。
是时佛出救不得,壮哉瞿昙百夫特。
手提铁杖挥众军,甘死疆场裹马革。
白日画晦飞劫尘,瞋目直入鏖波旬。
波旬万千凌帝释,独留浩气归苍旻。
孤城血流惨万状,剩得袈裟寺中葬。
事定为僧志不酬,竟以时危终作将。
呜呼宋季当炎兴,降者遁者接踵仍。
牙牌官职书不尽,庙堂累累粥饭僧。
岁寒之松有衲子,安公例得书青史。
真宝拒金传五台,降魔更雪空门耻。
坡书护国颜于甍,得此不愧护国名。
浮图今历五百载,周垣削屡围其莹。
徐莫尚传方外侣,碧磷别有一抔土。
梵宫落日赋招魂,秋草苍茫不知处。
【注释】
庄宇逵(1755-1813),武进人。字印山,一字达甫。诸生,有儁才。怀才不遇,命运多蹇,七应乡试,两荐不售。保举孝廉方正,赐六品顶戴。以经教授乡里,一时名士大夫皆出其门。所著《春觉轩笔记》十卷、《春觉轩诗草》十卷、《枝名考及杂识》若干卷、《南华九老会诗谱》一卷。《春觉轩时艺》二卷、《无名氏诗》二卷、《群经辑诂》一卷。
纪念守城英烈
姚訔(公元?—1275)南宋末抗元将领。潼川(今四川省三台)人,寄籍义兴(今江苏宜兴)。咸淳元年(公元1265)进士,曾任福建泉州司理等。德祐元年(公元1275)元兵围攻常州,因援绝食尽,城陷巷战,力竭纵入火堆自焚死。公元1275年十二月初八日甲辰,南宋朝廷赐葬于宜兴南岳山。赠龙图阁待制,明天顺年间公元1463年,朝廷追谥为忠毅公。封訔长子巽翰为修职郎,次子维翰为承务郎,三子书翰为将士郎。
姚訔率领军民坚守常州城的英勇事迹,惊天地,泣鬼神。连蒙古人编纂的《宋史》也不得不承认:“功虽不成,千古有生气矣!”明朝天顺七年(1464年),朝廷追谥姚訔为忠毅公,正德年间循岳飞例,又在常州城内双桂坊建“忠义祠”,祠后筑“浩然亭”,为姚訔等14位英烈塑神像配祭祀以慰忠魂。1984年,常州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公园重建“浩然亭”,以纪念姚訔领导的常州军民的抗元斗争。生灵,侵略者的屠刀是杀不尽的,一个姚訔倒下了,但他的子孙们却悄悄地在常州府各地繁衍发展起来了。蒙元以来的数百年间,常州青山桥,武进郑陆、奔牛、横林,江阴四河闸,宜兴吴渎,无锡新塘等地,都有姚訔子孙的定居点。余巷这支姚氏,是姚訔叔父希文的后裔,在常州保卫战中,希文也同时牺牲在战场上。他的后裔国器于明洪武年间占藉于此,清嘉庆六年(1801年)始建“姚忠毅公祠”,形制简约,酷似民居,年久失修而倒塌成墟。改革开放中,经族人一年半的努力,一座纯砖木结构古典式祠堂翻建而成。在祠堂墙上刻有姚訔的五首殉难诗。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视死如归、以身殉国的耿耿忠心。
此外,奔牛镇也有“忠毅公祠”。
忠毅公姚訔殉国绝命诗
(录金坛县姚氏宗谱)
我今愿作宋良臣,我仇不灭恨难伸。
只为亲身受国恩,致使吾君祸及身。
死当及时死胜生,我本堂堂忠义门。
自古忠臣多杀身,非吾必竟要留名。
才疏力弱计元真,为人何必计求生。
生前未了君重恩,从今只应随城殉。
粉身碎骨愿不顾,悔恨难消天地悔。
臣份理应身殉国,不宜畏死负皇恩。
精魂抱愧见前君,阴魂含屈诉天庭。
断不求生以害仁,留与精魂护帝身。
包圭(一二二六 — 一二七五年),字元洁,号执如,晋陵(今常州武进区)人。北宋包拯八世孙,抗元英雄。南宋末年,伯颜率二十万元军南下。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年)初,常州失守。包圭等人应福建泉州司理姚訔召集,组织起两万多人的义军,一举光复常州。朝廷任命姚訔为常州知州。姚訔邀请包圭署武进知县。常州城坚守数月,因粮尽援绝于十一月失守。包圭在化龙巷被执,不屈而死。包圭殉国后,其子将父亲的遗体葬于横山桥芳茂山麓,并落籍居住于此。随着岁月的流逝,包圭墓址湮没失考。武进横山桥于2009年5月发现包圭的青石墓碑,高一点五米,宽零点四五米,厚零点二五米,碑刻“署武进县事殉难元洁公讳包公之墓”,为明嘉靖年间常州府为表彰包圭事迹而重立。为保存先贤遗泽,包氏族人将择址重修包圭墓,并续修《毗陵横山包氏族谱》,将包圭墓碑印入族谱。
王安节(?—1275),南宋名将王坚之子。“少从其父守合州有功”入官。王安节为宋度宗朝东南第七副将。元军攻入城中,常州失陷,姚訔、陈炤、胡应炎等英勇战死,刘师勇突围,王安节率残兵巷战,王安节挥舞双刀杀敌无数,与元军大战于大街小巷中,一步一血,“双刀王,锐莫当”。王安节辗战至州学府前(今常州第二中学前),手臂被元军长枪刺伤,他仍杀敌如割草,元军刺伤他的左股,他仍屈着双爬,与天山四枪死战,最后力竭被俘,伯颜劝他投降,王安节道:“我是坚守合州王坚之子,大宋战将,岂可言降!快快动手,吾要去见父亲去也。”说完不发一言,闭目待死。伯颜遂命元军杀害。王安节死后,常州百姓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牺牲地方-水关东北,并把其地叫王守沿。多年后他的四世孙王伯屿从故乡临川来到常州,守坟尽孝,再也没有离开,死后附葬于先祖的墓旁,陪伴先人于九泉。因为王安节的故乡在江西临川,他的四世孙的住过的地方,后世称为把他们叫“临川里”(今常州市邮电路旁)。文天祥曾有诗悼念王安节:《将军王安节》
激烈伤雄才,直气横乾坤。惆怅汗血驹,见此忠孝门。
刘师勇(?~1279) ,南宋将领,庐州(今安徽合肥)人。以战功历任环卫官。八月十二日,时任都统制的刘师勇与殿前都指挥使张彦收复吕城(今江苏丹阳东南)。守吕城,升和州(今安徽和县)防御使。公元1275年助姚訔守常州。叛将范文虎来招降,师勇发箭射之。及常州陷落,刘师勇率军巷战,后率八骑突出重围,去临安与张世杰軍苏刘义等转战海上。
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宋元崖山海战兵败后见大势已去,忧愤纵酒而卒。刘师勇尸体在海上飘至广东赤溪铜鼓山钦头村河囗沙滩上,被村民捞起,不腐不臭,面目如生,似人睡着一样。待村民回家拿工具来葬他时,刘师勇遗体已被无数蚂蚁啣着金黄色的沙粒堆埋好。
钦头村从北风调雨顺,出海捕鱼,鱼虾满仓。村人敬仰每年祭祀刘师勇,称其墓为“太保墓”。至明万历三年(1575)又
在龙颈村建太保庙祀奉刘师勇。清光绪十九年(1893)重修太保墓时,又另在钦头村及大衿山南湾建太保庙。后人有诗云:
钦头河畔一塋横,潮汐疑传鼓角声。
无力擎天殉敌国,有缘就地筑佳城。
君臣涛海千年恨,英烈流芳万古名。
此日人怀刘太保,满炉香烛表深情。
陈炤(?-1275),字光伯,号肖梅。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咸淳进士,为丹徒县尉,历官两淮制置司参议官。以母丧归。德祐元年(1275)三月,元军伯颜兵围常州,常州知州赵汝鉴潜逃。知州事姚訔聘其为通判。十一月常州城陷,家人请曰:“城东北门围未合,可走常熟入临安也。”炤曰:“去此一步,非死所矣。”陈炤率军巷战,最后力竭战死。后朝廷追赠陈炤直宝章阁,并官其子。陈炤子陈应鼋,宋亡后,衣冠不改,力耕教子,以终其身。又炤有假子(仆人)杨立,闻炤死,方自杀,人义而救之,遂佯狂以终。(录江苏省地方志常州府志忠烈卷)
张镗,(1226—1277)字讷翁。文天祥状元同榜进士,湖南宁乡巷子口官山人,南宋名相张浚第五代孙,公元1226年2月1日出生,配妻王氏,生二子,长子惟孝,次子惟考。宋理学家张栻后人。曾追随先祖张栻在常州城南书院讲学,并作《多稼亭》诗词。举家从湖南迁徒至常州城南书院(今武进区礼嘉镇坂上殷锡村)。为张氏宗族武进始迁祖。
张镗追随文天祥抗元,文天祥1275年10月调任平江知州,率五万勤王军守平江城。张镗至平江文庙勤王军中军帐找文天祥从军。后随文天祥至临安卫戍京畿。勤王军解散后,文天祥去江西力图复兴宋室,二位同窗好友在临安分手,张镗去湖南,在安化、宁乡等地招募民兵近万人,通过几个月的刻苦训练,打造成一支战斗力很强的抗元队伍,并收复衡山、湘潭、攸县
3个县市。公元1277年,张镗在阻击元军追杀宋端宗赵昰时被俘。元将崔文武劝降张镗,许诺高官厚禄,要他为元廷效力。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怒目圆睁,大骂元将:“绍兴至今百五十年,乃我祖魏公收拾撑拓者。今日降而不死,何以见我祖魏公于地下。”(摘自《湖南通志》《宋史忠义传》《宁乡县志》《冠英祠族谱》)。崔文武劝降未成,决心将他处死,张镗在刑场上从容不迫,向南跪拜后,被元廷处死。
据无锡梁溪张氏宗谱卷三,有政一公墓志铭。
张镗墓志铭:
人生天地间,惟忠孝节义为不可忘,非徒有其念而已也。每见世人平居,慷慨意气自任,亦当谓吾必不愧于君亲,及一旦患难,在前畏首畏尾,但知爱身而不能殉国,若是者可谓忠孝乎!可谓节义乎!吾友朝奉郎则不然,公讳镗,行政一,别号闻轩,德二公长子。宝佑四年,登文天祥榜进士第,居官考职晋阶朝奉郎,世乱挂冠,隐居毗陵城南。未几五牧兵溃,帝舟迁于新会之崖山。公与湖南制置使烈良等起兵应崖山,与文天祥同心戳力王室,及为北兵所袭,公等举宗及余兵奔思州乌罗,战败被执。公曰若降何以见我祖魏公于地下。遂遇害。呜呼!节义!若公诚可谓不愧于君亲矣。初公起义时,亦知必不济,命二子及弟避居城南殷薛里,埋名匿迹,以存宗祀。夫人朱氏吏部侍郎之女,子二:新一,新二。公阵亡后遗孤捡其衣冠与夫人合葬于紫圩之先塋。知公者,莫如濙谨据实书此以为誌。
年家春孙婿胡濙顿首拜撰
胡应炎(1249~1275),字焕卿。武进人。抗元义士。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授溧水县尉,未到任。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围常州,郡守姚任命他为节度判官。他回家对父、兄说:“我们全家受到国恩,现在敌军压境,正是立功图报的时候,我以身许国,不能再顾及家庭。”于是安排弟应登侍奉母亲出城。
他率3000名壮士,登上城墙,增竖木栅,调集粮食,整修武器,积极守御,多次出击。终因寡不敌众,城破,郡守姚殉职,胡应炎率领战士和百姓巷战,在州学前战败被捕。元兵首领唆都说:“就是你曾经多次杀害我部下将校的吗?”他慷慨激昂地说:“我要杀死你,恨我自己没有做到!”唆都恨极,挥刀把他腰斩而死,时年26岁。
莫谦之,常州宜兴僧人也。德祐元年,纠合义士捍御乡闾,诏为溧阳尉。是冬元军入侵,万安、莫谦之等高举“降魔”大旗,曰: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杀向南门,力单无援,500和尚全部战死,后赠武功大夫。
宋未的梁栋在元兵屠城后不久,乘船路过常州,写下《哀毗陵》一诗,真实反映了常州人民抗元和元兵屠城后的情景,诗云:
荆溪水腥泊船早,落日无人行古道。
髑髅有眼不识春,东风吹出青青草。
荒基犹认是人家,败栅曾将当城堡。
当时压境兵百万,不脱靴尖堪蹴倒。
短兵相接逾四旬,毒手尊拳日攻计。
内储外援可消沈,一缕人心坚自保。
赵淮,字元辅,号静斋,南宋抗元英雄。南宋末年,赵淮召集义兵,屯聚粮草,以抗击元军。十月,元兵分数路进攻溧阳,赵淮奋勇作战后失败,作绝命辞《辞家庙》。 诗云:
祖父有功王室,德泽沾及子孙。
今淮计穷被执,誓以一死报君。
刀锯置之不问,万折忠义常存。
急告先灵速引,庶几不辱家门。
姚訔、陈炤、王守节、刘师勇、包圭、胡应炎……这些一个个籍籍无名的人名在历史上慢慢淡去,却总有人记得他们。
第三十五章 骨成墩改称郭城墩 将军庙重建忠孝祠
宋元虞桥之战、五牧之战后,万余名宋军将士遗骸,由城东义军首领夏士林、夏凤至兄妹遵照尹玉将军遗言,收拾运到虞桥大土墩,在墩上望敌楼的位置归葬,因为是浅埋,生怕日久风雨冲刷土墩,取土堆坟,将原大土墩堆高,在墩左挖潭深二丈余,面积有三、四亩地。墩东西长约八十米,南北约五十米,墩坡三十步,高十余米,比原土墩高三十米,(经过八百年风雨冲刷,现墩高不足十米)。墩顶种上松柏树(后人称骨成墩)。
骨成墩是南宋德佑年间常州府軍民英勇抵抗蒙古元国侵犯的重重纪念地,也是常州目前所留有的极少数抗元英烈遗骸埋葬处。骨成墩位于宋晋陵县安尚乡虞桥街东(今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虞桥村委章家头)。后有里人为纪念殉难的宋军将士,在此建将军庙三楹,供奉尹玉、麻士龙两将军塑像,香火极盛。
尹麻二将军在虞桥周围村庄百姓中是救世神将,故此后人又在骨成墩麓建“猛将庙”(治蝗虫灾害的菩萨),直至如今,代代相传。老人们还常常津津乐道讲述当年麻士龙将军的英雄故事。至今虞桥民间仍流传当年的民谣:“英雄麻士龙,长枪显神勇,一合杀一将,人人都敬仰。”
骨成墩遗址:土墩平面呈长方略显椭圆,东西长百米余,南北宽近50米,高近30米。土墩顶上竖有洛阳镇人民政府于1990年树立的“骨成墩纪念碑”(南向正面),背面(北向)介绍、记载着一段惨烈的历史故事:宋末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右丞相伯颜亲率大军进攻常州,常州被围,南宋常州太守姚訔派人奔赴平江(今苏州)求救,驻守平江的文天祥即派赣军尹玉、麻士龙各率3000人,此外还有广将朱华、淮将张全各率2000人星夜赴援常州,援军于常州城东陈墅一带与元兵遭遇。援军初战大捷后,驻军于虞桥附近,并以大土墩作为指挥作战的中军营盘地(司令部)。后伯颜亲率数万大军来攻,麻士龙等以数千兵与数万元兵搏斗,最后麻士龙及其部卒全部壮烈牺牲,尹玉将军在五牧之战中亦身中数箭而亡,宋军尸骸遍野。
骨成墩麓将军庙因年久失修,屋宇倾圯,当地丙始把二将军神像寄放在虞桥下圹三官堂内。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由当地绅士许铨一、吴继瞻等捐资募资经办,重建将军庙,清政府为了化解民族矛盾,将原“将军庙”改成“忠孝祠”,重建祠宇三间,于上圹桥堍西侧,以续烟享。大殿正中为尹玉、麻士龙神像,增立与二将军同时死难的严氏五兄弟木主牌位于神像之侧。又将圹下村孝子杨乙设立神龛,供奉牌位。郡庠生庄殖撰写碑记。附全文如下:
宇宙所以亘古而不敞,暂否而复亨者,贤良启之于其始,而忠义维之于其后,忠义之口必有济,而惟此不敢幸生之心,乃以帝留聩确生生之理。吾常城东三十里而近,有虞桥,故有尹麻二将军庙。麻公为赣州三砦巡检士龙,尹公为江西宪将玉。宋德佑时,常州失,二公援救,遇元兵于虞桥,
麻以战死,尹辗转至五牧,亦死。余兵恸具愤,相率夜战,俱死,无一生还,为此古睢阳也。当时是,淮将张全,广将朱华,同受文相国命来援,并遇敌先遁。独二公奋勇披靡,矛矢蝟集,重伤殒命,而丹心浩气,炳炳奕奕,数百年来,如可见闻。其庙食于茲土,所谓□□非耶。庙之肇建,盖在前明,岁久倾𤣱,则寄像于桥西三官祠,祀事阙如,历有年所。岁乙已,□□等倡率捐资,重构祠宇,以续烟享。惜基地甚隘,才可三楹,又值旱灾,物力艰窘,赖王君百计支工,而里中人士,解囊相助者,亦大有人焉。盖忠义以感人如是,二公之来援也。里有严氏五子皆强力绝人,左右二公,以以俱死,缘为立木主于二公之旁。而孝子若杨若蒋,亦并一理也。因人情之所愿而为之庙,礼从义起荐,是举也。木石瓦砾灰铁之弗若干,工匠□□悉乡人募义而协力以相与有成者。固当老具颠末,勒石昭示,以为后来者劝。
乾隆岁次丁末仲夏月
董事:许铨一 严志雄 王原琳 吴继瞻 陈器涵 梅雨时
附:重建忠孝祠碑记影印件
今虞桥东,当年古战场遗迹尚依稀可见。援军英雄战死后,附近人民拾麻士龙和死难将士的遗骨葬于此。称为“骨成墩”, 清兵入关后,害怕人民反清,改名为郭成墩。虞桥“忠孝祠”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与古虞桥大石拱挢一起被拆毁,未恢复。乾隆年间重建忠孝祠碑记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难辨,已移至骨成墩前。骨成墩墩前选遗址“点将台”已荡然无存,青龙绛、黄龙绛土城遗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平整土田而湮没,仅存一块将军庙前的“上马石”,余皆湮。
尹麻桥(饮马桥)亦称徐桥,这座大石拱桥主桥侧面有“饮马桥”三个大字,字周有圆圈石刻,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拆除。
古虞桥原貌、忠孝祠图
现骨成墩遗址已批准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墩顶是洛阳镇人民政府建立的“骨成墩纪纪碑”。
明初,曾在虞桥堍今武进港畔建有纪念麻尹两将军的庙,称为“二忠祠”,后因岁月久远,祠庙倾圮。现今在土墩的南面偏西处重建有纪念麻尹两将军的祠(今作为老年活动室),祠东还竖立明代纪念麻尹两将军的石刻碑。2008年2月26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五牧,宋朝时属常州府管辖,位于晋陵县与无锡县的交界处。
五牧大战,尹玉战死在五牧彭郎村饿煞岸(今无锡市锡山区洛社镇双庙村委彭村)。明代当地乡民,在彭郎村建庙纪念尹玉、麻士龙二位将军精忠报国, 建立的一所祀庙,称“二忠祠” ,又“双忠庙” ,简称“双庙”,庙内有尹玉、麻士龙塑像。由于运河之北玉祁当时也有“双庙” ,故洛社双庙也称“南双庙” 。
1947年春,湖南长沙人丶著名戏剧家周贻(1900~1977) 来
无锡小住,以下是其悼念尹丶麻两将的诗句:
将军凌历往无前,半壁山河着仔肩。
五牧重新麻尹庙,宜将白铁铸张全。
诗中所提“麻尹庙” 即是指彭郎村的“二忠祠” ,也称“双庙” 。并悬挂“迹井南雷”匾额。庙内供奉了尹丶麻两将军的塑像,並刻有碑记。双庙这个地名由此而来。清嘉庆丶同治年间两次重修。民国以后改为学校。现为双庙初中校舍,尚残留-小栋祠的后楼,二层五间,即为清末原庙遗迹。室内雕梁保存依然完好。学校西侧即为双庙村老街,宽长的石板路,两侧石库门比比皆是。
1993年9月,为满足当地村民怀念尹玉丶麻士龙两将的佛事活动,经有关部门批,自筹资金,离原祠西30多米处新建了五间八架座北朝南的简易双庙佛事活动场所。
尹玉(右)丶麻士龙两将军塑像
一九四六年,为方便行人歇息,在运河边等渡,里人募捐集资在运河北岸玉祁五牧渡口,古驿站(快递站)旧址附近建一凉亭,取名“延紫亭”。由国民党元老吴稚晖题写匾额,亭中石柱镌刻二幅楹联,由清末举人薛葆煌撰书。
其一:
武锡此分疆,官驿已无花叱拨;
尹麻曾苦战,路人常忆古将军。
【注释】“武锡” 即指武进和无锡。“花叱(chi吃)拨” 即桃花叱拨,古良马名,此指古驿站的骏马。
其二:
渡口月眀,问有谁家迎桃叶;
津梁人倦,且来此处憩萍踪。
【注释】“桃叶” 指王献之妾桃叶。据传,王献之在南京秦淮河渡口送桃叶,歌曰: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梁津” 原指河上之桥,现无梁,即指渡口。“萍踪” 原指漂泊的足迹现指来此渡口歇憩之人。可惜,此亭在“文革” 中被毁。
薛葆煌(1872~1958),字蕙良,厡名建昌,号纬亮。无锡玉祁礼舍人。24岁考秀才,30岁中举人。宣统元年(1909)任绍兴盐局委员,入京供职邮传部录事。民国初年,服务于津浦铁路局。抗战期间。出任洛社中学校长。薛先生工诗文丶善书法,晚年多为乡里撰书楹联和修谱作序,名噪一时,后于1958年1月20日病故。著有《丹桂室文集丶诗词丶联语》等。
溧阳城宋代古迹遗址:高静园,位于市区四面环水的小岛上。整个布局,颇有苏州园林的特色。走进园门,迎面矗立着一块形如凤凰的太湖石,石面刻有“高静”两字。相传是宋高宗赐予右丞相、寓居溧阳的赵葵之物。园中绿树成荫,芳草鲜美;池塘、假山、亭阁、长廊错落有致。锦窦园、牡丹亭、晚香亭、清濑草堂、动物园等景点,各具特色、分布其中。最具历史意义的是建立于高墩上的太白楼。唐代诗仙李白(字太白),曾三到溧阳。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李白与草圣张旭宴别于溧阳酒楼,作《猛虎行》。楼内有李白塑像,再现了这位大诗人临风把盏、慷慨悲歌神采。
【注释】
赵葵(1186年9月4日 -1266年12月24日 ),字南仲,号信庵,又号庸斋。衡山(今属湖南)人。南宋抗金儒将、画家、诗人,葵历仕宁宗、理宗、度宗三朝,《宋史》称“朝廷倚之,如长城之势。”他一生以儒臣治军,为南宋偏安作出卓越贡献。淳佑九年(1249年),授光禄大夫、右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赵葵坚辞相位。累迁至两淮宣抚使、少傅,以少师、武安节度使致仕,进封冀国公。咸淳二年(1266年)逝于小孤山舟中,年八十一。追赠太傅,谥号“忠靖”。
— 318 —